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么,這座埋藏著如此之多的文物的古城究竟叫什么名字,有什么來歷呢?赫定不知道。對這片土地,對中國的歷史,他了解的太少了,他是個地理學家,不是歷史學家。1902年,赫定回到瑞典,將考察資料和在羅布泊發現的一些木簡、殘紙交給專家辨認。德國語言學家們經過仔細的研究和確認,得出了一個舉世震驚的結論——這片被流沙掩埋了長達十幾個世紀之久的方圓10多萬平方公里的羅布泊荒漠,就是中國《史記》和《漢書》中記載的、在歷史上赫赫有名、后來又莫名消失了的絲綢之路重鎮——樓蘭!
在銷聲匿跡了1000多年之后,樓蘭,這個充滿傳奇色彩的人類的夢中家園,終于再一次回到了人們的視線里!而這一次,它是以一種突然闖入的方式再次登場,讓世人都為之驚詫不已。新疆地區的沙漠地帶,是個異常干燥的區域。那些消逝于沙漠中的生命,常常因為沙漠氣候的遠古而變成干尸,得到完好的保存。得天獨厚的地理環境,創造了一件件驚人的奇跡。
1980年春天,新疆考古隊同《絲綢之路》拍攝組一起來到羅布泊,探索古國樓蘭。十分偶然的,在一個寸草不生的土埠頂上,他們看到了一些干枯的樹枝和蘆葦桿。考古隊估計這里可能有古人活動的遺跡,于是將上層的浮土小心地清除。果然,他們發現下邊顯現出一座古代樓蘭人的墓葬!考古隊員們又驚又喜,并馬上著手挖掘,他們用了一天的時間,先將古墓周圍的積土清楚掉,接著小心翼翼地將填壓在死者身上的樹枝和蘆葦桿取了下來。當將墓穴清理的差不多后,眼前的發現將所有人都驚呆了!中那是一具完整的古代樓蘭女性的尸體,一具保存得相當完好的干尸!
墓穴之中發現尸體并不是什么罕見的事情,但是這位樓蘭姑娘臉面清秀,鼻梁尖高,眼大窩深,甚至連長長的睫毛都清晰可見,鼻梁高而窄,下巴尖翹,具有鮮明的歐羅巴人種特征,毛發、皮膚、指甲都保存完好,發長一尺有余,肌膚尚富有彈性。這具女尸的頭上戴著尖頂氈帽,帽插數支翎,身著粗質毛織物和羊皮,足蹬粗線縫制的毛皮靴,仰臥在一座典型風蝕沙質土臺中,仿佛剛剛睡去。她那健壯的骨骼、古銅色的皮膚讓人相信她隨時會站起來奔跑,甚至她的頭發和皮鞋里的虱子都是那么的栩栩如生。在場的人都親眼目睹了古樓蘭人的風采,發現者更是激動不已。
據考證,這具女尸是3380年前遺存下來的,具有白種人特征,是迄今為止新疆出土古尸最早的一具。在此之前,人們從來沒有真正見過樓蘭人的樣子,更不用說這么直接、這么形象。科學測定,這位樓蘭美女死的時候是45歲左右,生前身高1.57米,現在重約10.1千克,血型為O型。樓蘭干尸被發現的消息傳到日本,引起了轟動。日本人為她做了一件復制頭像,一時間,“樓蘭美女”的稱謂響遍世界。
2005年的4月,樓蘭美女的還原形象再次出現在世人面前。經素有“古人復原大師”之稱的趙成文教授之手,這位樓蘭美女穿越遠古的隧道展現在人們面前。在這次還原中,趙教授非常注重形象的搭配。他所做的復原像,是這位樓蘭美女35歲左右時的容貌,娥眉清秀,眼睛深凹且有神,大眼睛,高鼻梁,鼻尖而翹,薄薄的紅唇,下頦較尖,顴骨略高,薄唇輕抿。趙教授還把美女頭上的氈帽改成了白色羊絨帽,帽上插有3根雁翎,頭發棕紅色,并增加了長度,身著粗線混紡上衣,側身姿勢,略左側,與右側頭發呼應。構圖形成后大家發現,這是一個十分俊美,卻帶有著濃重憂郁氣質的中年美女。
