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伊人久久大香线蕉,开心久久婷婷综合中文字幕,杏田冲梨,人妻无码aⅴ不卡中文字幕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古代民族與古代文明》:蘇丹尼格羅人與西非文明(上)(原創首發)

一、蘇丹尼格羅人

蘇丹尼格羅人(Sudan-Negroes)是尼格羅人種的古老支系,簡稱蘇丹人,主要分布在非洲北部撒哈拉沙漠以南呈長方形的兩河一湖(尼日爾河-乍得湖-尼羅河中上游)地區。

1、簡介

分屬西非和中非多個國家。按地域可分為西蘇丹、中蘇丹和東蘇丹3個類型,在體質特征上各有特色。西蘇丹人身材高大,長頭直鼻;中蘇丹人多為短頭;東蘇丹人主要為尼羅特人,成人男子平均身高180182厘米,膚黑如漆。在語言上分屬3大語系,即尼日爾-科爾多凡語系、尼羅-撒哈拉語系-含語系。

從傳統文化、歷史沿革和考古資料看,東蘇丹尼羅特人的發祥地在尼羅河中上游;西蘇丹和中蘇丹各族的發祥地則在尼日爾河、乍得湖以及撒哈拉中部地區。尼羅特人曾參加古埃及文明的創建;西、中蘇丹人則創立了蘇丹農耕文化,并開發了西非熱帶森林地區。公元前5世紀和前1世紀,在西蘇丹北部的毛里塔尼亞塔克達(今尼日爾北部)分別出現了銅器。公元前5世紀左右,東蘇丹的麥羅埃人掌握了煉鐵技術。公元前5世紀后期,西蘇丹的諾克和喬斯高原出現了鐵器和赤陶。公元1世紀,乍得湖西南的達伊馬居民也掌握了煉鐵技術。7世紀后,受伊斯蘭教文化影響,出現了一系列國家。

2、傳統

蘇丹尼格羅人的傳統社會多行一夫多妻制。男女均行割禮。中蘇丹和東蘇丹舉行成年儀式時,有摘除下門牙的習俗。除阿肯人和拉貢部落外,多按父系續譜、居住和繼承財產,有的按雙系。蘇丹尼格羅人主要從事鋤耕農業,種植粟類或薯芋類;薩赫勒地區以畜牧業為主。手工業、漁業和狩獵在不同地區亦占一定地位。西蘇丹和中蘇丹地區歷來貿易發達。

3、藝術

蘇丹尼格羅人是非洲文明的重要開拓者,曾經創立了蘇丹農耕文化,開發了西非熱帶叢林地區。蘇丹尼格羅人主要從事鋤耕農業,種植粟類或薯芋類;薩赫勒地區 以畜牧業為主。手工業、漁業和狩獵在不同地區亦占一定地位。他們的歌舞是尼格羅人文藝的優秀代表。他們還制作了大量精美的木雕,象牙雕、泥塑等工藝品, 對現代藝術有很大的影響。在大英博物館中存放著一尊青銅制作的女人頭像,高高的王冠,美麗的大眼,細長的脖子,輕輕抿著的嘴唇,透出高傲含蓄的美,這是蘇 丹尼格羅人創造出的藝術品中的杰作。

 

二、西非文明

1、 諾克文

諾克文化,尼日利亞中部喬斯高原及其周圍地區的石器時代過渡到鐵器時代的文化,20世紀30年代初因在喬斯城西南的諾克村首先發現而得名。

諾克文化 Nok culture 它分布在今尼日爾河中游和貝努埃河下游的廣大地區;在當地發現了許多石器和鐵器。這些鐵器代表著撒哈拉以南非洲迄今所發現的最早的鐵器時代文化。它的繁盛時期約在公元前 500~公元200 年,其代表遺物是許多精制的人和動物的赤陶雕塑,特別是一些諾克祭祀小像和人頭像,后者的大小往往與真人相近,說明當時的制陶工藝已達很高水平。

一般認為諾克人是今尼日利亞中部某些居民的直系祖先。當時他們以務農為主,也飼養牲畜,已懂得煉鐵,喜好項圈、手鐲、錫或石英的珠子等飾物。后來伊費和貝寧的雕塑藝術,據傳淵源于諾克文化。

