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1122年4月29日,姜太公與周武王率軍伐紂攻入朝歌,商軍戰敗,血流飄杵。武王斬紂頭,殺妲己,報了囚父之恨。
戰爭結束后,周武王宣布周朝建立,準備將商地分封,可是他又一轉念,周本是商王朝的一個西方屬國,如今取代了紂王的統治地位,殷商遺民會不會服周的統治呢?于是周武王馬上召集師尚父姜太公,召公和周公商議這些問題,姜子牙分析了當時的形勢及其處境,他說:“殷商的頑固分子及敵視西周的大臣,立即處死,不能姑息養奸,留下后患。”周公不同意姜太公的看法,他說:“對于殷商的大臣,應加以區別,罪大惡極,民憤極大的殺;無罪者不殺,還應利用。”最后,周公提出了分化利用的主張,他說:“既要進行武力監視,又要施以籠絡才是。”周武王聽了頻頻點頭。最后采納了周公的建議。
第二天,周武王命令整修了商紂宮殿,讓武庚居紂宮,繼續統治商民。
姜太公考慮到武庚受紂王的影響,是不會脫胎換骨,立地成佛的。于是建議周武王要對武庚嚴加防范,在朝歌周圍沒邶(今湯陰邶城)庸(今衛輝市倪灣鄉)衛(今浚縣衛賢集)三國,周武王將自己的弟弟康叔封鎮這三國,來監視武庚。周武王又封了姜太公為齊國國君。
再說姜太公被封于齊國,但他仍心系西周,他覺得讓武庚再來掌權,是一大隱患,一旦氣候適應,他就會東山再起,卷土重來,復辟殷商王朝,時常都不要放松對武庚的警惕。
果然,不出姜太公所料,當周武王罷兵西去不久,武庚竟然居紂宮(今西壇,云海一帶)續殷祀。然后又帶領尚臣來到鹿臺,玉門(玉女觀)祭祀父親在天之靈,同時他又收攏殷商遺民之心,暗地聯絡東夷方國部落,磨刀霍霍,十分囂張。
西周二年,商朝諸侯氏族的牢固團結使姬發“白夜不寐”(見《史記·周本紀》)。不能安枕的心病,使尚未安定朝政,還沒坐穩王位的姬發就過早崩逝。以當時“父死子繼,兄終弟及”的規矩,在姬發的群弟之中,有資格接繼王位的應當是年長的大弟管叔姬鮮。但此時姬發的二弟姬旦卻擁立姬發之子姬誦為成王,并以成王年幼為由攝政國務,自封為周公,他還在其頒布的一些誥命中署上“王若曰”句等,以向人伐智和暗自稱王。姬旦攝政篡權的言行,引起親兄弟間的不滿與內訌。
留在殷都作“三監”的管叔、蔡叔由懷疑而至不滿,武庚乃乘機串通“三監”聯絡東方故舊殷、東夷、淮夷、徐、奄、蒲姑、熊等族十七國,起兵叛周。
周武王姬發因不能安枕,導致過早病亡的情景,姬旦記憶猶新。他深深懂得,對他攝政篡權的威脅,不僅來自親兄弟及朝臣內部,還來自親商諸侯與殷商遺民,最好的辦法就是要消除隱患。為此,姬旦以成王姬誦之命率兵征戰三年,誅武庚祿父、殺管叔姬鮮,流放姬度至蔡國(今河南省上蔡縣)、降霍叔姬處為庶人,攻滅奄徐等十七國,俘獲殷商貴族及大批殷商遺民。
周公為了徹底消弭殷商的殘余勢力,鞏固周王朝在東方的統治,在瀍水東岸修建洛邑(今河南洛陽東),把殷商遺民通稱為頑民或殷玩,遷到那里就近統治;又在瀍水西岸筑王城(今洛陽市內)駐兵監視,作為朝會東方諸侯的東都。原來西邊的渭河平原,以鎬京為中心,是周人興起的根據地,稱為“宗周”;東面的河洛地帶,以王城為中心,是周王朝鎮撫東方的重鎮,稱為“成周”。這里地處天下之中,是伊、洛、瀍、澗四水流經之地,土地平曠,沃野千里,東邊又有伊闕之險隘,進可攻、退可守。這樣,東西兩京就連成了一片,西起周原,東至雒邑,即渭、涇、河、洛千里之域,皆為周的王畿之地。
封武王的弟弟康叔于紂都,成立衛國,賜以殷民七族;封周公的兒子伯禽以奄國舊地,成立魯國,賜以殷民六族。這樣,殷商余民遂被分而治之。
從此,殷商遺民淪為頸部系繩的奴隸,在西周王朝的殘酷統治下被全部分割鎮壓。他們四散分居,勞苦耕作,繁衍生息。但不少諸侯仍然懷念紂辛,心存武庚,不服周管。徐、奄、淮等諸侯相繼又反。成王姬誦無奈親自出戰,并于戰后分封親系諸侯。為了安定殷侯,成王封武庚祿父的伯父微子于宋(今河南省商丘市睢陽區)、稱宋公、以奉祀商殷,這就是“宋國”的由來。隨同微子前往宋國的殷商遺民忠于朝政,以國為榮,以“宋”為姓,于是就有了宋姓。
后來又把武丁之子子宋的古宋國﹙今河北省趙縣﹚封于微仲之子宋公稽,以奉先祀。宋公稽之子丁公申繼位后,把古宋國南遷宋國﹙今河南省商丘市睢陽區﹚認祖歸宗。宋國同為宋姓,人人共尊一祖,微子是宋姓始祖,商丘是宋氏祖地。這即是“天下宋氏是一家”和“天下宋氏源于商”之緣故。
武庚因復國失敗被殺后,其后裔不忘宗祖,有少許留在朝歌(今河南省淇縣)附近守墓祭祀,并以“殷”、“商”、“湯”、“祿”為姓。也有因逃難分支到今河南省南陽、內鄉、鎮平、西平、汝南;山東省臨沂、郯城;山西省河曲、陜西省柞水、大荔以及江蘇省句容等地;還有的東渡海外,到了扶桑國(今墨西哥)的拉文塔、中美洲的尤卡坦半島以及華華洲等地,把人類文明傳播到了五洲四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