“樓蘭美女”的現身,讓人們驚嘆不已。實際上,這具干尸離人們的想象是有很大差距的,如果只看干尸,很多人并不會看出“樓蘭美女”的美來。傳說中,其實還有一個更為神奇、美麗的干尸曾被發現。1934年,在重回新疆后,斯文·赫定遇到了當年的向導奧爾德克。奧爾德克向赫定講述了自己的新發現:在羅布泊,他發現了一個“有一千口棺材”的地方。赫定聽了,立即讓隨行的沃爾克·貝格曼帶隊,跟著奧爾德克去尋找那個地方。
按奧爾得克指定的方向,那一千口棺材的所在地應該是在庫姆河以南地區。這里的原野布滿了雅丹、沙丘和檉柳墩,就如一個巨大的迷魂陣。貝格曼他們走了一上午,竟然發現來到的是昨天曾經來過的地方。
考察隊開始懷疑是否有這樣一個地方,懷疑奧爾得克是否真的去過那里。在灰心喪氣中,考察隊意外地拐向了一條庫姆河的支流,這是一條沒有名字的河,貝格曼隨口把它叫做“小河”。考古隊沿著小河邊測量繪圖邊前進。這時已是6月,沙漠里的天氣變得特別熱,所有的人都汗流浹背氣喘吁吁,而周圍的牛虻聞味而動,大家幾乎要發瘋了。
就在這天傍晚,奧爾得克找到了他曾發現的墓地。奧爾得克就像是走進了夢境,迷迷糊糊地張望著,諦聽著,他久久地凝望著一座小山包一言不發,而此時人們都在忙著搭帳篷,準備晚上的營地。突然奧爾得克指著那個山包大叫:“那……就是它。”
那是一個插滿了立木的大沙土堆,埋藏著許多的棺材。貝格曼驚喜地逐個發掘,突然,一個被打開的棺材讓他震驚了——一具幾乎可以說是完美的干尸出現在他眼前!“高貴的衣著,中間分縫的黑色長發上戴著一頂裝飾有紅色帶子的尖頂氈帽,雙目微合,好像剛剛入睡一般,漂亮的鷹勾鼻、微張的薄唇與露出的牙齒,為后人留下一個永恒的微笑。”貝格曼后來這樣向歐洲人講述他的發現。他把她稱作“微笑公主”,把發現“微笑公主”的地方起名為“小河墓地”。可惜的是,“微笑公主”在驚世一現后,就又沉入沙漠。從此之后再也沒有人能夠找到她。而“小河墓地”,也在貝格曼來過之后,從人們的視線中消失,60多年中不見蹤跡。直到2000年,中國的考察隊才再次尋找到了它的所在。 2003年,對小河墓地的考古發掘正式展開了。
羅布泊的一個無風的早晨,小河墓地。所有的人都屏住呼吸。一座船形棺木正在開啟。緊繃在棺木上的牛皮斷裂的聲音沉悶而有力,像從幽深的海水里傳出的某種震響。那聲音刺激人的神經,讓人興奮,那是歷史從3800年前走來的腳步聲。
一種看上去像是臥于沙土之中的一只只小船,這便是小河墓葬發掘過程中發現的船棺。其中一只船棺上面覆蓋著生牛皮。樓蘭人當年應該是把活牛拉到下葬現場宰殺,當即剝下牛皮包裹棺木。這樣,隨著牛皮中的血水逐漸蒸發,牛皮收縮,就會把棺木包裹得異常緊密,除非人為破壞,否則風沙雨水是很難侵蝕到棺木中的墓主人的。開棺的時候,由于牛皮把棺木包裹得非常緊密,以至某些地方不得不使用必要的工具才能把它揭開。
揭開牛皮后,人們發現,墓棺是由兩塊長兩米上下、寬約40厘米、厚度在10厘米左右的胡楊板材,經人為加工成弧形,然后兩頭對接,中間鼓兩頭尖,形狀酷似一只獨木舟,但沒有底,臥于平整后的沙土之上;上部蓋著一塊塊長短不一的小板拼接出來的棺蓋,整個看上去就像是把一條獨木舟底朝長天扣在了地上。
當棺木頂頭上的第一塊蓋板被取下時,里面露出些許淡黃色的毛絨物。就在第二塊蓋板被拿起時,一個頭戴毛氈帽的極其美麗的年輕女尸的臉出現在人們眼前。有人在驚訝之余發出感嘆:“現在都這樣漂亮,生前一定會更漂亮。她應該是‘小河公主——真正的樓蘭美女吧’!”
