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大嘴 大嘴讀史
原文:
儀鳳中,吐蕃請主下嫁,后不欲棄之夷,乃真筑宮,如方士薰戒,以拒和親事。久之,主衣紫袍玉帶,折上巾,具紛礪,歌舞帝前。帝及后大笑曰:“兒不為武官,何遽爾?”主曰:“以賜駙馬可乎?”帝識其意,擇薛紹尚之。假萬年縣為婚館,門隘不能容翟車,有司毀垣以入,自興安門設燎相屬,道樾為枯。——《新唐書·列傳第八》
譯文:
儀鳳年間,吐蕃請求將公主下嫁給其贊普,武后不欲將她棄于夷狄,便真的修筑宮觀,如同方士薰沐齋戒,以拒絕和親之事。過后不久,公主穿紫袍系玉帶,折疊上巾,披掛打扮,歌舞于帝、后面前。高宗與武后大笑道:“女兒又不當武官,為何這樣打扮?”公主說:“賜給駙馬不行嗎?”高宗明白她的意思,選擇薛紹作為駙馬。借萬年縣衙門作為結婚的場地,因為門狹窄不能容納翟車,有關官員拆毀院墻讓車進入,從興安門設置燎燭相連,路旁大樹為此枯焦。
一
李令月這個名字熟悉的人不多,但是她的封號太平公主就如雷貫耳了。
李令月的老爸是唐高宗李治,老媽是一代天后武則天,哥哥李顯是唐睿宗,另一個哥哥李旦是唐中宗,侄子李隆基是唐玄宗,這個親戚陣容豪華得亮瞎眼。
二
先說說太平公主這個封號的由來吧。
其實也很簡單,跟平胸沒半毛錢關系。只是因為在她媽的媽去世之后,李令月替武則天當女道士,為她外婆祈福。后來吐蕃向她提親,武則天不想讓寶貝閨女去高原受苦,就在形式上加入道門,還修了個道觀叫太平觀,所以就叫太平公主了。
這個女道士說到底是騙騙吐蕃人的,結個婚生個孩子啥的,完全不受約束,再說道士還有雙修的呢。
三
李令月有兩次婚姻,談不上一帆風順,也談不上飽受挫折,算是比較正常吧。
她的第一個老公是她表哥薛紹,婆婆是她的姑媽城陽公主、她爹李治的妹妹,近親結婚啊有木有!
婚禮的場面那是相當大,借了縣政府辦公廳當禮堂,為了讓新娘子寬大的婚車通過,二話不說,把縣政府的圍墻拆了,出嫁路上,燈火通明,用來照明的火把甚至烤焦了沿途的樹木,好在沒有釀成森林大火。
這段婚姻持續了7年,薛紹的哥哥參與到一次謀反案件中,被處死,雖然薛紹很無辜,但還是被狠心的丈母娘關進大牢,活活餓死,留下二子二女,小兒子薛崇簡才剛滿月,李令月成了寡婦。
四
又過了兩年,武則天在登基前的百忙之中,為寶貝女兒選擇了第二段婚姻,把李令月嫁給了自己的堂侄武攸暨,為了讓婚事成立,武則天還處死了武攸暨的妻子,根本就是強買強賣,任性得一塌糊涂。
上次是姑表親,這個是舅表親,還是近親結婚。
兩個月后,武則天正式登基當皇帝,太平公主因為成為了武家的兒媳而避免了身為李家子孫被清洗的危險,所以,這次婚姻被史學家認為是武則天為了保護自己寶貝女兒而事先采取的手段。
兩次婚姻的遭遇讓太平公主明白:感情世界并不都是浪漫的童話。雖說她還是替武攸暨生下兩個兒子、一個女兒,但卻沒有了上次婚姻中做人家的老婆規規矩矩的本分了。
五
正是在這第二段婚姻期間,太平公主不但自己大肆包養男寵,與朝臣通奸,還將自己中意的男寵進獻給老媽武則天,這個男寵就是蓮花六郎張昌宗,有名的“二張”之一。
史書評價太平公主“喜權勢”,武則天也認為她長相、性格都像自己,經常和她商議政事。試想,如果武則天后來不是還政給李顯,而是自己挑選繼承人傳續武朝大業,或許太平公主就是第一順位繼承人。
俗話說,站得有多高,眼界就有多高。在這樣的家庭環境熏陶下,李令月在政治方面的造詣早已深入骨髓,對她來說,政治就是玩具,權力就是春藥。她的座右銘是“千萬不要忘記斗爭!”
