縱觀《水滸傳》中武松的一生,發現個奇妙現象:發生在武二郎身上的主要事情,幾乎無一不與酒局、喝酒有關。
一一梳理如下。
一、柴府時期
1.逃亡是因酒。
武松在《水滸》一出場是在柴進府,書中交代,他是因醉酒打了本縣一個機密人員,畏罪出逃至此。
2.受冷是因酒。
在柴府,武松依然不安分,時常酗酒打人,并因此為柴府上下嫌棄。
3.與宋江以酒交。
與柴進的逐漸待武松慢了不同,宋江在柴府一見武松,便慧眼識英,“一同到后堂席上,與之痛飲”。隨后十數日里,宋江“每日帶挈他一處,飲酒相陪,武松的前病都不發了”。
4.與宋江以酒別。
武松告別柴府要回山東老家,宋江一送再送,直到官道邊一個小酒店里再喝一場告別酒。席間,二人更是結拜為異姓兄弟,這才依依惜別。
與宋江的這幾場酒,正式開啟了武松精彩的一生。
二、打虎時期
5.景陽岡18碗酒。
回鄉途中,武松經過景陽岡,上演了家喻戶曉的打虎壯舉,這使武松真正名揚江湖。而其打虎,也是從一場酒開始的。
陽谷縣景陽岡下,“三碗不過岡”酒店,武松連喝一十八碗酒而不倒,當是中國百姓心目中最最精彩的喝酒故事。這個大家都熟,無需多言。
6.表彰提拔酒。
打虎后,陽谷各界為表達對英雄的敬仰,眾上戶牽羊挑酒相賀,知縣相公當場賜酒表彰。武松也因此被破格提拔為陽谷都頭。
三、陽谷時期
7.與武大重逢酒。
在陽谷,兄弟意外重逢,武大置酒款待武松。
8.嫂子半盞殘酒。
嫂嫂潘金蓮對武松是一見傾心,終在一個雪日,以半盞殘酒挑撥于他。但武松是個心硬漢子,潑酒于地,將潘金蓮怒斥一頓。
9.與兄嫂告別酒。
因要赴京出差,武松買酒與兄嫂話別,囑咐哥哥要看牢家門,警告嫂嫂要把牢“籬笆”。
10.設酒問案情。
待武松出差歸來,卻發現長兄被害。為查清真相,他把何九叔請到巷口酒店,敬以美酒,警以尖刀,終于得知武大是被下毒害死。
為查奸夫是誰,武松又將小鄆哥請到巷口一個飯店,得知西門慶、王婆之事。
11.擺酒殺嫂嫂。
案情基本明了,武松“叫兩個土兵,買了個豬首,一只鵝,一只雞,一擔酒,和些果品之類”,在家擺了個酒局,請來一干鄰居。酒局上,武松“敬酒”和“罰酒”同出,逼得潘金蓮、王婆說出真相。
在眾鄰見證下,武松開胸殺嫂。
隨后,武松到酒樓尋到西門慶,并于獅子橋下將其斗殺,為兄長報仇。
四、發配途中
12.黑店識毒酒。
因殺嫂、殺西門慶,武松被發配孟州,途徑十字坡,并再次在一場酒中上演一段精彩。
十字坡酒店是江湖上最著名的黑店,壯漢武松在孫二娘眼中,除了身邊沉甸甸的包裹,還有一身能當好牛肉賣的精肉,于是,她酒中下藥。不想,武松最是精細,他詐作喝酒被迷,把黑掌柜孫二娘給黑了。
13.十字坡結義酒。
關鍵時刻,張青趕回,解了武松、孫二娘的糾纏。隨后幾日里,武松便在十字坡小住,并因英雄相惜,又是一場酒,武松拜張青、孫二娘為兄嫂。
五、孟州時期
14.牢中蹊蹺酒。
離開十字坡,武松來到孟州牢城。與其他犯人來了先挨打不同,武松不使錢卻得每天好酒好肉伺候。
這鬧得他好生奇怪。幾經盤問,武松終于得知,是小管營施恩要結交他,以為自己報仇。
15.醉打蔣門神。
答應了施恩所請,武松欲去幫他奪回快活林。
于是,武松上演其一生飲酒的最高峰:從牢城到快活林,十四五里路,見店必進,逢酒必喝,“無三不過望”,總共進了十幾家店,喝了三四十碗酒,武松終于來到快活林。
在這里,武松并不馬上動手,又到柜上喝酒找茬,終于惹惱了蔣門神,這才借五七分酒使出十分本事,一通醉打將蔣門神收拾得服服帖帖。
16.擺酒說抱負。
打完蔣門神,事情還不完,武松讓把鎮上十數個為頭的豪杰請來,就快活林又擺一桌。
酒局上,酒至數碗,武松慷慨宣布:我打蔣門神,并非因施恩是我上司,而只是路見不平、拔刀相助。說完這些,武松不忘再宣傳自己:誰不聽我的,“景陽岡上大蟲,便是模樣”!
