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回說到了萬歷朝鮮之役,今天作者要不愛武裝愛紅妝,說說關于明朝女子的幾件事兒。
前段時間的熱播劇《女醫明妃傳》,說的是關于明代無錫女名醫談允賢的故事。當然這里邊的事兒,有很多是不符合史實的,比如談允賢和明英宗、明代宗兩兄弟以及瓦剌太師也先的四角關系。據中國醫學史學者鄭金生先生考證,談允賢的生卒年是1461年-1556年;也先死于1454年,此時談允賢還未出生;明代宗朱祁鈺死于1457年,享年29歲,這個時候談允賢也還沒出生;明英宗朱祁鎮死于1464年,享年37歲,此時的談允賢只有3歲。你們說,這個四角戀愛算怎么回事?
既然如此,女醫談允賢和代宗朱祁鈺的第二任皇后杭氏,那更是八桿子也打不著。不過呢,原作作者和劇本編劇也是沒有辦法,但凡背景設在古代的故事,不和宮闈秘事扯上點關系,不上演霸道皇帝的戲碼,就沒人看。
歷史上真實的談允賢,無錫人士,父談綱,是成化五年進士,曾任南京刑部主事。祖父談復、祖母茹氏皆善醫,特別是祖母,在談氏自小學醫的過程中起到了言傳身教的作用。五百多年前的官宦人家,能讓女孩兒從小“棄女紅,習醫學”,真是了不起。談允賢50歲時著有《女醫雜言》,由其子楊濂抄寫刊印。因為夫家姓楊,談氏也被稱為楊孺人或楊談允賢,后來她在95歲的高壽之年去世。
中國古代的醫學著作,有些是講腑臟功能、經絡脈象、病因病理等基礎理論,比如《難經》;有些是集理、法、方、藥于一體,基礎理論與臨床實踐相結合的著作,比如東漢張仲景的《傷寒雜病論》;有些以記載和論述方劑為主,兼具基礎理論和臨床經驗,比如唐代孫思邈的《千金方》,即收錄了五千多個藥方。而醫案專著在明代以前的醫書中是不多見的,有關??漆t案的著述,更是少之又少。所謂醫案,是中醫治病時對有關病例的病情癥狀、診治過程、處方用藥等所做的關聯記錄,一個醫案從某種意義上來說,算是一份病史介紹了?!杜t雜言》便是婦科專門醫案著作, 共收載病案31例,也是中國醫案發展史上較早成書的專科醫案著述。
女性醫務工作者從業,古已有之。漢、唐兩代官辦太醫署就有女醫,她們熟悉醫典、醫方,可以按脈診疾、用藥治病,比如毒殺漢宣帝許皇后的淳于衍就是隸屬于太醫署的女醫。有些女醫出自官宦或書香之家,家族醫學淵源深厚,有的熟諳醫典,有的臨床經驗豐富,但診病范圍多限于士宦階層內部,比如宋代的馮氏、明代昆山徐氏、歙縣蔣氏、方氏、無錫陸氏、清代的閔姊、王恒其、顧德華、馮衢、晚清的曾懿。也有在底層民間游走于戶外的從事健康護理的女性,比如醫婆、藥婆、穩婆。但古代女性醫務工作者中,最為有名的便是漢代義妁、晉代鮑姑、宋代張小娘子和明代談允賢,人們把這四位女性并稱為中國古代四大女名醫,然而只有談允賢有著作流傳。
想來古代女性著實可憐,縱有才華,取得常人難以企及的成就,在今人眼里,感興趣的也只是她們的花邊情事,若沒有帝王將相的襯托,她們的故事便乏人問津,就連名字也要被埋沒。
《女醫明妃傳》劇中說,談允賢曾經入宮做過六品司藥女官。事情是虛構的,官職則確實存在。這就要從明朝宮廷的女官制度講起了。
中國古代宮廷中有品級的女性包括兩大部分,一部分是帝王的嬪妃,另一部分則是處理后宮日常事務的女官。把嬪妃與專職女官區分開來的做法,始于北魏孝文帝;隋唐時朝已有穩定的女官體系,下設六局二十四司;到了明代,女官便是服務于宮廷的女性管理人員的統稱,其地位低于嬪妃而高于普通宮女。
明代的女官制度承襲自唐宋,但與唐宋女官仍有承御的職責而可能成為嬪妃不同,明代女官是獨立于嬪妃之外的系統。所以清朝的學者屈大均和黃百家謂之“是皆宮中之職,左右后妃以供事者,皆非進御于王者也”,“蓋與妃嬪判然不同也”。
然而她也是唐中宗的昭容,位列九嬪之一
