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歷山大是歷史上富有戲劇性的人物之一,他的經歷和個性一直是力量的源泉。有關他生涯的確鑿事實十分富有戲劇性,有關他的名字就有許多種傳說。他的志向顯然是做一名不受時空間限制的最偉大的勇士,似乎也應該給予他這種稱號。作為戰士,他智勇雙全;作為將軍,他無與倫比。在11年的奮戰中,他從未打過一次敗仗。他還是哲學家亞里士多德的弟子。他珍愛荷馬詩歌。他認識到了非希臘人不一定是野蠻人,這確實表現了他遠比當時的大多數希臘思想家更具有遠見卓識。但是,在其它方面,他卻目光短淺。雖然他多次在戰斗中冒過生命危險,但是卻沒有安排接班人,這是他死后馬其頓帝國迅速瓦解的主要原因。
亞歷山大是位頗受人喜愛的人,他對被擊敗的敵人經常給予無微不至的關懷、愛護和慰藉。但另一方面,卻極端的喜怒無常,有一次因酒后爭端,他親手殺死了他的親密朋友、救命恩人克雷特斯,不知是因為生性易怒,還是飲酒后的原因,意識迷糊,殺害他人。同拿破侖、希特勒一樣,亞歷山大對他的同代人有著極其廣泛的影響。他在短時期的影響不如他們大概主要是因為當時的交通和通信手段落后,使他的影響限制在地球的一個較小的范圍內。
從長遠的觀點來看,亞歷山大征服所帶來的最重要的影響是使希臘和中東開化民族開始相互密切往來,因此極大地豐富了這兩個民族的文化。在亞歷山大在世期間及其死后不久,希臘文化迅速傳入伊朗、美索不達米亞、敘利亞、以色列和埃及;而亞歷山大以前的希臘文化僅以緩慢的速度傳入這些地區。亞歷山大還把希臘的影響播及以前從未到達的印度和中亞地區。但是文化影響決不是單向傳播的事。在希臘文化時代(亞歷山大征服后的幾百年間),東方思想,特別是宗教思想就傳入了希臘世界。就是這種希臘文化──主要指具有希臘特征但也深受東方影響的文化,最終對羅馬產生了影響。
亞歷山大是天生的征服者,每當波斯使臣出使馬其頓時,他都會詢問波斯的地理情況,這些為其后來征服波斯打下了堅實的地理基礎。波斯使者稱亞歷山大才是真正的王者。事實也證明了使者們的觀點,亞歷山大大帝在32歲時就完成了征服世界的夢想,至今無人超越。作為一個受人尊崇的偉大英雄,亞歷山大不僅創造了豐功偉績,還曾以他尊重女性的品德而受到廣泛的贊譽,因此尊重女性,禮遇女性的傳統流傳了下來。
西方古典戰史作家阿里安:“因此,即使是我,也不能設想,像他這樣超乎一切人之上的人,在出生時沒有一點神力的影響。”
托勒密一世:“他非常聰明,非常勇敢,對于榮譽和危險非常熱心,對于宗教非常謹慎。..他最善于選擇正確的行動路線,不管情況是如何的模糊,他的猜想總常常是正確的。他對于如何集中一只軍隊和如何裝備它,都十分在行。而尤其善于提高部隊的精神,使他們產生新希望。憑著他自己的大無畏精神,鏟除了他們腦海中一切害怕危險的觀念——在所有的特性中,這一點最難能可貴。對于一切在不確定環境中所應做的事情,他都是以最大的果敢精神行之,他是最善于作迅速的預測和把握敵情,不讓任何人有時間患得患失。”
拿破侖:“我對于亞歷山大最羨慕的地方,不是他的那些戰役,而是他的政治意識,他具有一種能贏得人民好感的能力”
