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一六四四年三月十八日,大明王朝迎來了最艱難的時刻,李自成的大軍已經(jīng)兵臨城下,崇禎皇帝放棄了最后一線,保存江山社稷的希望,決心破釜沉舟,然而大勢已去,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來臨之際,崇禎皇帝做出了一連串不可思議的舉動。
準備南遷的計劃失敗后,崇禎皇帝痛下決心,要把駐守在山海關以外的吳三桂,調(diào)到關內(nèi)來,讓他率領他的關寧鐵騎進京勤王、保衛(wèi)京師,可是內(nèi)閣首輔陳演,卻故意的拖延,導致皇上的圣旨遲遲沒法下達,時間全被耽擱了,從崇禎皇帝下決心,一直到這道圣旨正式下達,整整花了三個月的時間,就是在這三個月的時間內(nèi),李自成跨過黃河進入山西,占領了整個山西,最后打到了京師地區(qū)。
吳三桂接到這道圣旨的時候,已經(jīng)是崇禎十七年的三月上旬了,這時的局勢已經(jīng)更加危險了,昌平陷落、保定陷落,吳三桂接到圣旨后,立刻起程,帶著寧遠城的五十萬軍民,退到山海關以內(nèi),可是這時,關寧鐵騎再想進京勤王已經(jīng)來不及了,李自成的大軍已經(jīng)把北京城圍得水泄不通。
崇禎十七年三月十七日,李自成從東西兩線,開始對北京城發(fā)起了猛烈的進攻,北京城危在旦夕,第二天,李自成派杜勛進城和崇禎皇帝談判,杜勛和皇上轉達了李自成退兵的條件,具體內(nèi)容是:把西北地區(qū)劃給李自成,讓他在那建國稱王,如果朝廷答應這個條件,李自成就承諾為朝廷平息內(nèi)亂,言下之意,李自成是要和崇禎皇帝平起平坐、共分江山。
大兵圍城,如果不答應李自成的條件,京師必然不保,大明江山將不復存在,如果答應了李自成的條件,還能保住半壁江山,將來再收復失地也不是沒有可能,崇禎皇帝當時并沒有表態(tài),而是問身邊的幾位內(nèi)閣大臣的意見,可是這幾位大臣無論怎么問,始終都是一言不發(fā),崇禎皇帝沒辦法,既然眾位大臣都不同意接受李自成的和平條件,只好繼續(xù)抵抗。李自成見崇禎皇帝不答應他的和平條件,立刻下令,全線攻城,這時,守城的太監(jiān)曹化淳,打開了彰義門投降了,李自成的大軍,進入了北京的外城,整個外城完全陷落了,三月十八日的晚上,北京的內(nèi)城失守了,李自成占領了整個北京城。見到這種情況,崇禎皇帝連忙返回皇宮安排后事,待所有事情都安排妥當后,崇禎皇帝在一棵老槐樹上,上吊自殺了。
大明王朝第十六位皇帝朱由檢,就以這樣一種凄涼的方式,結束了自己年僅34歲的生命,這個由朱元璋建立起來的龐大帝國,在運轉了276年之后,宣告滅亡。 在大明王朝末年,雖然明朝經(jīng)常面臨雙線作戰(zhàn)的巨大壓力,但是也很多次出現(xiàn)過勝利的曙光,袁崇煥率領的關寧鐵騎,曾經(jīng)大戰(zhàn)八旗鐵騎,孫傳庭曾抓住了高迎祥,楊嗣昌宏達的十面張網(wǎng)計劃,也給李自成帶來過重創(chuàng),但是崇禎皇帝卻沒能抓住,那稍縱即逝的重大轉機。
很多人就認為朱由檢是一位地地道道的亡國之君,可是,換一個角度來看,大明王朝的亡國之君應該是萬歷皇帝朱和天啟皇帝,正是由于萬歷皇帝在位四十八年,可是有三十多年不理朝政,導致朝綱混亂、朝黨矛盾、政治腐敗、邊防廢弛,讓女真族人趁機崛起,更可惡的是,還派出太監(jiān)到全國各地征收礦捐礦稅,對當時的經(jīng)濟和生活造成了極大的損害;而天啟皇帝,雖然只在位七年,可是這七年時間,大部分時間都在玩,導致大權旁落,讓魏忠賢把持朝政,使得大明王朝的政治更加黑暗,而崇禎皇帝一直都是勵精圖治,立志要中興大明江山,雖然中間犯過不少錯誤,但是仍然可以說是一位好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