諾克文明存在于公元前5-公元前3世紀。它是西非鐵器文明的代表,因其文化遺址位于尼日利亞境內的一個小村莊而得名,類似于中國的河姆渡文化。在這里,有13座煉鐵爐的舊跡,一些鐵器也是公元前500-公元前300年這段時間制作的。公元前3-公元前2世紀,諾克文明一派繁榮景象,發展穩定。諾克文明除了鐵器以外,一些人物陶像和動物雕塑也是其文化的主要表征。這些人物雕像具有非洲黑人的特色,并配有各種飾品,雖然粗糙,但頗具神采。它們都是用泥土制作、焙燒而成,而且恰到好處。

2、薩奧文化

薩奧人系乍得湖沿岸原住民的后代。由于乍得湖流域自然條件的惡化,原住民逐漸放棄了世代居住乍得湖內分散而孤立的沙丘,開始在岸邊聚居生活,安營扎寨以抵御自然災害。薩奧人很早就掌握了制陶、粘土、紡織等技術,創造了燦爛的“薩奧文化”,被后世稱為乍得文化的搖籃。

1936年由法國人發現的薩奧文化遺址,確定是公元前4251700年這段時間的遺存。與伊費、諾克文明不同,薩奧文明以陶土制品為主。薩奧的人像雕刻,虛化了額部,對嘴、眼等處予以極大的夸張,同時,把動物與人結合起來,統一和諧,使之融為一體。

3、伊費文化

伊費是尼西南部的一個城鎮,也是宗教中心。歷史上這里曾是強大的伊費土邦所在地。19381939年,在伊費出土大量銅制品和陶器。其中大多數是公元818世紀的產品。其中以8世紀的制品最為生動,再現出銅雕藝術發展的一個高峰。伊費出土的工藝品做工精細、形象逼真、栩栩如生,可以說是黑非洲絕無僅有的藝術佳品,在世界上也屬優秀作品之列。經過考古學家測定,證明伊費文物已有10002000年的歷史。伊費文化有力地粉碎了殖民主義者所散布的“非洲文化系西方人帶來”的謬論。

伊費王國曾經是一個國力強盛聞名世界的富裕的西非城邦國家(今尼日利亞南部)。它在公元前12世紀至15世紀十分繁榮。它是當時的政治中心、宗教中心、文化中心和經濟中心,對于當地以及遙遠的貿易網所達之地都具有一定的影響力。

  伊費王國的藝術家們發展出一種自然主義風格的雕塑傳統,他們的石雕、陶雕、青銅雕和銅雕創造出一種與當時西非各國截然不同的藝術風格。鑄造融合技術的發展促成這些藝術品獲得了永恒的美麗。

人物雕塑形象包括年輕人與老人,健康的人與病態的人,痛苦的人和平靜的人,這些人物雕塑形象描繪出了當時伊費王國的社會風貌。

伊費美術,1115 世紀非洲尼日利亞伊費及其附近地區的美術。其成就主要表現在雕刻方面,赤陶頭像、青銅頭像和青銅器皿是為宗教祭祀儀式創作的,是著名的尼日利亞雕刻藝術品。

伊費國王青銅頭像為13世紀尼日利亞藝術極盛時期的代表作。面部的優美線條、刺花刻紋和布滿串珠的王冠塑造得極為精致 ,深刻地表現出人物的精神面貌。1957年出土的伊費赤陶頭像,亦為同期作品,用寫實手法完美地表達出人物的性格神態,反映出對生活的直接觀察。伊費雕刻不僅反映出社會的理想,而且反映出美學的理想,標志著非洲藝術發展到重要階段,當時創作技巧十分高超,掌握失蠟法的鑄造術,采用銅鋅合金。這種方法的出現促進了雕刻藝術的迅速發展,并顯示出它的精湛的技藝和高度的感染力。

