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我方團隊張嵚
2月8日,對于東北亞戰爭史來說,是個國人痛到羞恥的大日子:1904年的這天深夜,日本東鄉艦隊狼一般撲向大清朝旅順口,與早似蠻熊一般在此地踐踏的俄國艦隊,瘋狂撕咬在一起。身為主人的大清朝?卻嚇得話都不敢說,瞬間丟臉到全世界!
然而,比這更早三百一十一年,同樣爆發在東北亞土地上的一場慘烈戰爭,雖然常被近代悲哀中國命運的志士們淡忘,甚至在更早時候,大清王朝尚且自我感覺良好的“盛世”年代里,好些精通“考據”的精英們,更常得意洋洋嘲諷此戰。但是,所有的遺忘甚至抹黑,都無法撼動它無可爭議的地位:這是在世界戰爭史上,見證中國古代軍人智慧勇氣的榮耀一戰!
這場戰爭,正是萬歷二十一年,即1593年2月8日,著名的萬歷朝鮮戰爭中的天王山血戰——平壤爭奪戰!
正如它的震撼地位,這場戰爭一開打,直接震撼大場面招呼:大明朝征東提督李如松一聲號令,四萬明軍立刻戰斗狀態,千百門各式火炮瞄準目標,然后轟天巨響間,各式火器驟然開火,火箭火彈炮彈,雨點一般籠罩住平壤城頭上,早已繃緊一百二十分神經的侵朝日軍,這群至今網絡游戲里強得天馬行空的“戰國精英”們,頓時陷入一鍋鋼鐵肉湯里!
如此情景,以好些日本史料說,簡直是他們多年“戰國年代”里,難以想象的血火場面。中國史料里一句文言文,描繪也更為形象:響振天地、山岳皆動,大野晦冥,煙焰漲天!
如此兇悍場面,對于正在憤怒噴吐火力的明軍將士們來說,更好似一泄怒火,這群大明百戰精兵們,早已憋屈得太久了!有多憋屈?看看主將李如松就知道,這位是年四十四歲的將星,戰功名滿天下,卻也生得桀驁脾氣,做人做事從來天馬行空,招罵自然一籮筐。以那時明朝官場的話說:做文官的,誰沒罵過李如松,基本不好意思出來見人。
而在慨然擔當這場戰爭后,見慣大場面,且挨罵也早成習慣的李如松提督,自從帶兵開進了朝鮮,就深感嚴重不習慣:這簡直是個坑!
這場戰爭的起因,稍熟歷史的朋友都熟:狼子野心的日本,要拿朝鮮當跳板侵略大明朝,于是上來一頓猛踩,踩到朝鮮眼看沒命,大明朝果斷出手相救,李如松統率的四萬五千精兵威武殺來,面對日軍二十萬人的陣仗霸氣東進,飛速殺到日軍精銳第一軍死守的平壤城下,開打這虎口拔牙的血戰!
而這蕩氣回腸場面背后,卻更有一個今日好些人無視的真相:朝鮮不但挨打,更是坑爹!
本來李如松率領精兵入朝,準備和兇悍日軍好好較量一番時,盼救兵盼紅眼的朝鮮人,一面熱烈歡迎李如松,一面戰場上膿包依舊,最起碼的物資糧草后勤,也是干啥啥不剩,鬧得明軍一路急行軍,莫說吃幾頓飽飯,連戰馬都餓瘦好幾圈。
如此狀況,桀驁脾氣的李如松哪里能忍,來了就急了好幾次眼,甚至還使出狠招:派兵拿著自己的令牌到沿途朝鮮村莊,幾乎是拿刀壓著,才叫這些為拯救朝鮮而來的明朝戰士們,痛快吃了幾頓飽飯。
但朝鮮最坑的事卻來了,這群被日本打成喪家犬的朝鮮大臣們,見了日軍就拉褲,見了明朝救兵就來精神,精神足了就搗蛋,好些人竟還跑到相熟的明朝文官那里告黑狀,平壤戰役還沒打,有關李如松作戰不給力的謠言,一直傳到了北京!
這支擔當重擔的明軍,還有依然被罵的李如松,就是在潑天罵聲里,開始這場關鍵戰役——平壤之戰!事實是,當他們殺到平壤城下時,就已經置身危險的境地,駐守平壤的日軍就兩萬,但侵朝日軍總數不下二十萬,正在火速來援,一旦攻擊受挫,極可能就被日軍包餃子。這是一場與時間賽跑的殘酷大戰!
