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業之死過去怪潘美不對,如今不怪潘美也不對,不服來辯(名人趣事系列41)
昨天說了楊(業)家和潘(美)家的事兒,還沒說完,今兒個繼續。
以前,很多人認為楊業之死全怪潘美,現在則反過來,不少人認為潘美完全是冤枉的,純粹一替罪羊。這就從一個極端走向另一個極端了。潘美不是最大的責任人,但也不是沒有責任。
當時,宋軍3路出擊,潘美是西路軍統帥,楊業是副帥,此外還有個重要角色——監軍王侁。在民間演義的故事里,王侁幾乎隱身,被嚴重忽略,其實監軍的權力在很大程度上比統帥還大,因為人家是天子的特派員,代表皇帝。
宋軍乘興而去,敗興而歸,名將曹彬率領的東路軍首先敗退。趙光義發來指令,讓其它兩路軍也撤,同時對西路軍提出附加要求:把已攻占的4州百姓帶回去。
在如何執行皇帝指令的問題上,西路軍常委們開會時發生了分歧。楊業主張采用交替掩護的辦法撤,而王侁則堅決主張予追兵以迎頭痛擊,讓它不敢來追。作為主帥,潘美怎么表態呢?一言不發。也就是說,他是隱身的。對于一個方面軍統帥來說,這也是不負責任的。
楊業最終提出一個折中辦法:迎擊可以,打得贏最好,如果打不贏便用伏兵——請潘、王二人率主力在陳家谷埋伏。不料,楊業把敵軍引來,卻不見伏兵蹤影。原來,潘、王二人聽說楊業戰敗,撒丫子先溜了。
不管在事前決策還是撤守陳家谷的事情上,潘美都不是提出建議和拍板的人,他也不想故意置楊業于死地(哪個統帥希望自己的部隊吃敗仗?)。但既然監軍王侁說話了,他就用默認的方式順手推舟,反正吃了敗仗第一個背鍋的又不是自己。
事后官方進行追查,處理最重的是王侁,而非潘美。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