4、貝寧文化
    
貝寧王國(Kingdom of Benin 非洲西部古國。位于今尼日利亞境內尼日爾河三角洲以西的森林地帶。

貝寧王國以制作精美的牙雕、木刻以及銅和赤陶的雕塑等藝術品聞名,世稱貝寧文化。

1897年英國軍隊攻占貝寧城后,奧巴王宮珍藏的藝術品被劫掠一空,大量的貝寧藝術品流落海外。

14世紀前由來自伊費城的約魯巴人建立。首都貝寧城。

1617世紀全盛時期勢力范圍西起拉各斯,東抵尼日爾河三角洲。

最著名的國王是埃瓦雷王(約14401480在位)和他的兒子奧佐盧阿(約14801504在位)。

葡萄牙人于15世紀末來到貝寧城,此后貝寧城曾是歐洲商人同非洲內陸之間的重要貿易中心,17世紀末葉以后,隨著大西洋奴隸貿易的發展,貿易中心移到幾內亞海岸,貝寧王國遂趨沒落。

1897年被英國占領,后被并入英屬尼日利亞。

貝寧王國是中世紀的一個非洲人王國,著名的非洲古老文化之一的貝寧文化便產生在這里。代表貝寧文化的青銅雕刻造型完美,栩栩如生。從公元13世紀起,貝寧的青銅雕刻變成了一種宮廷藝術,當時的作品開始出現在貝寧城的宮廷梁柱上,有小雕像、人頭雕像和浮雕等,以后逐漸用來裝飾宮殿大廳和回廊。貝寧文化在世界文化史上享有很高的地位,有人認為可以同意大利文藝復興時期的青銅藝術品相媲美。貝寧文化的杰出代表除青銅雕刻外,還有象牙雕刻、木雕等。貝寧城還以傳統的銅器制造業而聞名,其原因是公元15世紀同歐洲的貿易往來頻繁,不斷從歐洲進口金屬。1897年,英國殖民者入侵這里,城市遭到很大破壞。

貝寧王宮又稱奧巴宮,始建于公元10世紀左右,迄今保存完好。王宮建筑風格獨特,高大的宮殿和眾多的寶塔組成和諧的建筑群體。宮殿大廳的梁柱和回廊上裝飾有青銅雕像和浮雕,其內容多為描述戰爭場面和狩獵情景。宮內還有圣殿和神龕等。

那些寶塔的頂端有大鵬展翅狀的青銅制品。王宮四周以紅色圍墻環繞,圍墻上有眾多的浮雕,其內容為描繪重大的歷史事件,精雕細刻的人物形象逼真。王宮的大門采用橡木板鑲嵌而成,莊嚴高大,堅固實用。貝寧王宮已成為古代貝寧王國的重要遺址,具有極高的歷史文化價值。

5、加納帝國

加納帝國,或稱加納王國,非洲一古代黑人王國,中心約在尼日河中上游地區。是西元300年前后古加納王國在塞內加爾河至尼日河上游之間建立。1076年,穆拉比特王國終于攻陷加納的首都昆比,逼迫當地人民改信伊斯蘭教。此后加納帝國開始衰微,最后被馬里帝國并吞。

1)歷史

非洲西部古國。西蘇丹索寧克人建立。公元七世紀時,傳說已歷經二十個王朝。首都加納城。八世紀末,版圖包括西非尼日爾河上游和塞內加爾河流域。盛產黃金。因西非對北非的貿易興盛而繁榮。阿拉伯商人運來鹽、織物、雜貨、貝殼(加納用作貨幣),換去黃金、奴隸、象牙。商道附近興起瓦格拉、迭內、廷巴克圖加奧等城市。

根據口頭傳說,早期的加納國王是來自北方撒哈拉地區的游牧民族的首領。主要居民是曼丁戈族的索寧克人。最早的文字記載見于9世紀30年代阿拉伯地理學家阿爾·法扎里的著作。阿爾·法扎里稱之為黃金之國。11世紀的阿拉伯作家阿爾·巴克希的記載較為具體。他寫道:加納首都由兩城組成。一城由信奉伊斯蘭教的人居住,內有12座清真寺。城內有專職的伊斯蘭教長、法學家和學者等。他們不從事農牧業生產。另一城有國王居住,其中有一系列園頂房屋,周圍有城墻,城外有叢林,外人不得擅入。兩城之間相距約10公里,其間民房連綿不斷。加納王國的軍隊約有20萬人,其中有4萬名弓箭手,還有一些騎兵。

