原文地址:回頭是岸——與佛最有緣的魯智深與武松(書劍水滸原創二稿)
原文作者:沙秋
回頭是岸
——與佛最有緣的魯智深與武松
佛教源于印度,在兩漢之際傳入中國,深刻地影響了中國人的精神信仰。《水滸傳》中與佛教有關的人不少。梁山好漢多是生活在刀光劍影中,但是這不妨礙其與佛祖之間建立聯系。梁山之上有兩名最終皈依佛教的英雄好漢:花和尚魯智深與行者武松。
魯智深原是小種經略相公府上的提轄,是體制內的軍官,原名魯達,智深是其在五臺山出家之后由其師父智真長老所起的法名。魯達是眼睛里容不下沙子的人,因路見不平出手相助金翠蓮,不成想三拳打死了鎮關西鄭屠。魯達三拳打死鎮關西這一回非常精彩,入選了教材。魯達身為軍隊低級軍官,涉及了人命關天這種民事糾紛。魯達粗中有細,當發現三拳打死了鎮關西之后,尋思道“俺只指望打這廝一頓,不想三拳真個打死了他。灑家須吃官司,又沒人送飯,不如及早撒開”。縱使軍隊內部護著,魯達也不能毫發無損,只得三十六計走為上策,流落他鄉。
佛教最講究因緣際會。就在魯達“饑不擇食,寒不擇衣,慌不擇路,貧不擇妻”之際,魯達遇到了其曾在渭州曾救過的金翠蓮之父金老。在渭州,原是魯達救了處于水深火熱之中的金氏父女;想不到的是,在代州,金氏父女轉而救了身陷絕境的魯達。原來,金翠蓮在離開渭州之后,在代州雁門嫁給了趙員外。金翠蓮獲取了魯達的資助,但是還是繼續做有錢人家的外室。只是這次運氣比渭州城那次好多了,遇到了一個大善人。此時此刻的魯達一片茫然,不知未來如何是好,趙員外出面主動為魯達規劃了未來的人生。趙員外道:“離此間三十余里,有座山,喚做五臺山。山上有一個文殊院,原是文殊菩薩道場。寺里有五七百僧人,為頭智真長老,是我弟兄。我祖上曾舍錢在寺里,是本寺的施主檀越。我曾許下剃度一僧在寺里,已買下一道五花度牒在此,只不曾有個心腹之人了這條愿心。如是提轄肯時,一應費用都是趙某備辦。委實肯落發做和尚么?”魯達此去五臺山一舉兩得:既解了魯達燃眉之急,又了卻了趙員外的心愿。何樂而不為呢?
魯達縱然曾是提轄,但是離開了體制,也就是普通人。普通人魯達在官府的通緝令下無處藏身,不得已落發為僧。智真長老為魯達取名智深。從此,提轄魯達不復存在,存在的應該只有五臺山的大和尚魯智深了。智真長老對智深是相當的好。初入佛門,智真長老即賜魯達法名智深,讓魯達與其同一輩分。這是魯達莫大的榮耀。
魯智深身在山上,心在山下。山下的酒與肉散發著無窮無盡的香氣,世俗的東西時刻在誘惑著這個意志不堅定的出家人。魯智深難以忍受寺中的清規戒律。魯智深猶如一座活火山,時刻有爆發的危險,只是不知道具體什么時候會爆發而已。魯智深終在一日醉酒后,大鬧了五臺山。情非得已之下,智真長老將其禮送出山,送到了東京的大相國寺。智真長老臨別贈四句偈言:“遇林而起,遇山而富。遇水而興,遇江而止。”此時,魯智深是無法理解四句偈言的。
魯智深輾轉來到了東京大相國寺。在這兒,魯智深依然如故,繼續挑戰著佛門寺院的清規戒律。在五臺山,魯智深是孤獨的,在那兒與任何人沒有共同語言共同愛好。但是,在東京,魯智深遇到了一生中的摯友林沖,應了智真長老“遇林而起”的偈言。魯智深與林沖兩個當世的高手惺惺相惜。為了林沖,魯智深一路護送直至滄州。回東京之后,大相國寺也留不下了。
魯智深只能繼續流浪,在二龍山下遇到了楊志。在林沖的徒弟曹正的策劃下,魯智深與楊志合力拿下了二龍山,開始了占山為王、落草為寇的生涯,應了智真長老“遇山而富”的偈言。魯智深安定下來了,不用東奔西走,在二龍山上過起了逍遙自在的生活。在這兒,魯智深也等來了另一位與佛結緣的人。這個人就是行者武松。
