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講人:周思源
講師簡介:北京語言大學漢語學院教授,中國作家協會會員,中國電影家協會會員,中國魯迅研究會會員,中國紅樓夢學會常務理事,《紅樓夢學刊》編委,中國中外傳記文學研究會理事。主要從事小說創作、《紅樓夢》及古代小說研究,現當代文藝批評、中國文化研究。
內容簡介:柳湘蓮是《紅樓夢》里出場并不多的一個正面形象,他是主人公賈寶玉的好朋友,因為為人豪爽大度、行俠仗義而得到賈寶玉的信任與尊重。后來,他因為反悔與尤三姐的婚事,導致尤三姐刎頸自盡,而陷入深深的自責與茫然,最后跟隨一名道士出了家。從《紅樓夢》的全書來看,柳湘蓮所占篇幅實在有限,因而可以稱得上是一個標準的配角人物。可是就是這樣一個小角色,卻受到了作者曹雪芹的格外關照與喜愛,這是為什么?而曹雪芹既然如此看中柳湘蓮這個形象,卻為什么讓他與薛蟠這樣的惡霸八拜結交呢?柳湘蓮身上的這種矛盾性究竟說明了什么?北京語言大學教授周思源解說《紅樓夢》里的配角人物,精彩講述《俠骨柔腸柳湘蓮》。
全文:
曹雪芹在《紅樓夢》當中,他充分表達了對于幾千年來,以男性為中心的社會的失望和否定。在《紅樓夢》當中這些正面人物,多少都帶有一點女性化的色彩。他們的長相,無一例外地都非常漂亮。但是他們都不失陽剛之氣,都兒女情長,俠骨柔腸。這當中最突出的就是柳湘蓮。按說,如果用時髦的話來說,薛蟠倒是很男人的。但是男人,它只是一個性別意義上的概念,男子漢是一個文化意義上的概念。所謂男子漢,是指那么有責任感,重情義,重然諾的男人。而他們最突出的代表,在《紅樓夢》中就是柳湘蓮。
柳湘蓮這個名字,就有點像女人,這三個字都非常好。我們從中也可以看出,曹雪芹對這個人物的特殊的喜愛。你看“柳”,柳的輕柔是很多畫家的題材;“湘”帶水字,而水在《紅樓夢》當中,它具有特殊的分量;“蓮”,蓮就跟荷花,蓮子、荷葉、蓮藕,出污泥而不染等等聯系在了一起。因此,這三個字本身,都具有繪畫感,給我們一種繪畫的感覺,非常美麗。可想而知曹雪芹在這個人物上,他一定寄托了自己的某種理念和理想。
柳湘蓮是《紅樓夢》里,出場并不多的一個正面形象。他是主人公賈寶玉的好朋友,因為為人豪爽大度,行俠仗義而得到賈寶玉的信任與尊重。后來,他因為反悔與尤三姐的婚事,導致尤三姐刎頸自盡,而陷入深深的自責與茫然,最后跟隨一名道士出了家。從《紅樓夢》的全書來看,柳湘蓮所占篇幅實在有限,因而可以稱得上是一個標準的配角人物。可是就是這樣一個小角色,卻受到了作者曹雪芹的格外關照和喜愛,這是為什么呢?而曹雪芹既然如此看中柳湘蓮這個形象,卻為什么讓他與薛蟠這樣的惡霸八拜結交呢?柳湘蓮身上的這種矛盾性,究竟說明了什么呢?北京語言大學教授周思遠解說《紅樓夢》中的配角人物,精彩講述:俠骨柔腸柳湘蓮。
柳湘蓮之所以讓曹雪芹這么喜愛,是因為他身上有兩個其他人所沒有或者很少有,或者不完全的文化基因。這是他跟其他正面男性所不同之處。第一,就是他也不愛讀書。介紹他的時候,說柳湘蓮原來也是世家子弟,讀書不成。他這個不愛讀書,跟賈寶玉的不愛讀書有相通之處。我們平常說,同聲相印,同氣相求,物以類聚,人以群分。
