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春秋時期是個混亂的歲月,諸侯國爭鋒,小編將春秋時期分為七個時段,講述他們的起落興衰。
衛國:西周時控制殷商故地,疆域大,衛國也是監督諸侯國的方伯,衛武公幫助周平王平亂和東遷后,國力達到頂峰,但也是衛國的夕陽。
晉國:晉文侯父子一直是周王室的助手,協助周王室抵御戎狄,晉文侯幫助周平王平亂和東遷。
鄭國:鄭武公是周王室的近支,幫助周平王平亂和東遷,在諸侯國中有特殊的地位,先后吞并鄶國、虢國和胡國。
齊國:齊國是姜子牙的屬國,一直都是最有影響力的諸侯國,自從周夷王烹殺齊哀公后,齊國進入低谷,直到齊莊公才逐漸恢復國力。
魯國:魯國是周公旦后人建立的國家,在諸侯國中的地位最尊貴,但周宣王時期發生了內亂,直到魯孝公才慢慢恢復。
公元前700年地圖
鄭國:鄭莊公時期鄭國是當之無愧的霸主,與周王室爭鋒,內政與外交都很強硬,他開啟了諸侯爭霸序幕。
楚國:楚武王兼并了長江流域的眾多小國,自稱為“楚王”,以示周王室的中原秩序的挑釁。
齊國:齊僖公時期,民安國強,經濟實力增長快速,外交上積極參與會盟,但在軍事上沒有太多建樹。
魯國:魯惠公時期,勵精圖治,國勢大振,百姓安定,維持著大國的地位。
衛國:憑著衛武公留下的家底,仍然有一定影響力,但公子州吁弒衛桓公自立后,衛國內亂開始,逐漸變成二流國家。
公元前650年地圖
齊國:此時是齊桓公與管仲的時代,齊國成為第一個春秋霸主。
楚國:楚國在楚文王與楚武王積累下,此時楚成王開始進軍黃河流域,爭霸中原。
晉國:晉獻公吞并十七國,降服三十八國,為晉文公的稱霸提供基礎,但此事晉獻公實現孤立主義,不參與會盟,諸侯影響力小。
秦國:經過百年的創業,到秦武公的時候,先后吞并了綿諸、邶戎、冀戎、義渠戎、翟和貘等戎族,準備向東發展。
魯國:魯國依舊保持大國風范,魯莊公之后,內部紛爭不斷,國力開始減弱。
公元前600年地圖
晉國:此階段晉文公與楚成王發生了一場爭霸戰役——城濮之戰,晉國獲勝,自此奠定春秋霸主地位。
楚國:楚成王打贏了宋襄公,卻輸給了晉文公,不得不暫時退回長江流域。
秦國:秦穆公想東進中原,卻受到晉文公的阻攔,不得不繼續轉向西部,征服了西戎12個國,但此時秦國文化淵源落后中原諸國。
宋國:宋國是晉文公稱霸的主要助手,晉文公死后,欲稱霸中原,被楚成王打敗。
齊國:齊桓公死后,齊國內亂,影響力逐漸降低,但是雄厚的國力基礎,依然是強國之一。
公元前550年地圖
楚國:楚莊王終于登上霸主寶座,在中原建立了政權體系,但晉國也是超級大國,兩者的戰爭中,互有勝負。
晉國:晉悼公是晉文公之后最強勢的一個時期,相比于楚國,晉國根正苗紅,被諸侯視為正統。
齊國:此時齊國內亂平息,參與到霸權事業中,但齊頃公、齊靈公兩次挑戰晉國都失敗。
秦國:秦國此階段仍然受到晉國的壓制而無法東進,與晉國多次交戰敗多勝少。
宋國:宋國此時只能算二流國家,但是華元、向戌都是出色的外交家,使得宋國成為和平中心,地位比較高。
公元前500年地圖
晉國:此時晉國國內士族集團做大,但晉國整體還是超級大國。
吳國:吳王闔閭在孫武、伍子胥的輔助下,攻破楚國國都,成為春秋霸主。
楚國:此時楚國的主要對手不再是晉國,而是身邊的吳國,被吳擊敗后,在秦國的幫助下,趕走吳軍,恢復了疆域。
齊國:齊景公時期是姜姓齊國最后一個強盛時期,組織過幾次小盟會,一度挑戰晉國的地位。
秦國:此時秦國放棄東進的雄心,采用孤立主義,幫助了楚國趕走吳國。
公元前450年地圖
越國:越王勾踐滅吳王夫差后稱霸中原,但時間比較短暫,影響力有限。
楚國:楚惠王平定白公勝之亂,改革政治,與民休息,發展生產,楚國國力迅速復蘇,外交上不再稱霸中原,專注領土擴張,先后滅掉陳國、蔡國、杞國。
晉國:此時的晉國由各士族掌控,君主權利已經很小,但整體來說,仍然是大國。
齊國:此時齊國進入田氏勢力奪權階段,內部斗爭成為齊國主題。
秦國:秦國此時仍然專注西部,實行孤立主義。
我是趣味的歷史,如果喜歡我的內容,請關注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