西元7世紀后,伊斯蘭教的勢力擴張至北非,而加納一直獨立于伊斯蘭世界之外,并進入了版圖最為遼闊的時期。西元11世紀,摩洛哥地區伊斯蘭化的穆拉比特王朝興起,于1062年侵略加納,被擊退;不過到了1076年,穆拉比特王國終于攻陷加納的首都昆比(昆比是否為加納帝國首都尚有爭議),逼迫當地人民改信伊斯蘭教。不久恢復獨立。此后,分裂為若干小國,國勢日衰。

1204年,馬里王國代之而興。加納一詞原為該國統治者的稱號,后傳為國名。一般認為興起時間在公元3-4世紀,全盛時期約在8-11世紀,

1240年為馬里帝國所吞并。統治地域大體在尼日爾河北岸和塞內加爾河上游。相當于今馬里共和國塞內加爾共和國毛里塔尼亞伊斯蘭共和國一帶。西元300年前后,古加納王國在塞內加爾河至尼日河上游之間建立。

2)民族

薩赫勒地帶撒哈拉沙漠南緣地帶,西起塞內加爾河口東到乍得湖地區)向南遠至森林地帶的廣大區域,分布著一支名為曼德族系的人群。索寧凱人曼德族系分布于薩赫勒地帶的族體中的一支,他們是古加納王國的主體人群。

3疆域

加納的疆域長期局限于塞內加爾河和尼日爾河上游的河間地區。關于加納的早期發展,據《探索者史》記載,在8世紀末葉之前,曾有44 柏柏爾人君主接連不斷地統治這個國家,其中公元622前在位的有22位,之后在位的有22位。

公元8世紀末,一個名叫卡亞馬加·西塞的索寧凱人奪取了國家權力,從此開始了西塞王朝的統治。911世紀是加納繁榮強盛的時代,其領土北起撒哈拉沙漠南緣,南到尼日爾河塞內加爾河上游的黃金產地,西與塞內加爾河中、下游地區的臺克魯爾、錫拉兩王國接壤,向東伸展到廷巴克圖附近。

4藩邦

加納在其鼎盛時期是一個擁有眾多藩邦的帝國。阿拉伯地理學家雅古比于 827年寫道:加納國王是一個偉大的國王。在他的土地上有的是金礦,而且在他的管轄下有許許多多個王國。主要的藩邦有南方的臺克魯爾、索索、馬勒爾等,東邊尼日爾河中央三角洲上的一些王國,北邊的瓦拉塔、奧達戈斯特等。

奧達戈斯特是加納諸藩邦中最富庶的一個。它是公元6世紀時柏柏爾人在一片綠洲上建起來的一個商埠,位于從北非的西吉爾馬薩南下越過撒哈拉沙漠的商道的南方終點,是柏柏爾人的一個重要的物資集散地。在今天的臺格道斯特發掘出來的一些房屋的廢墟,表明那些房屋當年是被用作貨棧的。當時奧達戈斯特擁有10萬名沙漠行商和單峰駱駝,并迫使加納以外的黑人群體繳納貢賦。從10世紀末起,加納攻占了奧達戈斯特,在這里設了一名黑人總督。

5)經濟

加納帝國統治著撒哈拉沙漠以南的西非地區。因為一度壟斷了西非的黃金交易(后來被馬里帝國取代),日常生活又幾乎都與黃金有關,加納帝國又被稱為黃金國度。帝國以商業為基礎,將其權力范圍向外擴展,向北控制食鹽進口,向南控制黃金買賣。帝國歲入的大部分都來自對這些和其他一些商品買賣的征稅。

加納國王以生產黃金著稱。國家規定一盎司以上的金塊歸國王所有,但金砂可以自由買賣。金價有國王控制。國王政府還控制著穿越撒哈拉沙漠的貿易。這種貿易主要以撒哈拉沙漠的鹽和地中海地區的銅、干果、貝殼等商品換取西非的黃金和奴隸,貿易稅收成為王國的重要收入。據阿爾·巴克希記載:加納國王對入境的每一頭驢所馱的鹽,征收1第納爾的稅,出境稅加倍。黃金生產和撒哈拉貿易促進了加納王國的繁榮。到加納訪問過的人都盛贊起宮廷中服飾之華麗,不僅國王及大臣的衣服上帶有貴重的金飾,就連衛士手中的盾牌、寶劍也鑲有黃金。

