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漢建興六年(228年),一月二十三日,漢中,兩支飄揚著大“漢”旗幟的軍隊,浩浩蕩蕩地出征了。一支約1萬人,由年近七旬的鎮東將軍趙云(主將)及楊武將軍鄧芝(監軍)率領,出南鄭縣北門,向褒谷口進發;另一支約5-6萬人,由漢丞相諸葛亮統領,魏延為前部先鋒,出南鄭縣西門,向陽平關進發。
北伐,開始!
在清除了孟達隱患(見上上篇),否定了魏延子午谷路線(見上篇)后,本次北伐的戰略目標非常明確:攻占隴右、蠶食涼州。為此,趙云為疑兵,由漢中治所南鄭縣正北進入褒斜道,直插秦嶺,向關中眉縣方向進軍,震懾長安,在吸引曹魏主力后,依托箕谷險要地形,于赤崖閣與敵軍對陣;諸葛亮則親帥主力大軍,從漢中沔陽(現漢中勉縣)陽平關進入祁山大道,先搶祁山立足,再占天水(主要是上邽縣)卡住隴山口防止曹魏援軍,最后蠶食各郡縣。總之,就是聲東擊西、圍點打援。
以趙云的名望,吸引敵人主力;以魏延的能力,攻城拔寨;諸葛亮在居中調度四方。同時,無論祁山大道還是褒斜道,都是漢中北伐相對比較好走的路線,又有西漢水和褒水可供水運,亦便于運糧,一旦戰事有變,可隨時順流撤退。丞相一生謹慎,選擇了“既穩且安”的打法。
諸葛亮一路,從陽平關開始,沿秦嶺和青泥山之間的祁山大道,過武興(現陜西省漢中市略陽縣)、下辨(現甘肅省隴南市成縣)、建威(現隴南市西和縣),歷時約12天,736里,于二月五日左右達到祁山堡,準備攻城。史載“戎陣整齊,賞罰肅而號令明”。祁山是從漢中向隴右的必經之地,易守難攻,加之當地居民殷實,糧草豐富,所以成為了北伐的第一個據點。
同時,趙云方面,由于路程近一些,先于諸葛亮幾天達到箕谷,揚聲要攻眉縣,后在赤崖閣休整,等待吸引敵軍主力。
曹魏方面,雖然戰略上君臣上下都沒有把蜀漢放在眼里,認為劉備已死,西邊的這個小政權掀不起什么大風大浪,但是隨著一年前諸葛亮駐兵漢中,新皇帝曹睿還是采取了相關措施,比如加強關中的長安、武功、眉縣、陳倉一線的防守,把住四條棧道的谷口;比如安排雍州刺史郭淮巡查各郡。
但是,令曹魏沒有準備的是,蜀漢主力竟然西出隴右祁山道!于是,僅僅用了兩天,諸葛亮就占領了祁山堡。
一石激起千層浪,自譽為正統大國,如日中天的曹魏集團,天水、南安、安定竟然立馬投降,太守都向東逃跑了!
奇怪,怎么會未戰而降?降就降吧,等待諸葛亮來接收就好,太守怎么會逃跑呢?