《西方戰爭藝術》:“沒有亞歷山大的天才,希臘人就不可能征服波斯帝國;但是,亞歷山大對突擊騎兵的出色運用,對征服行動所依靠的戰術成功做出了重要乃至決定性的貢獻。”
《大戰略》:“他(亞歷山大)所指揮的戰役充分體現了每一條作戰原則,他不僅在軍事方面,而且在各個方面都是運用作戰原則的大師。 ”
《西方戰略思想史》:“亞歷山大的偉大幾乎是無法用語言來形容的。”“相比言之,項羽是長于戰斗,韓信是長于戰術,劉邦是長于大戰略,但亞歷山大則似乎是三者兼而有之。”
公元前323年冬天,馬其頓亞歷山大帝進兵亞細亞,當他到達亞細亞的弗吉尼亞城是,聽說城里有個著名的預言:幾百年前,弗吉尼亞的戈迪亞斯王在其牛車上系了一個復雜的繩結,并宣告誰能解開它,誰就會成為亞細亞王。自此以后,每年都有很多的人來看戈迪亞斯打的結,可總是連繩頭都找不到,他們甚至不知道從何處著手,大多數人只是看看而已,從沒有一個人靜下心來想方設法解開這個難解之結。亞歷山大對這個預言非常感興趣,命人帶他去看這個神秘之結。 亞歷山大仔細的觀察這個結,許久許久,始終連繩頭都找不著,亞歷山大不得不佩服戈迪亞斯王。這是,他突然想到為什么不用自己的行動規則來解開這個繩結呢?!于是,亞歷山大拔出劍來,對準繩結,狠狠地一劍把繩結劈成了兩半,這個保留了數百年的難解之結,就這樣輕易的被解開了。這就是著名的“所羅門王結”(也有稱“高爾丁死結”)。
據普魯塔克記載,他皮膚白皙,胸膛和臉頰周圍呈微紅色。他的聲音洪亮,頭發濃密且卷曲,從額頭向后梳成中分,鼻子高直。亞歷山大石棺及其統治時期的鑄幣都顯示亞歷山大有圓圓的下巴,直挺的鼻子及飽滿的額頭。亞歷山大身高較為矮小,但身材非常勻稱結實。
他身體敏捷,體力充沛。據人們記載,他非常的情緒化,從自發的仁慈和寬宏大量到突然勃然大怒。亞歷山大天資聰明,從幼年起他就酷愛詩歌、尤其是荷馬史詩,并且表現出在音樂和馬術上的天賦。十二歲起,師從亞里士多德,學習哲學、邏輯學、倫理學、政治學、幾何學等,接受了亞里士多德的系統化教育。其軍事才能很可能得力于他父親腓力二世的親授,不過亞歷山大和他父親有著截然不同的性格,腓力二世以殘酷的高壓政策來統治希臘而亞歷山大則同時具有堅忍不拔的毅力和高尚的仁慈之心。
庫爾提烏斯說過,他的體格沒法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現存的藝術作品展示亞歷山大有著修長、結實的雙腿。亞歷山大的身高雖然低于平均值,但是身材非常勻稱結實,并且亞歷山大的腳程之快據說可以和奧林匹克運動員相媲美。亞歷山大在攻陷了波斯王國后,坐在達雷伊奧斯的寶座之上,結果雙腳夠不到踏臺。據傳他身高不足160cm,在150cm~159cm之間。
據普魯塔克記載,公元前344年,一名色薩利的賣馬人帶來了一匹價值高達13塔倫特的駿馬,腓力的所有最優秀的馴馬人都試圖馴服它,但都失敗了。小亞歷山大向他的父親聲稱,如果他自己能馴服,那么要求他的父親將這匹馬作為禮物送給他。腓力嗤之以鼻,認為他無視應有的對年長者的禮儀,但是認同了這個賭局。亞歷山大首先將馬頭牽往面向陽光的一邊,然后輕輕的撫摸,培養信任感,然后突然上馬,騎著馬奔向遠方。原來亞歷山大在那時用他那敏銳的洞察力發現這匹馬害怕看見自己的影子,最后他給那馬起名為布塞法洛斯。當亞歷山大騎著馬回來的時候,腓力興奮的熱淚盈眶:“我的兒子,找一個適合你的王國吧,馬其頓太小了。”