明太祖朱元璋于洪武年間定立“宮官女職之制",設尚宮、尚儀、尚服、尚寢、尚食、尚功六局,另設有宮正司,分別掌管文書物品、禮儀起居、服飾儀仗、膳食方藥、燕寢燈燭、女紅裁制、責罰戒令等宮廷事物。六局中每局最高一級的“尚”字女官兩人,正五品(宮正司與六尚局同級,最高級女官司正也為正五品);每局各設四司,掌司具體事宜,每司分設“司”、“典”、“掌”三職,司為正六品,典、掌官品依次遞降,典為正七品、掌為正八品,另設有女史數人。
以尚食局為例,“尚食二人,秩正五品,掌膳羞品齊之數。凡以飲食進御,尚食先嘗之?!鄙惺尘窒路诸I四司,其中司藥掌醫方藥物,設司藥二人,秩正六品;典藥二人,秩正七品;掌藥二人,秩正八品;還設有女史四人,掌執文書。因此,電視劇中所說的六品司藥女官,是隸屬于尚食局的。
明朝初期,成為女官的首要條件是出身于民間良家,其次是識文斷字,第三是身體健康,相貌倒是次要的,以年過二十的成年女子為主。根據《大明會典》記載:“洪武二十九年……其在京軍民之家有女子及無夫婦人能寫能算者,不論貧富丑陋,許皆進用”。明成祖朱棣通過靖難之役登基后,曾清宮三日,宮人、內官和六局女官都被殺的差不多了,重新采選女官的標準還是依照洪武舊制,于是《明太宗實錄》里有“舊制選民間識字婦女充之,今六尚俱未有人爾”的記載。
由此可以看出,明代女官制度確實是獨立于妃嬪體系之外的,最起碼在建立之初,明朝君主的主觀意愿是這樣的。因為年過二十的女子大多早已婚嫁,不符合采選嬪妃的標準,加之對外貌沒有特別的要求。有個別由宮人或女官承御而成為嬪妃的,也只是特例,比之唐宋的概率要低很多了,比如明憲宗朱見深的貴妃萬氏和明孝宗朱祐樘生母紀氏(她倆還是情敵),一個是服侍太后和太子的宮女,另一個是低階女官——女史。
從宮人到貴妃,這段相差十九歲的姐弟戀是另外一個跌宕起伏的故事了。
到了明朝中后期,女官的采選標準就不一樣了,年齡標準越來越低,從未婚年輕女子和無夫婦人都有,到自嘉靖以來,以8-16歲的少女為主;識不識字也都無所謂了,入宮以后可以再教育;女官和普通宮女采選的標準越來越混淆。明朝后期采選的這一批又一批的少女,到底有多少可以成為女官,又有多少以供淫樂役使,這個就說不清楚了。
從整體上看,對明朝女官們有著直接影響的人當屬皇后和皇太后們。后宮有賢德公正的皇后坐鎮,女官們一般就有充分發揮才能的機會,女官制度的正常運作也有了保障。關于明朝女官最帥、最空前絕后的記載是正統年間,張太皇太后令女官佩刀劍侍立,并把刀架在當權太監王振的脖子上,見于《罪惟錄》:
“……女官左右侍雜佩刀劍……頃召振,振至,太后改色曰:汝侍皇帝不律多。賜汝死。女官竟進刃及振頸,上跪請,五臣皆跪。太后曰:此輩自古多誤人國,皇帝幼,烏知之,茲以皇帝故寬汝,行不赦矣?!?/p>
但是這段話的真實性還無法佐證。按你胃(不是錯字,anyway),張太皇太后有生之年,王振不敢放肆,女官們的日子想來是好過的。
明朝中后期的皇后們,地位大不如前,或有寵妃在皇帝默許之下頻頻挑戰其權威;或有乳母宦官勾結迫害,本就來自民間無權無勢的皇后們,若不受皇帝重視,自身尚且難保,哪里來的實力支持女官制度的運作。說到底,皇后、嬪妃、女官、宮女,后宮所有女子的身家性命,無不系于皇帝一人的身上。
然而錢后無子,常被太子生母周貴妃壓制,死后差點無法與英宗合葬。
明朝女官的結局一般有兩種,放歸和卒于宮中。明朝前期放歸的概率大些,一般服務個五到十年,或年屆五十,就可以回家了;越到后期放歸的概率就越小,有才華或品級高能力強的女官,越不容易放出宮,運氣好的,以年紀大了干不動了為由,上書“乞歸”,就可以回家了,運氣不好的,就在宮里熬到死。還有個別特例,明明已經回家了,還要再召回,重新服務于宮廷。
我是劇透分割線
祝女神劉詩詩新婚快樂!舒淇、高圓圓、劉詩詩,是作者的三大女神。
百度說女官就是高級一點的宮女,也不是完全沒有道理。畢竟,總監、經理們也可以和一般的業務員、秘書、前臺,統稱為“坐辦公室的”。下篇還是講關于明朝的兩部片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