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漢初期,漢后宮沿襲了秦后宮的等級制度(秦以前的記錄太少,太史公司馬遷在寫史記的時候已經搞不清楚了),從漢武帝開始,才有所增加。到東漢光武帝之后,崇尚樸素開始簡化后宮。
西漢:
長輩的稱呼:
漢朝建國沿襲秦的稱號,皇帝的母親稱為皇太后,祖母稱為太皇太后。這些稱謂也一直沿用到了大清王朝結束。
漢哀帝時期,因為有兩個太皇太后,一個是自己的親奶奶,一個是漢成帝的媽,這位是正統。這就導致了兩位太皇太后互相不服氣。漢哀帝的大臣們也很是有辦法,稱呼正統太皇太后不變,皇帝的奶奶稱呼為皇太太后。中國的文字實在是奇妙。不過這種不按正統的叫法,終漢朝只此一例。
老婆的稱呼:
皇帝正室稱為皇后。妾稱為夫人。另外又有:美人、良人、八子、七子、長使、少使等稱號。
漢武帝增加:婕妤、濩娥、傛華、充依。如著名的班婕妤
漢元帝增加:昭儀。趙飛燕姐妹都曾有過昭儀的稱號
以上為稱號,這些稱號還各有爵位,俸祿不盡相同。
昭儀等同于丞相,爵比諸侯王。
婕妤等同于上卿,比列侯。
濩娥為中二千石,等同于關內侯。
傛華真二千石,等同于大上造。
美人視二千石,等同于少上造。
八子為千石,等同于中更。
充依為千石,等同于左更。
七子為八百石,等同于右庶長。
良人為八百石,等同于左庶長。
長使為六百石,等同于五大夫。
少使為四百石,等同于公乘。
五官為三百石。
順常為二百石。
無涓、共和、娛靈、保林、良使、夜者皆為百石。
上家人子、中家人子為斗食。
五官以下,葬司馬門外,不能陪葬。
東漢:
光武帝崇尚簡樸,后宮稱號,只有皇后、貴人。貴人金印紫綬,奉不過粟數十斛。又置美人、宮人、采女三等,并沒有什么什么俸祿,生活來源主要靠皇帝賞賜。
每年八月,相工(專門為皇帝挑選美女的太監)在都城洛陽周邊遍尋13歲以上,二十歲以下的美女,載入后宮。再經過各種選拔,決定是否錄用。初期主要是看有沒有德,從漢章帝開始,主要是看長得好看不好看。
雖然東漢的后宮比較簡單,但是東漢:皇統屢絕,權歸女主,外立者四帝,臨朝者六后。
兩漢太子的后宮:
漢太子妻室分三等:
正妻稱為妃,另外還有良娣,孺子。如:劉據的一個老婆為:史良娣
皇后的謚號
另外,漢朝的皇后是沒有謚號的,都是根據皇上的謚號為稱呼,如:光武郭皇后,即使高祖劉邦的皇后呂后也沒有謚號。直到漢明帝給他媽加上了謚號:光烈陰皇后(姓為陰),這之后的皇后的謚號都為德,如:明德馬皇后(明為漢明帝的謚號,德為馬皇后的謚號),當然,也不管優劣,都為德。如漢章帝的老婆竇皇后就不咋地,稱呼也是:章德竇皇后。如果皇帝的母親為庶母或者蕃王繼位,都加特別的稱號,如:恭懷,孝崇等。但是漢獻帝接受了蔡邕的建議,認為統一用德區分不了個人品質。因此追加和帝鄧綏皇后為和熹鄧皇后,自此以下,如安帝閻姬皇后為安思閻皇后,順帝梁女內皇后為順烈梁皇后,都依此而加謚號。
關于謚號多說兩句,秦始皇統一天下之后,認為謚號是子評價父,臣評價君,這是不合適,不靠譜的,因此廢掉了謚號。他自己稱始皇帝,以后為二世,一直傳到萬萬世。漢朝建立之后,恢復了謚號,王莽掌權又廢掉了謚號,之后光武帝開始一直保留謚號,一直沿用到大清朝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