亞歷山大大帝死時還不滿33歲,他的死留下的最大謎團是死因。阿利安記錄了他死前最后的日子:“5月29日他因發燒睡在浴室中。翌日沐浴后進入寢宮,與米迪厄斯整日玩骰子。晚間沐浴,獻祭神明,進餐,整夜燒未退。5月31日依例再沐浴、獻祭,躺于浴室中之際,聽尼爾朱斯講述航行大海探險經歷取樂。6月1日燒得益發厲害:他整夜難安,次日整日高燒。他命人將床移至大浴池旁,躺在床上與諸將領討論軍中空缺及如何挑選補足。6月4日病況更為惡化,須由人抬至戶外進行獻祭。之后他命高級將領在宮廷院內待命,命親兵指揮官夜宿寢宮外。6月5日他被移至幼發拉底河對岸的王宮中,略睡一下,但高燒不退。當將領們進到宮中,他已不能言語,直到6月6日均是如此。馬其頓軍此刻相信他已離開人世,齊涌向各宮門,他們開始鼓噪并威脅禁衛軍,禁衛軍無奈,放他們進來。門扉推開處,他們列隊魚貫緩緩走過他床邊,未著披風,亦未穿甲胄。”
a中毒說
當時(普魯塔克說)無人懷疑他是遭人下毒而死,但有一說謂5年后出現一些訊息,其母奧林匹亞絲因此處死多人,并命人將安提帕特之子(斟酒官)艾歐拉斯的骨灰散入風中,因推斷是他下的毒。若干史學家指出,向安提帕特獻計謀害國王者是亞里士多德,毒藥完全乃由他所提供。
曾統治大半個已知世界的君王死后,各種傳言到處流傳,實不足為奇。下毒者是艾歐拉斯的說法很快就傳遍雅典,雄辯家狄摩西尼提議大家表決向艾歐拉斯致謝。有些傳到今天但極缺乏佐證的故事,或可支持亞歷山大和赫菲斯蒂安不是死于自然死因的說法。有一則是說有個馬其頓軍官,他曾目睹哈馬丹及巴比倫發生的事。到亞歷山大自印度歸來時,他怕自己是下一次整肅的目標,便去請教算命者,他該怎么辦?算命者要他不必擔心;赫菲斯蒂安和亞歷山大將不久于人世。
沒過幾天赫菲斯蒂安果然死了,一年內亞歷山大也撒手人寰,兩人均在飲下純酒之后,死于原因不明的高燒。(有位醫師自藥理學角度提出看法,認為慢性番木鱉堿中毒是最可能的解釋。無論是否事出巧合,亞里士多德的弟子兼友人植物學家錫奧夫拉斯特斯,曾提及此物的用途及劑量,并說“掩蓋其苦味之上策,即使用于純酒中”。)
后來也有些說法,說是亞里士多德自己動的手,因為他發現自己協助制造了一個禍害,但普魯塔克最多只肯說:“最初亞歷山大對亞里士多德評價極高,敬愛他超過其父……但最后幾年漸漸對他產生懷疑。他從未實際害過他,但其友誼已喪失原有的尊敬與喜愛,顯見兩人已漸行疏遠。”與許多有關亞歷山大的事跡一樣,我們永遠無法得知真相如何。
因酗酒和因中毒造成的肝衰竭,癥狀當然有相似之處。今天多數的學者否定中毒的說法,但也有人不排除亞歷山大和赫菲斯蒂安是被毒死的。一群感到幻滅而憤怒的高級軍官,密謀毒死亞歷山大并不是不可能。他的許多昔日好友及親信,如今因親眼的見聞、東方化的奢糜作風、動輒殺人的暴怒,以及也許是最糟糕的自封為神,而感到膽寒。他們覺得他已變成暴君、為所欲為、喜怒無常。亞歷山大的老師亞里士多德自己就說過:“無人可自由地忍受如此統治。”
b激光照射說
亞歷山大大帝的死引起世人的矚目。許多人收集資料,調查分析,認為他的真正死因是:長期受激光的照射。
兩千多年前,是誰掌握了激光技術,并且還能用來殺人呢?說起來讓人難以置信。
