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東晉開始,縉紳和士大夫們的掛冠南渡,讓中國文化的中心遷到了南方。到了南宋末年,中國文化的中心在南方而不是北方已成為定勢。江南的名士和北方的俠義,讓中國南北方文化形成了鮮明對比。到了清代,滿清入主中原,北方的儒生被迫再次南遷。作為歷史的必然,落后的滿族必然受到先進的漢族文化的影響,但是滿族在政治上的優勢,也必然會對漢族進行改造。滿族對漢族的改造就是以北京為中心向四周輻射,距離北京越遠,受到的影響就越小。
從明代開始,由于西方文化的入侵,江南地區的商人地位開始抬頭,以至于到了十九世紀,逐步形成了以上海為中心的海派文化。除了江南,南方沿海城市無一例外的接受了強弱不同的西方文化。以中國文化正統自居的江南已經不再正統,那么中國正統文化中心在哪里?答案很明顯:湖南。
湖南是由移民開發所興起的城市。早期移民到這里的人們,帶來了中原文化,但是由于地理位置等諸多因素的影響,湖南與外界的交流很少,湖南的文化中保留著古樸的中原正統文化。到了清朝中葉,湖南地區的人口的增長已經超過北方,和江南相比,湖南依然是以農業為主的社會,大量的土地掌握在中小地主的手里,中小地主有著圖謀發展和積極進取的精神。和其他南方省份相比,湖南的文化氣息是最濃厚的。
屈原的離騷被稱為楚辭,岳麓書院聞名于世,舟山船子先生又恩澤于當地子民,士子門的仕途也平坦的多。這里雖然又苗、侗等民族,但是少數民族不占主導地位,反而讓漢人在少數民族身上吸取了堅韌不拔的習性。湖南的士大夫們健于行,能將事情付諸于行動。
湖湘文化走向成熟的標志是:經世致用。這就不得不提到一個人,他就是曾國藩。曾國藩崇尚經世之說,在家丁憂期間,正好趕上太平天國起義。作為傳統的士大夫,為了維護朝廷,他一手創立了湘軍。他創立湘軍不僅是為了讓湖南免于太平天國之亂,更是為了包圍他心中的王道。他揮筆寫下的《討粵匪檄》,讓所有人為之一振。除了曾國藩,同一時期的江忠源、胡林翼、曾國藩、左宗棠也是湖湘文化的最好代言人。
除了這些人,就是湖南的普通士子們仍崇尚內圣外王之道,而又質樸勇敢,豪氣沖天。他們對于傳統的忠有何很強的責任感。他們雖然接受傳統文化,卻對西方先進的技術贊嘆不已,并設法將先進的技術為我所用。曾國藩創辦了首個新式工廠——安慶內軍械所,左宗棠更是創立了福州船政局。他們的行為也充分說明了中國文化對外來文化的態度,中國文化對外來文化從來都是包容,然后取其精華,去其糟粕。
經過不懈地努力,湘軍鎮壓了太平軍。湘軍半中國,督撫半湘人。湖湘文化終于確定了中國文化中心的地位。甲午戰爭之后, 陳寶箴主政湖南期間,聯合維新派人士梁啟超等人開礦場、辦學堂、推行新政。到了辛亥革命期間,大量的湖南人投身于革命?;厥装雮€世紀,湖南人在湖湘文化的感召下,完成了一次又一次的壯舉。從維新到辛亥革命,流的都是湖南人的血,因為湖南人都是實踐者。君不見譚嗣同、陳天華、宋教仁、蔡鍔……前赴后繼,視死如歸。
慷慨悲愴的楚風,自屈原投江之后,一度岑寂。岳麓山上的墳塋,慷慨悲壯,激勵著無數的湖南人,再度奮起,也讓全國的炎黃子孫為之驕傲和自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