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軾從小就出現在我們課本上,我們是從小背著他的詩句長大的,但是隱藏在那些絕美的詩句的背后,蘇軾是怎么樣的一個人呢,或許我們可以通過史書或者民間的一些傳說那里看到除了詩人這個角色之外的一面。
因為蘇軾在文學方面的成就太過耀眼,他身上的很多其他的東西便被遮過了光芒,他身上的民本思想便是其中的一部分。
蘇軾在朝廷中當官,在以前的時代,皇帝貴為天子,君命就是不可違抗的,在以前就有天地君親師的排列順序,在那個時代很少有人敢懷疑皇帝的權利,因為那是要帶來殺頭的的危險的。但是從小接受了《尚書》中民本思想的蘇軾竟然在奏折上寫到,“天下者,非君有也,天下使君主之耳。”“天下使君主之”,這兩句話懷疑了以前的皇帝的是上天選擇的說法,說皇帝的權利只是老百姓給的,是老百姓選擇了皇帝,皇帝只是民眾選擇出來管理天下的,如果沒有老百姓的支持,皇帝也就沒有了權利。在朝廷中這么表達自己的民本思想,除了膽識之外,還需要很大的勇氣的。
蘇軾后來的仕途并不順利與他的民本思想有很大的關系,在當時王安石變法的時候,他只是一名小小的八品官員,因為剛剛從家里守孝回來,但是在此之前,蘇軾是宋仁宗為子孫預留宰相人才的候選人,如果他此時支持此時在朝中有很大權力的王安石的話,在之后的仕途中,王安石的幫助可以讓他的上升來的順風順水看,但是他卻沒有支持王安石,因為王安石變法的目的是富國貧民,這與蘇軾的富民的民本思想是直接沖突的,在光明的仕途與堅持為民考慮之間,他選擇了堅持自己的民本思想,他上書給皇上,反對王安石的變法,在朝廷的兩股勢力斗爭中,變法派開始排擠蘇軾,蘇軾之后沒有辦法,只好請求外放,在杭州當了一名小小的通判,也就失去了光明的仕途未來。在外放期間,蘇軾并沒有安心的做一個小官,而是根據他的民本思想治理當地,卻因為變法派的故意打壓,險些被殺頭,這也就是著名的烏臺詩案。
在這之后,蘇軾還有一次更加接近宰相位置的機會,也是因為他堅持自己的民本思想而使自己陷入困境。當時的宋神宗駕崩,反對變法的宋哲宗繼位,啟用司馬光作為宰相,之前就反變法的蘇軾自然的得到了升官的機會,確實蘇軾也得到了機會,而且是連升六個品級12個官階,從一個流放的官員升到了三品大員,如果他此時能夠跟司馬光保持一致的話,取代司馬光成為宰相是有很大的可能的,但是又因為他反對司馬光將新法全部廢除的政策,同時遭到了保守派和變法派的排擠,只好再次請求外放,從此再也沒有了升官的機會了。
蘇軾堅持這些,都是從為了老百姓考慮出發,也是他踐行自己信奉的民本思想,也是因為此所以才在仕途上那么的坎坷,但是如果不是這樣的一個有著民本思想和并且去踐行的,在利益和權力的誘惑錢還能堅持自己的思想的人,才跟一個有著巨大的文學成就的人才是剛好吻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