原來,亞歷山大占領波斯的一座城市后,城中的貴族向他貢獻了一頂王冠。王冠上鑲嵌著一顆特大的,發出紫色幽光的紅寶石。亞歷山大戴著它,到處炫耀自己的威嚴和權力。
科學家發現,紅寶石在太陽光的照射下發出一種特殊的自然激光。由于亞歷山大長期戴著這頂鑲嵌紅寶石的金王冠,所以成了自然激光的犧牲品。
(二)希臘化時代
公元前323年,亞歷山大在籌備遠征阿拉伯半島時突然病亡,時年33歲。由于帝國初建,體制尚不完善,且亞歷山大年富力強,未曾考慮和安排繼承問題,所以他留下的權力真空無人能夠填補。中央權力迅速解體,各地總督擁兵自立,為爭奪亞力山大的遺產展開你死我活的斗爭。公元前301年,在弗里基亞的伊浦蘇斯之役(又被稱為繼承者之役)結束了爭執,帝國分裂為一些獨立的王國,其中以亞歷山大部將建立的托勒密王國(公元前305—30年),塞琉古王國(公元前312—64年)和馬其頓王國最為強大。由于這一時期是希臘文化在北非、西亞廣泛傳播的時期,也是希臘文化和東方文化廣泛交流的時期,因此在歷史中,自亞歷山大帝國崩潰到最后一個希臘人統治的王國——托勒密王國滅亡為止這段時間被稱作“希臘化時代”。
卡山得統治希臘,呂辛馬庫斯占據色雷斯,被稱為“勝利者”的塞琉古一世得到了美索不達米亞和伊朗,而托勒密一世分得黎凡特(指地中海東部諸國)和埃及。安提柯一世在小亞細亞和敘利亞建立了短暫的統治,但很快就被另外四個將領擊敗。對印度領土的控制也只是曇花一現,當塞琉古一世被旃陀羅笈多·孔雀(孔雀王朝的第一個皇帝)擊敗時即歸于結束。
到公元前270年, 上述希臘化的國家經過吞并戰爭剩下了:
●以馬其頓-希臘為中心的卡山得王朝
●亞洲的塞琉西帝國
●占據埃及和敘利亞的托勒密王朝
到公元前一世紀大多數西部的希臘化地區都被羅馬共和國吞并. 而東部的希臘化地區則由于安息帝國的擴張和大夏王國(也稱吐火羅)的脫離而被明顯的減弱。
(1)馬其頓王國
亞歷山大病故的消息傳到希臘,雅典、弗西斯以及埃陀利亞和帖撒利地區的城邦掀起獨立運動,將安提帕洛斯為首的馬其頓駐軍趕出境外。馬其頓從亞洲調回援軍,在帖撒利擊敗希臘聯軍。公元前322年,安提帕特洛斯在雅典派駐軍隊,扶植起親馬其頓的寡頭政權,反馬其頓的堅強斗士德摩斯提尼在馬其頓的追捕下自殺身亡。從此雅典在希臘政治生活中失去了過去的重要意義,僅在文化方面保持了自己的影響。然而,希臘人反馬其頓統治的斗爭并未止息,一些原先經濟、文化落后的城邦隨著古典時代諸先進城邦的衰落而崛起,成為希臘人爭取獨立運動的中堅。公元前4世紀末,地處中希臘西北部的埃陀利亞地區的城邦組成埃陀利亞同盟,長期同馬其頓抗衡。公元前3世紀初,南希臘西北部阿卡亞地區的小邦也組成自己的地方軍事同盟,科林斯、墨加拉等大邦也相繼入盟,包括伯羅奔尼撒大部分地區。這兩個同盟和原先的伯羅奔尼撒同盟、提洛同盟不同,完全是獨立國家的聯合體,每個入盟城邦具有相等的一票表決權。兩個同盟之間既聯合又斗爭。
在此期間,斯巴達雖衰弱不堪,仍頑強維持了自己的獨立。進入公元前3世紀,斯巴達公民只剩下700人,其中只有100人擁有土地。年輕的斯巴達國王阿基斯四世(公元前245—241年)和克利奧蒙尼三世(公元前235—222年)力圖振興斯巴達的努力,均以失敗而告終。斯巴達喪失了長期免強保持的孤傲,被迫加入阿卡亞同盟。由于埃陀利亞同盟和阿卡亞同盟的存在,從亞歷山大帝國分離出的馬其頓安提柯王朝對希臘的統治實際是不完整的。這種幾個政權并立的局面一直維持到公元前2世紀中葉羅馬征服馬其頓和希臘為止。