面對這場殘酷較量,脾氣桀驁的李如松,表現卻突然似亂了方寸,先是殺到平壤城下,被日軍偷襲了多次,卻只是被動打退了事,還來了脾氣,軍營里誰敢說日軍能打,立刻一頓暴揍。就連戰前指揮,也弄出個怪包圍圈,敵人明明是四面防御,他只部署三面攻擊!如此雷人準備,鬧得好些將領們都嘀咕!然而,當2月8日清晨,炮聲隆隆響起,慘烈廝殺開始,事實漂亮證明:李如松是對的!
雖然先挨了炮擊,但經歷過多年內戰的日軍,確實戰力兇悍,竟迅速組織防御,以密集火器射殺還擊,一度死死頂住明軍攻勢,就連騎馬督戰的李如松,頭盔都被日軍火槍子彈打掉,戰馬也被擊斃,但如此生死時刻,這位悍將毫無慌張,換上戰馬再度挺身向前,一句鋼鐵命令,更瞬間燃起全軍熱血:殺盡倭奴,就在今日!
這個鋼鐵命令,被這支中國軍隊,不折不扣的執行了,拜李如松戰前冷靜部署所賜,看似三面圍攻的明軍,以一場漂亮突襲,由駱尚志率領的戚家軍精銳,火速攻占了平壤要塞寒毯門,然后洶涌撲上的明軍,與日軍在城頭展開慘烈白刃戰,號稱武士道精神飽滿的日軍,終于狼狽不敵,隆隆炮火這下又來助陣,平壤城門七星門也被打開——日軍苦心經營的鋼鐵城防,只一個白天,就這樣被明軍怒濤般的攻勢,徹底砸到粉碎!
但即使如此,作為侵朝日軍的精華王牌,日本第一軍并不認輸,主將小西行長冷靜組織二道防御,日軍迅速退守到平壤城的街壘里,擺出要和明軍死磕巷戰的架勢!沒想到剛擺好戰斗姿態,立刻又被李如松閃著:誰說要和你磕了?街壘這么高大結實,直接燒不就完了嘛!
于是,熊熊烈火燃遍了平壤城,以朝鮮史料記載,整整一夜,濃煙滾滾的平壤城里,回蕩著嘰里咕嚕的凄厲慘叫,叫的啥聽不懂,唯一可以確定的是日語,等到天擦亮時,叫聲也稀疏了。戰后單一個牡丹臺甕城里,就拉出了四百多具日軍尸體,整個平壤燒出來多少?真心數不過來!
但日軍主將小西行長命大,不但沒死,還拿出了跳墻的精神來,平壤也不要了,帶上殘兵撒腿跑,有些日軍跑的太著急,竟被明軍追攆到平壤城外的河里,好不容易翻過去的,又被明軍追著暴打,在江東小路上又斬掉數百!至此,堪稱十六世紀最經典攻城戰役,更是萬歷朝鮮戰爭第一階段轉折一戰的平壤戰役,以明軍酣暢淋漓完勝而告終!
明軍以陣亡七百人的代價,一戰殲滅日軍一萬五千多人,徹底扭轉了朝鮮戰場局面,從此轉守為攻,開始高歌猛進碾壓日本!如此輝煌表現,正如先前不停吐槽的朝鮮大臣們的嘆服:戰勝之速,委前史所未有也!
當然,贊嘆歸贊嘆,坑事依然坑,單說明軍這七百多陣亡將士,好些都不是陣亡在戰場上,而是重傷送去后方治療時,由于朝鮮人后勤跟不上,以至缺衣少食而死的。
比這更坑的,卻在后面,雖說李如松戰功卓著,可就因脾氣臭,還趕上明朝士風敗壞的年頭,所以仗打的再漂亮,依然不停被朝中的言官抹黑,哪怕他后來在另一個戰場上為國捐軀,還有人揪著不放,比如有個叫丁應泰的言官就信口雌黃,硬說李如松謊報戰功,平壤戰役只是小勝,如此論調,也被好些日本軍國主義分子百多年后照單全收。到了清朝人修《明史》時,包括平壤戰役在內的,所有關于這場戰爭的記錄,當然也不停被矮化。
所以,當這場戰爭里,明明跑龍套的李舜臣都被韓國人捧成大英雄時,本是主角的明軍將士卻名聲暗淡,也就不足為奇。但更奇的卻是韓劇,本著美化自家英雄事跡的目的,李如松等明朝將士,更在相關韓劇里被無情丑化,清一色成了流氓款,以至于各類還原李如松形象的良心文發表時,也常見韓劇票友們來質問!
對此,我們這里只想引用一句話,一位上世紀同樣指揮中國軍人跨入朝鮮半島,硬撼某超級大國王牌師的鐵血軍人的名言,表達對這一天所有的紀念:記住歷史,那是我們的光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