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我方特邀作者李雪松
東漢建安五年(公元200年),曹操與袁紹就爭奪中原地區進行了一場大戰,最終以曹操的勝利而告終。歷來認為官渡之戰是一場以少勝多的戰役,對袁曹雙方具有決定性的意義,但事實上真是如此嗎?這一切還要從當時的具體情形來看。
一、戰役背景
東漢末年,桓靈無道,人民揭竿而起,形成轟動全國的黃巾起義,在各地州牧的合力鎮壓下,起義失敗。黃巾起義沉重地打擊了中央的實力,在鎮壓起義的過程中各地州牧逐漸掌握地方實權,從此無視中央法令。
之后靈帝駕崩,又發生了朋黨之禍,大將軍何進被宦官所殺,何進的手下袁紹、曹操等人又率兵入宮將宦官全部殺盡,少帝因宮內變亂出逃,正逢西涼董卓入京。董卓生性殘暴,廢少帝,立劉協,史稱獻帝。
董卓禍亂,群雄并起組成聯盟討伐。董卓被迫火燒洛陽,移駐長安,各諸侯也因互相猜疑而土崩瓦解,此后各方勢力開始互相侵伐。董卓由于飛揚跋扈被王允設計殺死,其手下李傕、郭汜率舊部攻入長安,獻帝出逃,中央已名存實亡。
此時袁紹正與公孫瓚大戰于河北,無暇顧及,且袁紹素有大志,對于這個名義上的皇帝不太在意。其他勢力不是相距甚遠,就是實力不濟,唯有曹操處于最合適的位置,于是名正言順地將獻帝迎到許昌,形成所謂的“挾天子以令諸侯”之勢。
后人多認為曹操能夠發展如此迅速,并且取得了官渡之戰的勝利,與他這種政治上的合法性有關,但實際上在當時那種群雄割據的形勢下,皇室毫無勢力,各方都有統一天下自立為主的想法,輸贏與否還得看本身的家底,“挾天子”也就是個政治口號,喊幾嗓子而已。
建安四年(公元199年),袁紹擊敗公孫瓚,占領了青幽并冀四州,實力達到頂點,此時曹操在中原一帶也逐漸鞏固了自己的勢力,袁紹為了繼續擴張,與曹操之間的戰爭不可避免。
二、戰役經過
建安五年(公元200年),袁紹不顧眾人反對,集結十萬大軍,號稱七十萬殺向許昌。此前田豐曾向袁紹建議河北平復不久,民心動蕩,對內應安撫民心,積極發展內政,對外則應不斷向曹操派兵騷擾,彼防左吾則攻右,令其疲于奔命,中原疲敝,糧少人稀,待吾兵精將足可一舉破之。
然而袁紹此時急于求成且信心十足,毅然派兵與曹操決戰。在出兵之前袁紹聯絡了荊州的劉表和徐州的呂布、劉備等人一同攻擊曹操,還未發兵,曹操已先破了呂布,劉表持觀望態度,事實上決戰之際真正交兵的還是只有袁曹兩家。
袁紹遣前鋒顏良率先進軍黎陽,攻白馬,曹操派兵救援,斬顏良誅文丑。顏良為關羽斬殺,而文丑死于亂軍之中。
首戰雖然失利,但對袁軍影響不大,仗著兵多糧足,袁軍一路勢如破竹,直指官渡。對于曹軍來講,雖然白馬之圍已解,但曹軍處于中原之地,四面臨敵,無險可守,又不知袁軍從何處攻來,故不得不處處設防,不敢輕易調動部隊,此前又傳孫策有襲許都之意,這均使得自己手上的部隊捉襟見肘,因此面對袁紹的十萬大軍總是寡不敵眾。
曹軍一路潰敗,只得堅守官渡,官渡一旦失守,許昌也就岌岌可危。因此曹操決定與袁紹在官渡對峙。同時江東孫策遇刺身亡,襲許計劃夭折,曹操沒了后顧之憂,于是開始從各處調兵向官渡集結。
起初官渡的兵力不足萬人且多老弱病殘,與袁軍對峙絕無可能,后人多以此時袁曹兵力對比認為此戰是一場以少勝多的戰役,只能說是對當時的境況不甚了解。袁曹自交兵之始已過數月,袁軍的軍事策略與目標已十分明顯,在官渡對峙之時,曹軍已從各處向此集結。從曹軍能與袁軍相持這一點來看,此時雙方投入的兵力應該相當。這又涉及此時曹操集團的軍事實力。討董聯軍解體后,曹操率舊部鎮壓了兗州一帶的黃巾余黨,得三十萬人,取其精兵組成青州兵,少說也有幾萬人,破徐州,擊張繡,沿途又有夏侯兄弟、曹仁兄弟等率所部來投。與袁紹交兵時,曹操集團的軍事實力盡管不如袁紹,但也不至于相差過多。
官渡對峙數月,袁軍步步為營,采取持久之計。曹軍此時兵力雖然劣勢不大,但糧草不濟。袁軍盡管糧草充足,然出兵日久,部隊士氣低落,盡顯疲態。兩軍的勝負只在一念之間,關鍵看誰能撐到最后。
時間一長,問題總會出在內部。袁紹手下有一個謀士叫許攸,由于貪財被人舉報遭袁紹訓斥,內心頗有不滿,于是投奔曹操,勸說曹操襲擊烏巢。烏巢是袁紹屯糧之所,距駐兵之處不過四十里。曹操乃親率五千步兵于夜間突襲烏巢,烏巢本有淳于瓊的一萬人駐守,但由于事出突然,防守不及被曹操瞬間擊破大營,火燒了糧草,袁紹知道曹軍襲擊烏巢再派援軍已是不及。此前派去騷擾曹軍官渡大營的張郃等人知烏巢已失,士氣大落,且被曹軍分割,不得不降于曹軍。糧草被燒,本就士氣低落的袁軍一潰千里,官渡之戰遂以曹操的勝利而告終。
三、結語
官渡之戰后,袁曹雙方的軍事實力發生了變化,曹操由弱變強,袁紹由強變弱,但這個強弱又是相對的,此時袁紹的兵力雖然攻不足但守有余,若不是隨后袁紹病死,袁譚、袁尚兄弟相爭,曹操想要統一北方恐怕沒那么容易,盡管如此,曹操還用了九年的時間。可見官渡之戰對袁紹軍事集團的打擊沒有想象的那么大。
官渡之戰是一場以弱勝強的戰役,但卻不是以少勝多的戰役。它是北方兩大軍事集團戰略意義上的決戰,戰役的成敗得失決定了統一北方的主動權。與其說官渡之戰是袁曹兩大軍事集團的終極較量,不如說是一切爭奪的開始。
更多歷史解密,請關注微信我們愛歷史(ID: his-to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