六
太平公主的一生可以用三次政治斗爭來概括。
第一次政治斗爭,盟友是哥哥李顯李旦、宰相張柬之,對手是武則天。太平公主本人雖是武家的媳婦,但政治上卻是李家的擁護者。
武則天開創了武周天下,但老武家沒啥可用的人才,再說女人當皇帝,這不是一般的大逆不道,阻力可想而知。后來,武則天迫于外界壓力,把李顯立為繼承人。
武李兩家有合作有競爭,但總的來說還是比較河蟹的,但“二張”張昌宗、張易之兩根“攪屎棍”的出現打破了這一平衡。武則天信任這兩個男寵,給他們權力,而他們今天進讒,明天誣告,使李家人感到了危機,公元705年,李家的擁護者、宰相張柬之發動兵變,誅殺“二張”,逼武則天傳位給太子李顯。太平公主由于參與誅殺“二張”有功,受封“鎮國太平公主”。
第一次戰役,勝!
七
第二次政治斗爭,盟友是哥哥李旦,對手是韋皇后和她的女兒安樂公主李裹兒。
李顯復位之后,太平公主逐漸走到幕前,以她的多謀善斷積極參與政治,受到李顯的尊重,但也引發了韋皇后和安樂公主的不滿,這是我李家的天下,你一個嫁出去的女人得瑟啥?
公元710年,李顯被韋后與安樂公主毒死,上官婉兒與李令月一起草擬遺詔,立溫王李重茂為皇太子,他媽韋皇后和叔叔李旦參政。但得寸進尺的韋后黨羽還想架空李旦,打破了韋氏與皇族之間的平衡。李令月果斷派兒子薛崇簡參與了李旦的兒子李隆基發起的誅殺韋皇后的又一次“玄武門之變”,并親手將李重茂拉下皇位,擁立李旦復位。
太平公主因此番功勞而晉封萬戶,到達了唐朝公主權勢的頂峰。作為公主,一般只能受封350戶,因為第一次婚姻,攪局的老媽出于內疚,給女兒封到1200戶,第一次政治斗爭勝利,這個數字到達5000,現在又翻倍了。
第二次戰役,勝!
八
第三次政治斗爭,盟友基本上都是一群小嘍啰了,李令月自己就是盟主,當然,背后的靠山就是李旦。對手是她的侄子,后來長生殿里的李隆基。
李令月屢立大功后,權勢地位更加顯赫。而李隆基是個英明威武的太子,把老爹扶上皇位的事變就是他發起的。李令月感受到了這種威脅,想要長期保住現有的權勢,就必須干掉李隆基,改立一個昏庸懦弱的人當太子。不然的話,哥哥皇位不保,自己也就危險了。可是,李旦自己也覺得當這個皇帝不怎么眾望所歸,只是想把自己這個過渡人物的過渡期盡量延長一些罷了。
李令月在李隆基身邊安插了很多耳目,并且多次謀劃加害李隆基,好在李旦盡力維持著妹妹和兒子之間的平衡,沒出太大的亂子。
后來,沒啥遠大志向的、也被煩透了的李旦終于覺得沒必要再撐下去了,干脆把皇位傳給了李隆基,自己退為太上皇。這下子,李令月與李隆基的矛盾沖突擺到臺面上了。李令月占了人多勢眾的優勢,朝中七個宰相,有五個是她的人,文臣武將之中也有一半以上的人跟著她的指揮棒轉。而李隆基則占了大義的優勢,畢竟他才是老李家的嫡系子孫。
公元703年,李隆基先下手為強,發動閃電戰,誅殺太平公主政治集團。頓時,五個宰相死了兩對半,小嘍啰死了一大堆,太平公主倉皇逃入寺廟,三天后被李隆基下詔賜死。
第三次戰役,不但敗了,還送上了卿卿性命。
九
其實,太平公主一生都不怎么太平,她的血管里流動著的是極不安分的血液。她野心勃勃地覬覦著那高高在上的皇位,夢想像她母親那樣君臨天下。然而,正如黑格爾所言,歷史往往會發生驚人的重復,但如果第一次是以喜劇面目出現,第二次則以鬧劇出現。
太平公主的故事,只是在史書上留下許多五顏六色的斑痕而已。
(本文配圖來自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