黃金產自南方的加蘭、班布克和布雷等產金區。國王對金礦的開采實行某種形式的壟斷,從這個國家的礦山里挖出的天然金塊,全部歸國王所有,只有金砂留給采金的平民。據說國王擁有一塊重達 15 公斤的天然金塊,它被嵌在國王的寶座上。金砂產出后,經萬加臘商人流入薩赫勒地帶的商埠。萬加臘人由于經常往返于黃金產地與昆比等商埠之間,與阿拉伯和柏柏爾商人之間聯系密切,所以較多地接受了伊斯蘭教。

加納的黃金可能在8世紀時就已大量輸出到馬格里布。馬格里布商人深入到加納的黃金產地,與當地人開展啞交易:馬格里布商人們從西吉爾馬薩出發,前往蘇丹邊緣地帶一個叫作加納的城市。經歷了聞所未聞的困難后,馬格里布人終于來到和金砂之國分界的地方,于是他們敲響隨身攜帶的大鼓,凡當地人民所住之處,都能聽到鼓聲。商人們確定那些人已經聽到鼓聲,于是就擺開各人所帶的貨物,各種商品分門別類陳列。然后他們離開這個地點大約一天路程的地方,這時候蘇丹人帶了黃金來到這里,在每一類貨物旁邊放上一定數量的黃金,然后離去。接著,商人們就來收起放在自己貨物旁邊的黃金,將貨物留下,最后商人們擊鼓離去。

6)風俗

西塞氏族的圖騰祖先是蛇神瓦加杜比達,據說它在國王即位那天爬出洞穴享受祭品。只有國王和王儲有權穿裁剪和縫制的衣服,其余的人則身上裹著一塊四角的棉布,富裕的人則裹一塊綢子或錦緞。國王穿戴得像婦女一樣,帶著項圈和手鐲。

國王被視為具有神性的人,他是作為一個族長來統治國家的。他的宮殿里居住著一個大家族,有他的近親、奴仆和顯貴。他是索寧凱人諸部落的大酋長,又是軍事首領,還是宗教首領,支配著王城附近的圣林(王陵)的祭司們。他被認為是索寧凱人諸部落的保護神的子孫。

國王坐在一個圓錐形茅屋宮殿里接見自己的人民,傾聽他們的訴訟,為他們主持公道。宮殿周圍繞著一圈像圍墻一樣的籬笆,院子里拴著一些披金制馬衣的馬匹。國王把他的馬匹拴在沉重的黃金樁上,以炫耀其擁有的財富和權力。國王的身后,站著10個手執盾牌和鑲金寶劍的侍從,他的右邊是在其宮廷中作為人質的藩邦國王們的兒子。他們都穿著華麗,頭發中間編入黃金。王城的總督和宮廷中的諸大臣坐在國王前面的地上。宮門由良種狗守護著,它們從不離開王座所在的地方。這些狗都戴著金制項圈,項圈上懸垂著一些裝飾品。國王到來的時候,擊鼓升堂。他們把這種鼓叫作得巴,是用一塊鑿空的大木頭做成的。民眾一聽到這種鼓聲,就聚攏到這里來。當他們來到國王面前時,都一齊跪下并用塵土撒在自己頭上,這是他們朝見國王的禮節。

當國王要死的時候,就用木頭建造一個圓頂的陵墓。國王死后,人們把尸體放在陵寢內一個用毯子和墊子鋪成的臺子上。在尸體周圍,放上死者的飾物和武器,以及他生前常用的餐具,里面盛滿食物。國王的廚師、司酒官和很多奴婢,也被置于其死去的主子的身邊。然后人們用織物和席子覆蓋在棺木上面,貼著地面層層縫合;接著用土隆起一個很大的土墩,土墩周圍挖一條壕溝,只留下一條通道。每逢重大節日,就殺人祭奠已死的歷代國王。王陵位于王城附近的一片叢林里,祭司們住在那里為死去的國王做祈禱,并保護這片叢林,不準任何人入內。國王在這片叢林里設有監獄,只要把什么人弄到那里去,那末誰也就不再提這個人了。