這位靜靜地躺在棺木里被稱之為小河公主的年輕女子,頭戴毛氈帽,腳蹬一雙牛皮筒靴,身裹毛織斗篷并別以木質別針,以一種樸素而又美麗的裝扮安度著她在沙海之中的“沉睡”。女尸顴骨較高,眼窩深陷,鼻子尖而高,嘴唇薄且細長,發發呈亞麻色,這些都是歐羅巴人種的典型特征。
許許多多樓蘭姑娘的發現引起的震動,決不亞于當初樓蘭古城的發現,并由此引發了樓蘭人種問題的大討論。羅布泊地區古代居民屬于什么人種?具有歐羅巴人種特征的為什么會在3000多年前出現在中亞?
距今3000年前的古樓蘭人是典型的原始歐洲人種,這已經無可置疑。這是迄今所知歐亞大陸的時代最早,分布最靠東方的歐洲人種集群。至少在青銅時期,具有原始形態類型的歐洲人種已分布在羅布泊地區。但漢朝時起的樓蘭居民,明顯是高加索人種,同3000年前的古樓蘭人雖同屬于白種人的范疇,卻是不同的分支。樓蘭古城人種是否由古樓蘭人演化而來,這仍然是個還沒有答案的迷。
樓蘭姑娘,你來自何方……
樓蘭姑娘,你去了何方……
樓蘭古國為人們留下了數不清的寶藏,也引來了瘋狂的盜寶賊。為使這些珍貴的歷史文化遺產免遭人為破壞,新疆自治區政府曾專門發布了禁止到樓蘭古城探險旅游的禁令,強調樓蘭是還沒有開放的國家重要文物遺址,不允許未經文物主管部門批準者擅自進入。
1999年冬,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一個名叫“樓蘭學會”的民間團體,以極大的熱情組織了一次考察樓蘭的活動。出于遵守規定的考慮,活動的組織者嚴格控制參加人員,并制定了不準破壞、帶走文物等考察紀律。經過大量準備工作后,一支由51名研究歷史、考古、社會學的專家、學者和部分游客組成的考察隊,乘坐十幾輛越野車,從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府所在地庫爾勒市出發,浩浩蕩蕩地開進了號稱“死亡之海”的塔克拉瑪干沙漠。
第二天傍晚,考察隊中的4人首先到達營盤遺址古墓群與小佛塔中間地帶。考察中,一名隊員在一條干涸的小河道里意外發現了一具獨木舟棺材。他們將這具奇特的棺木從河道里拉出來后,發現殘棺僅剩85厘米長、50厘米寬,棺幫厚約2厘米,估計此棺原長約3到4米,其余部分已斷朽在地下。
發現殘棺后,考察隊員從現存部分看到,這一獨木棺的胡楊木質仍還結實,外部構造精致,表面平整,內凹部分打磨得十分光滑細膩,底部的紫色油漆花紋仍十分明顯。殘棺上下均有豎道花紋,為方頭如意紋及雀彩玄武紋。它是一罕見的沙漠彩棺。從拉出的部分看到,殘棺的胡楊木質仍還結實,外部構造精致,表面平整,內凹部分打磨得十分光滑細膩,底部的紫色油漆花紋仍十分明顯。殘棺上下均有豎道花紋,圖為方頭如意紋及雀彩玄武紋。幾人用牙刷刷去獨木舟底部的泥土后,中間出現了一行11個字母的文字,經辨認為佉盧文字母。佉盧文是古代印度人使用的一種古文字。我國古代的大月氏人在印度、阿富汗、巴基斯坦、伊朗等地建立帝國后,在公元一世紀左右曾將佉盧文和犍陀羅語推廣到東方各地,而后成了絲綢之路的交通用語和交際文字。對古樓蘭歷史有過研究、對佉盧文字有一定了解的隊員知道這個發現意義重大,建議把彩棺帶回去研究。但是,考慮到考察隊在進入樓蘭遺址前就制定了鐵的紀律,不準帶走任何文物,其它隊員提出反對意見。大家決定到宿營地請示領導后再說。于是,他們把彩棺放在了原地。