武松是清河縣人士,一介平民武夫,在清河殺人,遠離故鄉投奔滄州柴進,在其府中避禍。武松這一住就是一年多,只在府中借酒澆愁。幸得遇見宋江,在其指點下,人生回歸正軌。武松在景陽岡上上演了打虎的精彩篇章,武松因此獲任都頭。武松打虎充滿了暴力與血腥,是暴力美學在文學中的展示。衣錦還鄉的武松無限風光。在兄長武大家里遇到了渴望尋找愛情的潘金蓮,武松毅然拒絕。不想,潘金蓮與西門慶合謀殺了武大。武松的暴力再次出場,一股腦殺了潘金蓮與西門慶。武松被刺配孟州,開始了又一段顛沛流離的生活。在孟州,武松被施恩做槍使,上演了一場你爭我奪的拉鋸戰。武松在這過程中,最多只是一枚棋子。正是這枚棋子大鬧飛云浦,血濺鴛鴦樓,濫殺無辜。臨走時,留下“殺人者,打虎武松也”字樣。《水滸傳》里英雄好漢屠夫不少,第一是李逵,第二是武松。兩個人最大的特點是濫殺無辜:李逵在江州劫法場不分青紅皂白掄斧便砍,武松在鴛鴦樓也是大殺八方,府內一人也不留。根據官府統計,武松“先從馬院里入來,就殺了養馬的后槽一人,有脫下舊衣二件。次到廚房里,灶下殺死兩個丫環,廚門邊遺下行兇缺刀一把。樓上殺死張都監一員并親隨二人。外有請到客官張團練與蔣門神二人。白粉壁上,衣襟蘸血大寫八字道:‘殺人者,打虎武松也!’樓下搠死夫人一口。在外搠死玉蘭一口,奶娘二口,兒女三口。共計殺死男女一十五名”。
武松開啟了生死大逃亡的模式。在張青、孫二娘處,武松深陷官府圍堵的困境。在舉足無措之際,孫二娘為武松出了個扮作頭陀的點子。原來“二年前,有個頭陀打從這里過,吃我放翻了,把來做了幾日饅頭餡。卻留得他一個鐵界箍,一身衣服,一領皂布直裰,一條雜色短穗絳,一本度牒,一串一百單八顆人頂骨數珠,一個沙魚皮鞘子插著兩把雪花鑌鐵打成的戒刀”。這些東西原本是張青、孫二娘毒害僧人的鐵證,如今派上了用場,將武松引向了佛門之路。原來,殺人如麻的武松與佛如此有緣。武松一路輾轉,最后來到二龍山與魯智深聚義了。《水滸傳》一書中兩個與佛有緣的人在二龍山聚首了。
魯智深、武松與楊志共同經營著二龍山這座山頭,成為了一股不容忽視的勢力。這座山頭為梁山貢獻了三名天罡、四名地煞,是梁山上最大最強的小派系。這個山頭離心力最強,最有可能挑戰宋江的權威。
魯智深、武松有著相似的經歷,一方面,二人對政府充滿了失望;另一方面,二人對宋江所主張的招安不認可。當宋江在菊花會上唱到“望天王降詔早招安,心方足”,正式提出招安的主張時,武松第一個出來反對,叫道:“今日也要招安,明日也要招安,去冷了弟兄們的心!”魯智深也不贊同宋江的招安主張,道:“只今滿朝文武,多是奸邪,蒙蔽圣聰,就比俺的直裰染做皂了,洗殺怎得乾凈?招安不濟事,便拜辭了,明日一個個各去尋趁罷。”
魯智深、武松是梁山上最堅決的反對招安的人。宋江的招安大業最終還是如愿實現了,只是隨后被朝廷當做槍使,北征遼國,南征方臘。魯智深征遼之后,重上五臺山,參禮智真長老。長老道:“徒弟一去數年,殺人放火不易!”臨別時再贈四句偈言:“逢夏而擒,遇臘而執。聽潮而圓,見信而寂。”南征方臘,梁山損失了大半英雄好漢。
魯智深與武松不愿隨宋江回東京,在杭州六和寺出家。一日,錢塘江大潮來臨,魯智深以為是戰鼓聲起。魯智深此刻領悟了智真長老的話,拍掌笑道:“俺師父智真長老,曾囑付與我四句偈言,是“逢夏而擒”,我在萬松林里殺,活捉了個夏侯成;“遇臘而執”,我生擒方臘;今日正應了“聽潮而圓,見信而寂”,俺想既逢潮信,合當圓寂。”武松在六和寺被封為清忠祖師,以終天年,最后以享年八十善終。
魯智深與武松是《水滸傳》中暴力美學的代言者,一個是三拳打死鎮關西,一個是景陽岡上打虎;二人在絕境之中與佛有緣,魯智深五臺山落發為僧,武松搖身一變為行者;最后不約而同地拋棄了虛幻的榮華富貴,選擇了遠離塵世的喧囂與繁雜的佛門。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