柳湘蓮為什么跟賈寶玉他們那么好呢?其中很重要的一條,就是柳湘蓮他肯定這個不愛讀書,讀書不成。他也是不愛讀那些四書五經之類的書,不愿意走仕途道路,要不然他這個世家子弟不會到這么一個地步。
第二個文化基因是:柳湘蓮他不拘小節,不失大節。曹雪芹介紹他,說他素性爽俠,不拘細事。對那些小事他不在乎,不拘謹。就是小事上,他很馬虎的,不是很講究。所以他也有點小毛小病,也有點毛病。甚至酷好耍槍舞劍,賭博吃酒,以至眠花臥柳,那就是嫖娼。吹笛彈琴,無所不為。他交往的人也比較雜,但是他在大節上卻是一個重情義,有俠膽的好漢。所以怪不得,曹雪芹在他身上很難得地用了一個“俠”字。在中國傳統文化當中,俠是指什么樣的人呢?是指那些翦除兇殘,抑強扶弱,見義勇為,注重情義,能夠舍生忘死,救人于危難之中的那些人。這種人多少都帶有一點神秘色彩,柳湘蓮是類似這樣的一種人物。所以他是那種富于正義感,酷愛自由,注重情義,好交朋友的游俠。俠里面有很多類型,其中一種游俠,就是到處走的。所以他是萍蹤不定,“萍蹤浪跡,沒有一定的去處”,他自己說就是這樣,他一走就是三年五載。雖然他自己一貧如洗,家里沒有什么積蓄,沒有什么錢。但是只要有錢的時候,他就會把那些錢花在朋友身上。其中很突出的一個細節,就是秦鐘死了快要一周年了,寶玉想要去把他的墳上添點土,修整修整,整修一下。結果沒想到,柳湘蓮已經去了,把這個事辦了,而且把以后祭奠的銀子都已經準備好了。你看他盡管自己很窮,但是他想著朋友。這些地方都充分看得出來柳湘蓮那種重情義的,那種俠的品格。中國傳統文化當中的俠,都具有高風亮節、獨立人格,而不是那種蠅營狗茍、貪婪荒淫之徒,那種人不算俠。
薛蟠看錯人了,薛蟠他覺得長得又漂亮、又會唱戲的柳湘蓮,也可能會像那種男妓者流,是個男妓。結果柳湘蓮覺得,人格受到了侮辱,所以他就忍無可忍,把薛蟠哄到城外確確實實地教訓了一頓,然后揚長而去。
但是六十六回寫到了,薛蟠他不是做生意去嗎,他販運貨物到了平安州。結果路上遇到了一伙強盜,不但將財物搶走,還差點送了性名。這時候柳湘蓮出現了,柳湘蓮不僅趕走了強盜,救了他們性命,而且把財物奪了回來。這是典型的俠客行為,就是路見不平,拔刀相助,行俠仗義,除暴安良。而且薛蟠要謝他,他辭謝不受,結果兩個人結拜了生死兄弟。這些都符合俠的舍己救人,不計報酬,救人于危難之中的一貫的作風。按理說,薛蟠是過去得罪過他的,想侮辱他,那是有舊恨在心啊。但是柳湘蓮不念舊惡,拔刀相助,救了薛蟠。這些地方都看出,柳湘蓮這個人,人品不凡。所有這些都符合俠的重然諾,輕生死,行事果斷,豪爽痛快的特點。俠沒有黏黏糊糊的,辦事都都痛快,特講信用。一言既出,四馬難追。
俗話說有情人終成眷屬,但柳湘蓮與尤三姐的愛情故事,卻又讓多少人為之扼腕嘆息呢?他們兩個人,一個是重情重意,俠肝義膽,英俊瀟灑的俠士;一個是敢愛敢恨,忠貞不渝,豆蔻年華的美女。本來可以造就一段郎才女貌大團圓的美滿故事,但是事與愿違,最終尤三姐拔劍自盡,柳湘蓮出家而走。這其中原因何在,而柳湘蓮面對尤三姐悲壯一死之后的種種表現,又意味著什么呢?
