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似可以,其實是不行的。且不說東吳出不出兵,即使出兵,也是兵力不足,豈能到達牽制作用,雖然歷史上東吳在諸葛亮北伐期間楚過兵,不過東吳會為蜀國做嫁衣嗎?白白損耗自己的國力嗎?
三國鼎立
根據歷史資料,魏、蜀、吳三國人口比較,蜀國有28萬戶,94萬人;吳國有52.3萬戶,230
萬人;魏國有103萬戶,443.28萬人。
從兩點變化得知蜀國每戶大約有3.4口人;吳國每戶大約有4.3口人,魏國每戶大約有4.3口人。
三國的政治經濟歷史,得知魏國是三國中實力最強的,當然也是人口最多的,在當時三國鼎立的局面下,魏國也是最具備統一全國的條件。
事實上三國時期各國的常備兵維持一般都不超過人口總數的百分之十,這也是一個基本的規律,只有蜀國例外,卻也相差無幾,蜀滅時只有二十三萬戶,九十四萬人,只有兵十萬多一點。吳滅時約四十余萬戶,二百三十萬人,有兵二十余萬。
蜀漢在三國后期軍事上比較活躍,但蜀漢發展至后期,人口不足百萬。也就是說要用10萬兵的話,則10個人中要有一個當兵,老幼婦女去掉,只選青壯年,比例要達多少?還要不要發展生產?歷史上的諸葛北伐,每次都不超過五萬人。此時孫吳有兵23萬(230萬人口)。曹魏有兵50萬(443萬人口)。魏蜀實力相差懸殊,正史上諸葛亮六出祁山的總兵力加起來都沒有30萬。最多的一次6萬,最少的一次萬余。蜀國人口不過百萬,能拖起10萬軍隊都已經很不容易了。所以諸葛亮的最大活動兵力不會超過6萬。魏國的西線防御兵力在20萬左右。(曹真一路近10萬,司馬懿和張頜領另外10萬。活動兵力在15萬左右。)
諸葛亮六出祁山
三國時期,蜀漢和吳國地方不算小但多是蠻荒未開發的地方,人口稀少。人口稀少則兵源稅負都少,以上數據表明蜀漢和吳國的綜合國力和魏國比起來差的不是一星半點。所以不是吳國不愿出兵或不明白,從歷史上看還是無力出兵或出兵無用。不要看三國演義上多是以少勝多的戰例,看看軍事史就明白古代戰爭由其是國家戰爭兵力錢糧是根本因素,只能說魏國完全有能力兩線防守。
諸葛亮很早就明白這點,所以要把荊州拉進來增加國力,失去荊州后他自己也知道沒什么希望了,諸葛亮文集中有很多和諸葛瑾的通信,直到他病死,幾乎北伐的每一步諸葛亮都告知了東吳,從諸葛瑾的回信看在諸葛亮北伐期間東吳多次派兵協助,但都以失敗告終。三國演義并不是正史沒有詳細記錄。
諸葛亮
吳國實力強于蜀漢是正確的,但與魏國比還有很大差距,三國經歷多年,老百姓已不愿打仗且魏國的政治還是很好的,老百姓有飯吃,都愿服從曹魏政權的管理這也是兩國伐魏不成功的重要原因。諸葛亮隆中對說的是待“天下有變”說明他也知道如果魏國不內亂政治一直清明,得不到老百姓的支持即便武力出兵也還是很困難的。
所以諸葛亮北伐期間吳國是多次出兵的,但規模都不大,諸葛亮規模也不大,根源還是國力問題。但還有一個史料就是吳國在孫權中后期政治開始混亂,因為皇子眾多爭斗不休導致派系林立內政堪憂和蜀漢諸葛亮一人說了算的局面完全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