也許,有一種可能,就是軍民要歸漢,而太守控制不住局面了。
這又是怎么回事。。。
隴右地區,就是雍州在隴山(今六盤山)西面的地區,有隴西郡、安南郡、天水郡、廣魏郡和半個安定郡。三郡紛紛投降,小編我分析可能有以下幾個原因引起的:(一)漢末,隴右地區以馬超影響力為最大,馬超又為蜀漢驃騎將軍、涼州牧,當地很多軍民思漢不思魏;(二)建安十八年(213年),曹操利用楊阜和姜叔背叛馬超,才派夏侯淵占領隴右,統治時間短,基礎不牢固;(三)漢靈帝建寧元年(168年)和二年(169年),護羌校尉段穎大破羌軍后,招降四千多東羌人移民散居到安定、天水、隴西等郡,后來曹魏對羌人的政策又比較強硬,導致隴西諸郡漢、羌雜居,民族矛盾不斷升級,老百姓日子不好過,比如姜維的父親姜冏就死于平羌的叛亂中;(四)隴西遠離曹魏統治中心洛陽,卻距蜀漢陪都漢中較近,馬超、諸葛亮、趙云等在當地名望很大,特別是諸葛亮的民族政策很被認可;(五)不排除北伐前蜀漢方面在隴西做了很多策反工作,搞得人心惶惶,不然天水太守馬遵怎么會一下子就懷疑姜維是奸細。
總之,各種因素疊加在一起,當諸葛亮大軍兵出祁山時,隴西四個半郡中,有三個郡的軍民都紛紛投降,太守控制不住局面,只得東逃,北伐迎來了開門紅。
此時,雍州刺史郭淮,正帶著天水太守馬遵、中郎姜維、功曹梁緒、主簿尹賞、主記梁虔以及上官子修等一行,去冀縣(現天水市甘谷縣)西邊的洛門處理案子。還沒到,聽說蜀軍兵向祁山,郭淮對馬遵說“事欲不善”,趕緊掉頭返回了上邽(現天水市)。上邽是關中、漢中、隴右三地的結合部,至關重要,也是諸葛亮北伐取祁山后第二步必然要進軍的方向。郭淮走后,馬遵也打算逃去上邽,但是被姜維攔住,希望其還是回到冀縣,因為冀縣是天水治所。馬遵懷疑姜維等人都是奸細(這里驗證了諸葛亮長期在隴西地區的滲透工作搞得人心惶惶),于是當晚趁著夜色一個人跑到了上邽與郭淮匯合。
第二天,姜維等人一臉懵逼,大敵當前,不受信任,太守還自己跑了。于是,還是先行返回冀縣吧,不管怎么說,家鄉父老和老母親都在城中。來到冀縣城下,已經是軍民大亂,梁緒、尹賞、梁虔不是本地人,守軍不讓他們進城,三人進退維谷,只能在城下以觀其變。后來,這三人還真都投奔了蜀漢,梁緒官至大鴻臚,尹賞官至執金吾,梁虔官至大長秋,都被寫進了史書,得以善終。也算壞事變好事吧。
而姜維和上官子修是本地人,被準放進冀縣城中,家鄉父老推舉他們去見諸葛亮。姜維的父親死于羌亂,姜維本人對曹魏的統治自然也有意見,現在朝廷不信任,百姓又推舉,同時姜維也是一個好功名的年輕人,于是,沒過幾天,便去了蜀漢賬下,謁見了諸葛亮。
也許是被丞相光輝的人格魅力所吸引,也許是在蜀漢陣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視,不管怎樣,至此,這位被三國迷譽為武侯軍事和精神的傳承人,開始死心塌地追隨者丞相了。這位在武侯死后三十年里,十一次北伐,毀譽參半的風云人物正式登上歷史的舞臺,在比武侯更難的時局下苦苦支撐,甚至亡國了還謀劃于復盤。這種為責任矢志不渝的精神,不愧為甘谷驕傲,民族脊梁。
這一年,姜維27歲,諸葛亮上表封其為“倉曹掾,加奉義將軍,當陽亭侯”。并于張裔、蔣琬的書信說:“姜伯約忠勤時事,思慮精密,考其所有,永南(李邵)、季常(馬良)諸人不如也。其人,涼州上士也。須先教中虎步兵五六千人。姜伯約甚敏於軍事,既有膽義,深解兵意。此人心存漢室,而才兼於人,畢教軍事,當遣詣宮,覲見主上。” 可見,丞相對這位年輕人,確實喜愛。
諸葛亮第一次北伐,僅僅用了半個月的時間,攻祁山、降三郡、收姜維,順利完成三步曲(祁山---天水---隴山口)的第一步,可謂旗開得勝。
但此時,魏明帝曹睿派遣曹真帶領五萬中央軍正進駐眉縣;南安、安定還沒有來得及接收;隴西、廣魏郡還在抵抗;郭淮還在天水上邽縣固守待援。
真正的兵戎相見即將到來。。。街亭在哪?與時間賽跑的街亭保衛戰如何功虧一簣?為什么是馬謖守街亭而不是魏延吳懿?請聽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