當然了,柳湘蓮這個人他最出彩的地方,是在對尤三姐的態度上。柳湘蓮聽賈寶玉說尤三姐是賈珍的小姨子,他就后悔不已。
“這事不好,斷乎做不得你們東府里,除了這兩個石獅子干凈,恐怕連貓兒狗兒都不干凈了。我不作這剩王八。”
于是他就急忙來找賈璉,要收回那個信物。他有借口,說我姑媽已經給我定了親了,事先我不知道,可是這是姑媽做的主,我不能違背。他要回這個信物鴛鴦劍,沒想到這個話被在里屋的尤三姐聽見了,她就知道,柳湘蓮一定聽說了一些她過去的那些壞話。實際上尤三姐這個人,過去也沒有什么了不起的事情。尤三姐當即就把鴛鴦劍的雄劍還給他,以雌劍刎頸自盡。
在這種情況下,柳湘蓮的精神,受到了極大的震撼。他是無限感動,慚愧和后悔。怎么會發生這個悲劇呢?就是因為他們兩個人,彼此都不真正了解對方。尤三姐是五年前在她的外婆家,當時做壽的時候看戲,看到這個柳湘蓮,她是一見鐘情。但是她并不真正了解柳湘蓮這個為人,柳湘蓮也不了解尤三姐,他只是聽賈璉的介紹。因為在過去,男女之間很難有機會,見面自由戀愛,這種機會幾乎是微乎其微。一見鐘情,所以過去的戲曲里面一見鐘情就是了不起的了。有很多都是結婚的當晚揭了蓋頭,才知道自己的妻子長得什么樣,女方才知道自己丈夫是什么樣。正因為他們彼此都不了解,因此在這種情況下,尤三姐感到自己的人格受到了很大的傷害,所以她自殺了。而尤三姐這個自殺,給柳湘蓮帶來了極大的刺激。他深深地感到,尤三姐是非常了不起的,很值得愛的少女,自己錯怪了她。因此在那種情況下,我們看賈璉當時馬上命人,把柳湘蓮捆起來,要送官。柳湘蓮絲毫都沒有反抗,不僅沒有反抗,他連試圖逃走的意圖都沒有,就讓他捆綁。后來是尤二姐說了話,說這個事你不能怪他。賈璉就讓人把他放了,說你快走。柳湘蓮不僅不走,而且他哭道:“我并不知是這等剛烈賢妻。”他這時候把尤三姐,當做自己的妻子來認,這是很了不起的。“可敬,可敬”接著他扶尸大哭一場。而且等買了棺木,我們知道這個買棺木,棺木運來還要有一個過程,他一直等著。等買了棺木,“眼見入殮,又俯棺大哭一場,方告辭而去。”然后他就跟著一個道士出家了,這個過程就充分體現出,那種俠的一個什么樣的品格呢?知錯就改,最重情義,勇于承擔責任的這種男子漢、大丈夫的氣度。尤三姐是因為他而自殺的,要扭送官府,他有責任的,我有責任,我誤會了她,這么好的一個女人。所以他不僅不跑,而且甘愿束手就擒,這是非常了不起的。他體現了俠的那樣一種品格,就是好漢做事好漢當。所以在柳湘蓮身上,體現了一個大俠風范。
在《紅樓夢》中,柳湘蘭給人的整體印象是冷靜、冷眼、冷面冷心。雖然俠肝義膽,卻又不可親近。不過,從他對尤三姐態度的一系列變化當中,我們似乎又感到,柳湘蓮也是一個兒女情長的人。這種矛盾的表現緣由何在?曹雪芹真的會讓自己鐘愛的這個正面形象冷面冷心、無情無義嗎?
柳湘蓮給人的印象是冷,如果用一個字來形容。大家肯定都會說,柳湘蓮是冷的。為什么?曹雪芹也說他冷,回目里就有兩處提到是冷,冷郎君,冷二郎。四十七回回目:冷郎君懼禍走他鄉。六十六回回目:冷二郎一冷入空門。“入空門”,出家了。而且賈璉曾經說柳湘蓮“你不知道這柳二郎,那樣一個標志人,最是冷面冷心的,差不多的人,都無情無義。”他對差不多的人,對絕大部分人都是無情無義的。而且尤三姐死后,柳湘蓮在出走的途中,他不是昏昏沉沉見到尤三姐的鬼魂了嗎?尤三姐跟他說,托夢“妾癡情待君五年矣,不期君果冷心冷面,妾以死報此癡情。”你看,從曹雪芹到賈璉,到尤三姐都說柳湘蓮冷,冷面冷心。可是我們看,前面那些情況柳湘蓮冷嗎?他不冷,他對秦鐘那種熱心,他對由于誤解而自殺的尤三姐的這種情感,他不冷。所以柳湘蓮的冷,是因人而宜。他是看對什么事,對什么人,他是外冷內熱。