7)衰亡

穆拉比德人崛起于塞內加爾河口一帶之后,于1054年洗劫了奧達戈斯特,城中一部分黑人居民逃往南方,另一部分則皈依了伊斯蘭教。20年后,阿布·貝克爾指揮的穆拉比德軍隊征服了加納,于 1076年攻占昆比。12世紀中期加納國王及其人民都成了穆斯林。穆拉比德人對加納的統治只維持了11年。阿布·貝克爾于1087年去世后,加納重獲獨立。但是,穆拉比德人的入侵給加納造成了極為嚴重的后果:由于烽煙四起,戰火不熄,造成商路不通,加納的對外貿易和國家稅收受到致命打擊;由于穆拉比德人濫加放牧,水井失修,牧草消耗殆盡,造成沙漠南侵,農耕難以進行,甚至連京城昆比也日漸荒廢。在這種情況下,加納以前的藩邦紛紛叛離。加納國勢昌盛的時代一去不復返了。

不過關于加納的衰亡,還有另外一個口頭傳說。瓦加杜(加納在索寧凱人中被叫作瓦加杜)是一個繁榮的王國,其首都在昆比,其國王的尊號為馬加曼加 西 團。由于受惠于國王的守護神——一條蛇,瓦加杜每年都能采集到大量的黃金。在祭拜這條蛇時都以一名處女作為犧牲。有一年,被選作祭品的那名處女的意中人殺死了這條蛇,結果意想不到的災難發生了:垂死的蛇發出了可怕的詛咒,從而引起土地的干涸和黃金資源的斷絕。自那時起,金脈轉移到了尼日爾河上游的布爾。結果,人民四處離散,他們的家園變成了沙漠。 1076年,摩洛哥阿爾穆拉比特王朝征服,伊斯蘭教從此在西非傳播。該王朝對加納的統治只維持了十余年,但破壞了加納王國的農牧業生產極其同北非的貿易關系,使加納的藩屬相繼獨立,加納王國從此一蹶不振。1200年前后,蘇蘇國王蘇曼古魯征服了加納王國的殘余部分,把它變為了自己的藩屬。1240年加納王國最終為馬里帝國所吞并。

6、馬里帝國

馬里帝國Mali Empire),又名曼丁戈帝國(Manding Empire)或曼迪聯邦(Manden Kurufa),是西非中世紀時的一個強大伊斯蘭教帝國,是北部非洲以南的廣闊內陸中歷史最悠久的國家,古代最重要的伊斯蘭文化與財富中心之一。

馬里帝國興起于13世紀上半葉,17世紀初滅亡。據阿拉伯文獻記載,其全盛時期的版圖,南起熱帶雨林,北至撒哈拉大沙漠,西抵大西洋岸,東達豪薩人居住地區。首都為尼亞尼。

1)崛起

由于天氣炎熱,西非人需要一種防止食物變質的方法。鹽可在高溫環境下幫助儲藏食物,但西非人自己不會制鹽,于是穆斯林從北部帶來鹽并與他們交換黃金。

馬里控制了穿過非洲的貿易路線,因此而獲取了權力。

松迪亞塔是馬里的第一位統治者。他使鹽和黃金的貿易比以前更加成功。他還建立了尼亞尼城——古馬里的首都。尼亞尼位于尼日爾河的主要交通路線附近。廷巴克圖是尼亞尼的文化中心。這座城市又是商隊穿越撒哈拉沙漠的最后一站。農民到廷巴克圖的市場上出售他們的谷物。商人在那兒進行交易。

松迪亞塔為他的帝國做了一個非常重要的決定,即皈(guī)依伊斯蘭教。人們稱他為曼薩·松迪亞塔。曼薩的意思是國王。所有的馬里統治者都是穆斯林。其中最著名的是曼薩·穆薩。