回到宿營地后,考察隊集體向考察隊領導匯報了發現彩棺的經過。學者們判斷,隊員們發現的彩棺極可能是漢晉時期西域三十六國中一個國王的墓葬!況且,前兩年考古學家在營盤遺址上,還發掘過一些頗有歷史研究價值的古墓。考察隊領導對此十分重視,立即派人去尋找。令人遺憾的是,發現彩棺的人為了給傷員包扎傷口而沒來得及跟上尋找彩棺的隊伍。參加找彩棺的隊員因為地形不熟,在營盤遺址周圍轉了很多圈,也沒找到那具彩棺。
在茫茫沙海中找不到目標本是很正常的事,又想到這里本來就是有“死亡之海”指稱的區域,考察隊員們便決定等考察完周圍的幾個文物點返回時再接著尋找。誰也不覺得這具樓蘭稀世彩棺會出什么意外。
然而,意外的情況發生了。當考察隊考察完預定地點返回到那條干涸的河道邊時,大吃一驚:樓蘭稀世彩棺已經不見了!國寶遺失,絕非兒戲。時隔不久,考察隊再度赴營盤所在遺址尋找彩棺。眾人以原彩棺出土處為中心,在周圍數十公里內展開梳頭式搜索,仍一無所獲。接著,又經一番艱難尋找后考察隊領導終于失望了。他們斷定,這具彩棺已被人盜走。樓蘭稀世彩棺失蹤的消息傳出后,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政府的高度重視,數月查尋。但可惜的是,彩棺至今仍下落不明。
可能隱藏著珍貴歷史線索的彩棺,它到底在何處?是什么人將彩棺盜走?我們什么時候能夠重見彩棺?這一切已經成為未知數。我們只能帶著遺憾,希望彩棺早日歸來。
在歷史文獻的記載中,從出現在《史記》、《漢書》中開始,樓蘭只活躍了幾百年,便在公元4世紀神秘消亡了。《周書》是最后一部對樓蘭王國作了專門介紹的正史。
也就是說,公元前2世紀,樓蘭這個神秘的王國突然出現在了史書中,又在公元4世紀之后突然消失,史不記載,傳不列名,在不為人知的情況下漸漸淡出了歷史的舞臺和史官們的視線。唐朝時,也就是公元7世紀,玄奘西天取經之后東歸,偶然路過羅布泊,偶然見到“城廓巋然,人煙斷絕”的廢墟,斷定這里就是樓蘭。而自此之后,直到清末,樓蘭才再次出現在人們眼前。
一個曾經聲名赫赫的樓蘭王國在繁榮興旺了幾百年之后就這么銷聲匿跡了,一個曾經融匯了東西方文化精華的樓蘭文明也就此失落了。
考古學家在樓蘭找到的、最晚有年代的漢文木簡是前涼建興18年的,也就是公元330年。木簡提到的最后一位樓蘭國國王名字叫做伐色摩那,在位的時間約是公元321~334年。樓蘭文明大約就是在這個時候失落的。 當年那片有著文明靈光的地方,如今只是一片死寂的沙漠。羅布泊的西南岸,環繞地排列著一串大小不一的古城,它們是:土垠遺址、營盤古城、樓蘭古城、海頭古城、米蘭遺址、尼雅遺址等等達數十個之多。還有,由東北向西南穿越羅布泊的長城烽燧和屯田戍堡。如果將這些古城串連起來,那么沿著塔克拉瑪干大沙漠的南緣可以看到一條生命和文明的鏈條。
塔克拉瑪干的“西域三十六國”很早就進入了繁榮的農耕文明,史稱“居國”。而北部新疆則是以游牧為主的“行國”。這些城邦居國,以其絲綢之路的重要地理位置,傳遞著中東西方文明。樓蘭運轉絲織品數額巨大,有可觀的人口和較為發達的農業經濟。考古學家還從樓蘭出土的木簡中解讀出樓蘭人采用的度量衡是希臘制,顯示出樓蘭必與希臘羅馬人有直接的貿易關系。樓蘭當年的重要性和繁華,就像今天的香港、上海、新加坡,是一個令人向往之地。
然而,商賈使節馳驛于樓蘭城下的景象不復存在,昔日的繁華之地,今日已經成為一個野駱駝的樂園。樓蘭文明是怎么失落的呢?這是一個爭論了一個世紀的疑問,至今沒有人能夠給出一個明晰的答案。歸納幾十種的推測,自然環境的變化、政治經濟中心轉移和人類活動破壞自然三種說法比較有代表性。