(2)埃及托勒密王國
托勒密王國由亞歷山大的主要將領托勒密在埃及所建,疆域基本上局限于尼羅河流域,極盛時也將地中海的一些島嶼和巴勒斯坦、敘利亞以及小亞細亞的部分地區納入王國范圍之內,首都亞歷山大里亞。
托勒密王國繼承了埃及法老的君主專制制度,國王集軍、政、財、宗教大權于一身,以神在人間的代表自居。國家保持了古埃及以州為單位的行政區劃,各州州長、財政官和下屬區級官員均由馬其頓人和其他希臘占領者擔任,國王掌握著他們的任命權,并在各地駐軍。埃及土著一般只擔任村級政權的職務。另有包括亞歷山大里亞在內的三個自治市(另外兩座是惱克拉提斯和托勒邁依),集中居住著希臘殖民者。
王國最重要的生產資料土地名義上統歸國王,稱“國王的土地”,但實際占有狀況十分復雜。有國王通過王室財政部門直接支配和經營的土地,這樣的土地約占埃及可耕地的一半以上;有神廟僧侶、高級官吏及希臘軍事殖民者的土地。社會上買賣、轉讓土地也是合法的現象,并不需要國王代理機構的認可。但軍事殖民者的土地卻不能自由轉讓,包括不可繼承。一般農民除每年需上交1/3至3/4的租稅外,還要承擔勞役的重負。其他土地占有者的捐稅數額不等,也有高級官吏享受免稅的待遇,但這是個別的現象。
國王不只是最大的土地所有者,也是最大的手工業和商業財產的擁有者。王室經營礦山、大手工作坊、商業和內外貿易活動,以充分滿足王室的消費需要。由托勒密二世統治時期的一些文獻得知,國王控制了全國的橄欖油的收購、加工和銷售。其它手工業產品,如紙草、呢絨、鹽鐵等的生產和銷售也受到國王的嚴格控制。希臘商人和作坊主也是手工業和商業活動的積極從事者。由于王國政治一度穩定,亞歷山大里亞是東地中海的海上交通樞紐,因此手工業和商業得到很大發展。公元前3世紀是托勒密王國的全盛期,首都亞歷山大里亞成為整個地中海地區的工商業和文化中心。這里的居民除埃及人、希臘人之外,還有遠道而來的阿拉伯人、猶太人、波斯人等,人口多達70萬。市內有繁榮的市場,出售的商品包括中國的絲綢,印度的香料。象牙、珍珠,阿拉伯的寶石等等。因商旅云集,亞歷山大里亞港口專門修建了大理石燈塔,塔高122米,被當時的希臘人稱作世界七大奇觀之一。此外,托勒密王室重視市區市政和文化建設,修建有許多公共花園、劇場、神廟、圖書館、博物館等建筑。其中的圖書館和博物館是地中海地區的學術中心,不僅收藏有大量書籍,而且集中了一大批學者由國家供養,專門從事圖書文獻整理和自然科學研究工作。現存的古典著作大多是由這里的學者??狈志淼?,一些著名的科學家,如歐幾里德、埃拉托色尼、阿基米德等都曾在亞歷山大里亞進行過學術訪問和研究。
公元前2世紀,托勒密王國因統治集團內部的權力斗爭以及社會矛盾的激化而走向衰落。公元前1世紀,托勒密王國淪為后起的羅馬霸國的被保護國,末代女王克婁奧帕特拉在羅馬內戰中左右逢源,以便維持國家的存在。后因支持羅馬將軍安東尼,于公元前31年為安東尼的政敵屋大維所滅。
(3)塞琉古王國