2)歷史

馬里本是尼日爾河支流??ɡ岷?/span>地區的一個小酋長國,由說曼丁戈語的凱塔氏族所組成,一向臣屬于加納王國,以黃金貿易著稱,到11世紀中葉逐漸強大。

據傳說:約1235松迪亞塔在反抗蘇蘇人入侵過程中,團結曼丁戈人,打敗了蘇蘇國王蘇曼古魯的軍隊,繼加納王國之后成為西蘇丹大帝國。松迪亞塔的統治奠定了馬里帝國的基礎,其子繼位后繼續征戰,擴大了王國的版圖。第 9位國王曼薩·穆薩在位時其版圖空前遼闊,進入帝國的黃金時代。

曼薩·穆薩13241325年去麥加朝圣,途中大肆揮霍黃金,在伊斯蘭世界中留下深刻印象,馬里的聲名自此遠揚西歐。

14世紀30年代后,一些西方世界繪制的地圖上出現了馬里和曼薩·穆薩的圖像。摩洛哥旅行家伊本·巴圖塔大約在13521353年曾到過馬里。據他的記述,當時馬里境內秩序井然,商隊安全得到充分保證,但內部已開始出現權力之爭的跡象。

馬里帝國采取神化國王的措施,鞏固國王權力,如國王不在人前進食,不同人直接交談等,但對王位繼承沒有明確規定,因此常因爭奪王位而影響帝國穩定。

1360年后馬里發生內亂,此后王位之爭層出不窮,國勢日趨衰落。

14世紀后,馬里帝國先后遭到莫西人圖阿雷格人的襲擊和騷擾。其中1433年,廷巴克圖被圖阿雷格人攻陷。

15世紀上半葉一些原來被馬里兼并的地區紛紛獨立。

15世紀中葉,馬里屬國加奧發展成為強大的桑海帝國。

16世紀上半葉,在桑海的襲擊和摩洛哥的侵略下,馬里的東部疆域不斷縮小。此時西方殖民主義者已逐漸由沿海順塞內加爾河岡比亞河入侵。西方的貿易,特別是非洲奴隸貿易,引起了馬里社會內部矛盾,最終使馬里土崩瓦解。

1599年,皇帝曼薩·穆罕默德三世試圖收復被摩洛哥占據的迭內,勝利在望之際被部將出賣而失敗。

1660年,馬里末代皇帝馬馬杜三世在尼日爾河巴尼河之間被班巴拉人打敗,出走到康加巴,帝國告終。

3)經濟文化

馬里帝國的居民多數從事農業,種植玉蜀黍、高粱、水稻、棉花,并發展起漁業和養牛業。手工業已成為獨立的行業,有鐵木制造業、皮革制造業等,一些城市還發展起紡織業和裁縫作坊。

馬里帝國盛產黃金,并控制著西蘇丹廣大的貿易網,特別是南方產金地區通往北非的貿易,國王壟斷著重要物資如馬匹和金屬等的進口,并從中積累了巨額財富。國內外貿易已從以物易物,發展到以瑪瑙、貝為貨幣的階段。

經濟繁榮帶來了城市和文化的發展,伊斯蘭教11世紀傳入馬里,曼薩·穆薩時期又有很大發展。尼日爾河上的廷巴克圖不僅是經濟中心,而且是著名的伊斯蘭教文化中心,建有巨大的清真寺。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非洲歷史的快進播放(東非西非)
非洲中古時期歷史大事典 非洲中古時期歷史資料簡介
馬里帝國:曾統轄西非廣闊土地的強大帝國,是如何興起和衰落的?
非洲也有帝國?西非三大帝國的爭霸史
非洲文明古國有哪些?分別依傍哪些河流和海域
歐洲殖民者到來之前,非洲文明發展到什么狀態了?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
分享 收藏 導長圖 關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系客服!

聯系客服

主站蜘蛛池模板: 依安县| 防城港市| 龙游县| 赤峰市| 浦城县| 泰宁县| 波密县| 楚雄市| 无锡市| 玛多县| 龙泉市| 日喀则市| 辽中县| 台山市| 若羌县| 石屏县| 乌拉特前旗| 娄烦县| 建阳市| 乐安县| 怀来县| 松江区| 彭山县| 佛坪县| 阿瓦提县| 新民市| 关岭| 稷山县| 阿鲁科尔沁旗| 平凉市| 海淀区| 甘谷县| 芦山县| 大新县| 宜黄县| 庐江县| 靖安县| 淳安县| 淮安市| 建湖县| 裕民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