斯坦因是“自然環境的變化說”的最先提出者。20世紀初,他從樓蘭考察回國之后,就發表了冰山退縮導致河流流量減少,土地被沙漠化,而樓蘭就是這么被廢棄掉的。樓蘭所在之地本身就氣候惡劣,一年中8級以上大風天氣有100多天,夏季高溫可達50多度,冬季寒冷可至零下30多度,樓蘭古城周圍是廣闊的雅丹地貌。雅丹是一種長期強烈風蝕和水蝕形成的像海中礁石一樣的土堆群,地表溝壑縱橫,起伏不平,連汽車都很難行駛。據《水經注》記載,東漢以后,由于當時塔里木河中游的注濱河改道,導致樓蘭嚴重缺水。敦煌的索勒率兵1000人來到樓蘭,又召集樓蘭、焉耆、龜茲三國兵士3000人,不分晝夜橫斷注濱河,引水進入樓蘭,緩解了樓蘭缺水困境。但在此之后,盡管樓蘭人為疏浚河道作出了最大限度的努力和嘗試,樓蘭古城最終還是因斷水而廢棄了。
“政治經濟中心轉移說”則認為:是絲綢之路使得樓蘭日益興盛,同時也是它使樓蘭日漸衰落。兩晉之后,絲綢之路改走北道,中原在樓蘭的駐兵和屯田事業也從此向北轉移,所以,在這種情況下,樓蘭便慢慢被廢棄,最終銷聲匿跡。
“人類活動破壞自然說”則認為,樓蘭人在創造高度發達的文明同時,也以驚人的速度制造著沙漠。由于樓蘭人違背了自然規律,盲目濫砍亂伐,從而致使水土流失,風沙侵襲,河流改道,氣候反常,瘟疫流行,水分減少,鹽堿日積,最后造成王國的必然消亡。埃及、美索不達米亞這些同樣是古文明的發祥地,如今卻都是鹽堿泛濫流沙縱橫的不毛之地,樓蘭亦是如此。 但也有人認為,給樓蘭人最后一擊的是瘟疫。傳說在沙漠中有一種可怕的急性傳染病,叫“熱窩子病”,一病一村子,一死一家子。在巨大的災難面前,樓蘭人選擇了逃亡——就跟先前的遷涉一樣,都是被迫的。樓蘭國瓦解了,人們盲目的逆塔里木河而上,哪里有樹有水,就往那里去,哪里能活命,就往拿里去,能活幾個就是幾個。樓蘭國就這樣消逝了。
這種“瘟疫說”是有道理的。從考古發掘來看,樓蘭古城是突然間被廢棄的古城里。沒有戰爭的痕跡,也不像是舉止的人類漸漸遷移之后留下的遺跡。無論是珍貴的文獻,還是各種財物,在樓蘭古城的廢墟中都曾被大量發掘。這不同于在墓葬中發現的陪葬品。如果是因干旱等原因,樓蘭人怎么會如此倉猝地離開家園,拋棄下如此之多的財物?也許,只有瘟疫才能造成十室九空的景象,才能讓人不顧一切地逃離。
樓蘭人國破城毀、四處逃散時的情景,他們近乎絕望的哭號和眼淚,那會是一幅充滿著怎樣的恐怖與悲慘的畫面。那些失去家園、流離失所的樓蘭人,他們去了哪里?他們的血脈可曾延續下去,還是徹底斷絕
隨著科學技術的日益發展,也許DNA技術能準確地告訴人們,那些四散漂零的樓蘭人最終的下落。輝煌的樓蘭古城永遠地從歷史上消逝了。今天的人們,一代接一代地做著復活樓蘭的夢。那荒漠中的古堡、那神奇的傳說、那沉睡千年的驚世容顏,讓人們魂牽夢縈,如癡如狂。
約公元前3世紀,樓蘭人建立了自己的國家,受月氏國的統治。公元前177年至公元前176年,匈奴打敗月氏,樓蘭成為匈奴的附屬國。
公元前92年,樓蘭王逝世,新立國王不久也病死,在匈奴為質子的王子安歸奪得王位,在匈奴的挑撥下,轉而親附匈奴。漢朝派傅介子將安歸刺殺,立尉屠耆為新樓蘭王。樓蘭改名為鄯善。
公元4世紀,樓蘭國神秘消失。沒有人知道真正的原因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