從柳湘蓮最和寶玉合得來這句話里面,始終惦記死去得朋友秦鐘,在侮辱過他,結果結下深仇的薛蟠在遇到危難的時候,他毫不猶豫地去救助。這些方面看,柳湘蓮不冷。曹雪芹為什么這么寫?這就是曹雪芹虛虛實實,真真假假,似是而非,似非而是的手法。所以我們來分析一個形象,不能光從幾句話就簡單得出一個結論。我們要從這個形象的整體著眼,來看、來判斷這個形象,他到底是一個什么樣的藝術形象。柳湘蓮是一個疾惡如仇的人,他對企圖侮辱他人格的薛蟠忍無可忍,然后就教訓他一頓,把他扔在沼澤地里。但是一旦他遇見薛蟠有危難,他就拔刀向助。他在尤三姐的問題上,也很難怪他。為什么呢?因為他不了解情況,他以為尤三姐也是那種不正經的女人,這是誤會造成的。而當他發現是由于自己的誤會,錯怪了這么一個出色的女性,導致了她的死亡,他感到非常痛心、悔恨,他感到自己有責任。哪怕扭送官府,哪怕將來就是官府怎么罰他,他都不會跑。這些地方都看得出來,他那些俠肝義膽,為人正派,勇于承擔責任的男子漢大丈夫的這種氣魄。
在文藝作品當中,有一些正面人物身上,往往寄托著作者的某些理想,體現了某種理念。在柳湘蓮身上體現的是什么呢?我們知道,曹雪芹曾經多次指出,當時已經到了末世。在這個末世,大量有補天之才的少男少女,他們沒有補天之命。那么在男性正面人物當中,最杰出的代表當然是賈寶玉。賈寶玉可以說是文才方面的代表,而柳湘蓮是武才。就是說以賈寶玉、柳湘蓮為代表的這些男性朋友。他們本來可以,如果在一個比較好的社會中,他們文能定邦,武能安國,安邦定國之才,不論你是文是武。在這個末世社會,都不能發揮作用,都沒有補天之命。那么改朝換代,就應當是歷史的必然。
曹雪芹確實是一位偉大的作家,他在作品中通過賈寶玉、柳湘蓮這些的正面人物,深沉地傾注與傳達了自己的美好理想。而在這些人物身上,多多少少帶著曹雪芹本人的身影,這是真的嗎?在曹雪芹為數不多的歷史資料中,是否有方面的證據呢?曹雪芹本身的為人、脾氣對他塑造柳湘蓮這個形象,有什么影響嗎?
柳湘蓮這個人物身上,我們可以看到一些曹雪芹的影子。曹雪芹的資料留下來的不多,但是從我們現在已經發現的曹雪芹的朋友的詩文當中,我們可以發現柳湘蓮的身上有著某些他本人的身影。曹雪芹好朋友敦誠,有一首詩叫做《佩刀質酒歌》,它那個標題下面,有一行小字。它是這么說的:秋曉遇雪芹于槐園(就是秋天的早晨,天剛亮。一個園子,這個園子估計有幾棵老槐樹,有一片槐樹林。),風雨淋涔(
另外,敦誠和他的弟弟敦敏,他們的詩里面都有幾次提到,曹雪芹這個人愛憎分明,都寫到曹雪芹非常敬重三國那時候有一個著名的文人叫阮籍。阮籍因為他當過步兵校尉,所以后代的人常常稱他為阮步兵,有時候管他叫步兵。這個阮籍有一個特點,他要是喜歡的人,他正面看眼珠子當然就是黑的就多了,他要他討厭的,他就斜著看,那就白的多了。所以青眼、白眼就是這么來的。咱們現在有的時候說,受到大家喜歡,受到青睞或者承蒙您青目,都是從阮籍這兒來的。那么敦誠和敦敏的詩里邊就多次提到,曹雪芹這點非常像阮籍,很敬重他。步兵白眼向人斜(曹雪芹要討厭的人,他就給他白眼“向人斜”),你想“步兵白眼向人斜”,這不就是冷嗎?所以柳湘蓮身上的冷,有曹雪芹對某些人不滿的那種影子在里面。
在《紅樓夢》前八十回中,柳湘蓮的結局是截發出家,跟隨一名道士飄然而去,不知所蹤。由于《紅樓夢》在八十回之后的原稿已經迷失,所以我們對柳湘蓮出家之后的所作所為也不得而知。有些研究者認為,柳湘蓮后來重新還俗,并且做了強盜,這會是真的嗎?曹雪芹會將自己喜愛的正面形象,安上這樣一個形象反差如此之大結局嗎?
