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幅地圖,一段歷史】第19期——1993年厄立特里亞獨立,埃塞俄比亞喪失全部出海口
圖解1
厄立特里亞12.5萬平方公里,東隔紅海同沙特阿拉伯、也門相望,扼守紅海進出印度洋的門戶。厄地原屬號稱“非洲屋脊”的埃塞俄比亞,1993年獨立。而埃厄雙方的淵源則可追溯到公元前后誕生的阿克蘇姆國家。
埃塞俄比亞是非洲大陸唯一的基督教文明古國。公元前后以現今厄立特里亞為中心形成阿克蘇姆國家,4世紀時憑借紅海國際貿易迅速繁榮而達至極盛。此時的阿克蘇姆版圖北至埃及南境,南達索馬里,西起尼羅河上游,東抵紅海東岸的也門地區,國王厄查納自稱“萬王之王”。阿拉伯人崛起后原有的自地中海經紅海赴印度的商路被阻,依賴紅海貿易的阿克蘇姆國家日趨衰落,統治中心逐漸南移,但歷代君主并未放棄對厄立特里亞沿海區的統治。
16世紀奧斯曼帝國勢力向非洲滲透,埃及、的黎波里和阿爾及利亞先后歸屬帝國版圖。蘇丹蘇里曼一世憑借敏銳的政治手腕,籠絡四處游弋的海盜,每當其進行海戰時,海盜們便成群結隊地前來助戰。蘇里曼甚至啟用綽號黃胡子的海盜赫伊爾丁建設海軍,帝國新崛起的海軍不僅在1538年大破西班牙和威尼斯的聯合艦隊,而且在紅海、波斯灣亦相當活躍,現今厄立特里亞,包括首都阿斯瑪拉和港口馬薩瓦在內的北部區就是在此階段被奧斯曼征服的。
西方列強進入壟斷資本主義階段后,掀起了爭奪殖民地的狂潮,19世紀末20世紀初整個非洲大陸除利比里亞和埃塞俄比亞外,均被瓜分殆盡。其中意大利占據233萬平方公里,約為非洲總面積的7.7%,是意本土的7.8倍。以下為意屬厄立特里亞的成型歷程:
19世紀80年代爭奪非洲之角的帝國主義格局中,俄法同英意對峙,英國為拉攏意大利這個同盟者,同意意方占據馬薩瓦港和阿薩布港東北貝盧爾間的沿海區域。1889年埃塞俄比亞新皇帝麥納里克為獲取意大利支持以掃蕩境內分離勢力,在繼位40天時與意方簽署《烏西利阿條約》,埃塞俄比亞割讓整個沿海區域,意大利則以3萬步槍、28門大炮和200萬里拉作為補償。
第二次世界大戰后,民族獨立浪潮席卷非洲,60年代尤為風起云涌。僅1960年就有17個國家宣布獨立,此年遂被稱為“非洲年”。至60年代末非洲獨立國家總數已達41個,約占非洲總面積的84%,總人口的88%。
意屬厄立特里亞1941年始由英國托管,意大利戰敗投降后放棄所有海外殖民地,厄立特里亞的命運遂交予聯合國裁決。1950年聯合國決議將厄作為自治體同埃塞俄比亞組成聯邦,允許厄方保有自身的憲法、議會和政府。埃塞俄比亞重新獲得了1200公里長的出海口。
此時埃塞俄比亞末代皇帝海爾·塞拉西一世登場啦,其1930年加冕稱帝,1936.5意大利侵略軍迫近首都亞的斯亞貝巴時,流亡英國倫敦。1941.5光復埃塞俄比亞后重登帝位。作為極權統治者,海爾·塞拉西是不能容忍一個游離在自己統治之外的政權存活的。1962年,其強行取消聯邦制,將厄立特里亞合并為直轄省份,如此違逆國際社會和民意的行徑自然遭到強勁對抗。在厄人民解放陣線(厄人陣)的組織領導下,厄立特里亞爭取獨立的武裝運動漸成燎原之勢。終在1993.4脫離埃塞俄比亞獨立,俄塞俄比亞喪失全部出海口,其離海最近的距離僅40余公里,可聞海浪滔滔,無奈觸不可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