17.張府日日酒。
蔣門神也不是善茬,吃了武松的虧,便賄賂張都監,欲報仇雪恨。
張都監出馬,自然不是憑拳頭蠻干,而是借自己權勢,將武松調到身邊,一番好言語,并親自賜酒,“叫武松吃的大醉”。此后一段日子,張都監天天好酒好肉,把武松“親人一般看待”。
18.身陷鴻門宴。
八月中秋夜,張都監擺下家宴,竟把武松也請了來,這讓打虎英雄又惶恐又感動。
這實是一場鴻門宴,美酒+美女,“武松吃的半醉,卻都忘了禮數,只顧痛飲”,根本不知道酒后就是陷阱等著他:當夜,武松被誣偷盜,遭擒入獄。
19.施恩告別酒。
施恩還算懂得恩情,武松入獄,他上下打點,并送酒肉入監房給恩人吃。
武松被判發配恩州,臨行,施恩來送行,“討兩碗酒,叫武松吃了,把一個包裹拴在武松腰里,把這兩只熟鵝掛在武松行枷上。”
20.鴛鴦樓殺人酒。
飛云浦殺死防送公人和蔣門神徒弟共四人后,武松返回張都監家鴛鴦樓,一氣再殺十五口。
其間,把張都監割了頭后,“見桌子上有酒有肉,武松拿起酒鐘子,一飲而盡。連吃了三四鐘,便去死尸身上割下一片衣襟來,蘸著血,去白粉壁上,大寫八字道:殺人者,打虎武松也。”
六、“行者”時期。
21.行者上路酒。
做下大案后,武松得張青、孫二娘幫助,在十字坡駐足幾日后,假扮個頭陀,欲往二龍山避難。
臨行,張青夫婦自然設酒送行。“武松飽吃了一頓酒飯,拜辭了張青夫妻二人”,“插起雙袖,搖擺著便行。張青夫妻看了,喝采道:‘果然好個行者!’”
從這時起,世間多了個行者武松,而那個醉酒任性的血性漢子打虎武松卻不再有。
22.醉酒被狗欺。
離開十字坡,武松在蜈蚣嶺滅了飛天蜈蚣王道人后,“見小窗邊桌子上,擺著酒肉”,“武行者討大碗,吃了一回”。
往二龍山途中,他“一路上買酒買肉吃,只是敵不過寒威”。
這天,武松來到孔家莊外一酒店,要酒,上來的是“茅柴白酒”(一種惡酒、薄酒);要肉,得知“肉卻都賣沒了”。武松無奈,只得就著“一碟熟菜”吃那茅柴惡酒。
誰想,令人憤怒的是,再來客人,店家卻倒來青花甕酒,端來熟雞、精肉。于是,一場大鬧因此而起,武松打了店家和孔亮,奪了酒肉吃了個痛快。
武松離開酒店,卻有一條黃狗趕他吠他。武松大怒,拔刀斗狗,不想跌進冷溪中,再也爬不起來……
——當年吃了十八碗“透瓶香”好酒,赤手斗殺老虎的打虎英雄,如今卻在吃了幾碗茅柴惡酒后,被一條黃狗欺負!
武松最終雖以八十歲高齡在六合寺善終,但其一生的精彩故事,其實就終結在孔家莊外這條小溪中。
我今天所說的武松與酒的故事,也便在這里結束。雖然,在以后的歲月里,他定然依然喝酒愛酒,但卻沒有精彩的酒故事讓我們津津樂道了。
有人說,武松的一生可用“虎頭狗尾”來形容,個人覺得,此說很有道理。
(作者:飛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