柳湘蓮出家以后到哪兒去了呢?后來沒有交待,應該在曹雪芹已經寫出來,或者說基本寫出來,脂批者看到后三十回當中,應當是會有柳湘蓮的戲的,很遺憾就是丟掉了。失去了以后,許多紅學愛好者都探佚、猜測,他可能后來會怎么樣。這就聯系到前面這個《好了歌》里頭,甄士隱《好了歌》注有那么一句話:訓有方,保不定日后做強梁(“強梁”就是強盜),甲戌本在“做強梁”有一條脂批說“柳湘蓮一干人”,就是柳湘蓮這一批人。這個脂批是可靠的,他肯定看到過曹雪芹后三十回關于柳湘蓮的結局的。因此很多紅學研究者,都認為柳湘蓮最后是做強盜的。他不出家了呢?當然了,這個推論就很自然了,就是說柳湘蓮出家了后來又還俗了。還俗了以后,他又做了強盜了。還有人說,這個柳湘蓮參加農民起義了。可能問題來了,你比如說我就懷疑,紅學界也有其他人懷疑。因為從前八十回,你看不出柳湘蓮有做強盜的這種人品。因為這個“做強梁”,顯然是帶有貶義的,不會什么農民起義,什么好漢,救人危難之類的,不會這樣的。因此個跟前面就對不上茬。
但是有些學者就覺得:第一,脂批者肯定是看到過,這應該可信,沒問題,第二,前頭有根據啊,就是說什么,薛蟠不是在平安州遇見強盜嗎?說其實那幫強盜跟柳湘蓮是一伙的,要不然他怎么能夠一個人就擺平了那幾個強盜,不僅救了薛蟠,而且把財物都奪回來了。但是這么說也有漏洞,你如果說賈寶玉押運貨物,或者說秦鐘四而復生押運那批貨物,柳湘蓮為首的這幫強盜一看,自己哥們兒來了,把東西還給他,這還有的可說。薛蟠是他的對頭啊。所以,這么解釋也是說不通的。我個人的看法是這樣,關鍵就在于《好了歌》注里那句“訓有方,保不定日后做強梁”那個“訓有方”,還有甲戌本的時間上。我們想,什么叫“訓有方”。所謂“訓”,就是好好讀書,走仕途之路。可是,柳湘蓮不是“訓有方”啊。柳湘蓮讀書不成,他不愛讀那些書,柳湘蓮是“訓無方”啊。另外還有一點,就是這條脂批,只出現在甲戌本上,而甲戌本是被公認的現在見到的抄本。當然現在抄本已經不是兩百年前抄的了,都是過路抄了好幾次了。它的這個底本是1754年的抄本,是最早的。現在己卯本和庚辰本就是1760和1761年的本子上,沒有這條脂批。我認為問題就出在這兩個問題上,也就是說在曹雪芹寫《紅樓夢》就是《石頭記》的過程當中,他不是說了嗎?“批閱十載,增刪五次”。在寫小說的過程當中,他多次修改,這種修改有時候往往會對這個人物的形象再重大修改。因為我本人也寫長篇小說,在修改的過程當中,出現這種情況是非常正常的。就是覺得前面,這個人物的命運,這個人物的個性設計得不合理,或者我需要一個什么樣的人物,我把那個人物進行改造。因此,在初稿當中的人物和定稿當中的人物就可能會出現很大的不同,這種情況,在現代小說家當中,特別是過去手寫的很容易留下來。現在用電腦寫,就找不著根據了,都改沒了。
我的推測就是這樣,在甲戌本也就是曹雪芹早期的稿子當中柳湘蓮的形象,和最后在己卯本和庚辰本當中,形象已經有了變化。在甲戌本當中,柳湘蓮可能是比較愛讀書的,但是后來這個人變了,最后他可能落草為寇,以綠林好漢的面貌出現了。但是后來在曹雪芹改的稿子當中,他把這個人物形象的基調變了,把他的結局變了,就變成了我們現在所看到的這個樣子。所以為什么這條脂批只出現在甲戌本上,而己卯本和庚辰本上沒有,就是這個原因。
總之,從現有的前八十回來看,柳湘蓮藝術形象缺乏出家以后,又去做強盜的文化基因。《紅樓夢》本來就寫得精彩絕倫,魅力超群,再加上改來改去,抄來抄去,就弄出了許多差異。于是,就變得更加撲朔迷離,趣味無窮了。所以說不盡的《紅樓夢》有需要原因,我想這也是其中一個原因。我就講到這兒,謝謝諸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