由亞歷山大的另一部將塞琉古建立的這一王國是希臘化國家中領土最大的一個,盛時包括西亞、中亞、小亞細亞以及印度次大陸西北部的部分地區,穩定的統治區是敘利亞,首都安條克坐落其上,因此又有敘利亞王國之稱。在中國古書中將塞琉古王國稱作“條支”(但在張騫通西域的時候已經接近于消亡),大概出自首都名安條克的緣故。
同基本是單一民族的埃及不一樣,塞琉古王國的屬地是一個多民族的雜居地,歷史上形成了許多不同的國家,有不同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社會關系更為復雜,因此統治難度較托勒密要大。該國因歷史和文化的慣性分成三個基本地區:敘利亞地區,巴比倫尼亞地區和小亞細亞地區。位于敘利亞的安條克為東地中海僅次于亞歷山大里亞的手工業、商貿、文化中心。巴比倫尼亞的最重要城市已不再是巴比倫,而是希臘人在巴比倫附近新建的城市塞琉西亞。該城實際是塞琉古的第二首都。小亞細亞地區的中心是原呂底亞王國首都撒爾迪斯。除三個基本地區外,伊朗高原和中亞(新疆以西的地區)是相對隔離的地區。為了對如此廣闊的國土和眾多的民族實行有效的統治,塞琉古沿襲了古波斯帝國的君主專制制度,但也結合了部分希臘的傳統政制。全國分為25省,由國王任命的總督治理,另設有將軍一職,直接聽命于國王。此外還有幾十個希臘人的自治市和一些軍事殖民地作為控制全國的戰略網點。雖內部有一定程度的自治權,市民在城內有類似希臘公民的權利,但在政治大局上要服從中央,并需向中央納稅。君主專制的支柱是由馬其頓人和來自希臘各地的公民組成的軍隊。
塞琉古的經濟發展很不平衡。歷史上發達的地區,如巴比倫尼亞、小亞細亞、敘利亞仍在王國經濟中起重要作用。歷史上落后的地區,如中亞、伊朗高原東部地區的工商業仍然落后。國王同樣是全國土地的最高所有者,有專門的王室土地,由依附農民(稱勞伊)在王室財產管理部門的監督之下進行耕作。“勞伊”可同土地一起轉讓,地位有些類似中世紀歐洲的農奴。國家統治階級的其他階層,如官僚、神廟和地方貴族占有大量土地。神廟的地產基本是獨立的,由自己的勞伊和奴隸耕種,不受國王的管轄。國君因需要神廟的支持,賜予后者很大的特權,使得各大神廟猶如一個個國中之國。
塞琉古王國具有自波斯帝國繼承下來的良好的道路系統,其有利的地理位置使它成為古代歐洲和印度、阿拉伯半島甚至中國貿易的中介。在對外貿易方面,海路經波斯灣可達印度和阿拉伯半島,陸路與東亞、南亞和歐洲聯接,著名的絲綢之路的西部終點便是安條克。古代東西方的一些旅行家均記載過塞琉古王國相對和平時期的經濟繁榮景象。
公元前3世紀以后,中央權力衰落,塞琉古王國逐漸分裂出一系列獨立的國家,如中亞的大夏(巴克特里亞)、伊朗高原的安息(帕提亞)王國。公元前142年,巴勒斯坦的猶太人起義獲勝,建獨立國家。安息幾乎同時奪取了兩河流域地區,塞琉古國土僅限于敘利亞一地,在內外交困中掙扎到公元前64年,被東進的羅馬所滅。
亞歷山大帝國疆域包括今日的希臘、馬其頓、保加利亞、阿爾巴尼亞、塞浦路斯、土耳其、黎巴嫩、敘利亞、以色列、巴勒斯坦、埃及、約旦、伊拉克、科威特、伊朗、巴基斯坦、阿富汗等全境或大部,印度次大陸西北部的小部分,以及帕米爾高原西部的部分地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