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2年2月12日,清朝最后一任皇帝溥儀宣布退位。同一年3月8日,袁世凱在北京宣誓就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如果單單看結果,確實是袁世凱這家伙先是逼迫清帝退位,又竊取了大總統之位,還在定都南京、北京的爭論中耍手段賴著留在了北京。可歷史真的是這樣嗎?歷史深處【軍人時代】這一期和大家一起回顧一下這不到一個月的時間內發生的種種事情,然后對上面的問題大家做出自己的回答。
圖1、袁世凱
2月12日,清帝退位,在退位詔書里委托袁世凱全權組織臨時政府。清帝退位詔書里這么一手,卻是出乎南京臨時政府的預料。畢竟此時已經有一個政府存在了,如果再讓袁世凱組建一個政府的話,不依然和現在一樣,一南一北有兩個政府了,那之前兩個多月的和談不就白談了嗎?對于清帝退位詔書中出現袁世凱全權組織臨時政府這一句,歷史一直有爭論,是誰加上去的。一說是袁世凱使手段加上去的;另一說是隆裕太后對南邊的革命黨不信任,非讓加上去的。對于這兩種說法,我們不做取舍,也不爭辯,只看這一句話“由袁世凱以全權組織臨時共和政府”確實給袁世凱之后的政治操作留下了足夠空間。
圖2、清帝退位詔書
在清帝退位的第二天,2月13日,孫中山即在南京向臨時參議院提出辭職咨文,并推薦袁世凱繼任總統,但強調了臨時政府地點設在南京的決定不能更改。同一天,孫中山兩次發電給袁世凱,先告訴袁世凱自己履行先前的約定辭任大總統;同時駁斥了清廷退位詔書委托袁世凱組織全權政府的事。
不過袁世凱可不管孫中山如何駁斥,已經依照清廷委托的“全權組織臨時共和政府”的之名做了一系列事。其中包括布告清廷所有官員不論接下來如何,當下一切照舊;包括布告軍警一切軍紀、警章照舊;包括電令北方各省都督不要再以革命黨名義拿人;包括讓天津造幣廠停止造幣;包括將清帝退位詔書照會各國公使。
圖3、孫中山
除了南京的孫中山、北京的袁世凱,身在上海的章太炎在這一天就定都南京的事在上海的《大共和報》發布一篇《致南京參議會書》,文章中歷數在南京建都的害處,北京建都的好處。
圖4、章太炎
2月14日,孫中山在臨時參議院正式辭任臨時大總統,并推薦袁世凱,參議院接受。但在新任大總統到任之前,仍有孫中山代行大總統職權。同時參議院決議定都南京、北京的問題,最終結果為定都南京。也是在同一天,袁世凱分派曹汝林、胡維德照會日、美公使,向兩國公使表示,如袁南下,北方必然陷入動亂。應該是從這一天開始,雙方就定都北京還是南京正式開始角力。
可以看到,清帝退位之后,袁世凱繼任臨時大總統,其實不是問題,真正的問題是定都在那?為什么這么在當時看并不是最緊急最重要的問題,卻成為南北雙方,特別是袁世凱與孫中山雙方角力的核心呢?而看似最為重要的,未來當家人的位置卻這么快就塵埃落定了呢?
孫中山在當時是很有威望的,畢竟他一直是革命的代言人。可是他有的僅僅是威望,對已經宣布獨立的17省都督是沒有實質控制能力的,想必當時的孫中山也知道這一點。而袁世凱則不然。在辛亥革命之前,袁世凱雖然被免在家,可無論是地位、聲望,還是實際做事能力,包括民間的認可度,都遠高過包括孫中山在內的所有南方都督。唯一一個可以和袁世凱并列提起的,可能也只有黎元洪了。而且此時的袁世凱有的不僅僅是聲望、地位,他現在實際管控著沒有獨立的省份,掌握著當時最精銳的部隊北洋六鎮。十七個省所有督軍的實力綁在一塊可能都不是袁世凱北洋六鎮的個。更為重要的是,之前南京臨時政府已經一再向袁世凱許諾了臨時大總統的職位。因此,在最為關鍵的大總統人選上是從來沒有疑問的。南京臨時政府誘惑袁世凱入股的最重要承諾就是大總統。
圖5、南北和談現場
因此接下來,對于孫中山為首的十七個獨立省份都督,可以和袁世凱角力的點,就在都城的選擇上了。直隸是袁世凱的大本營,如果能夠將袁世凱調出自己的老窩,來到袁世凱相對不熟悉的南京,是南京臨時政府這邊不多的籌碼。
可袁世凱一樣清清楚楚看到南京這邊的盤算,一定不會輕易就范。況且,此時袁世凱離開北京,確實會有問題。清朝可是定都在北京250年以上了,之前中央地方的運作,一直都是圍繞北京這個中心轉的,如果匆忙遷到南京,現實問題就有一大堆。孫中山為首的南京臨時政府一定會催促袁世凱南下,而袁世凱也一定會找各種理由拒絕。我們看一下雙方接下來是怎么交手的。
作為在定都南京問題上主動的一方,南京方面率先出招,2月15日,南京臨時參議院推舉袁世凱為大總統,要求袁世凱盡快來南京就職,并派專使北上迎接。袁世凱受到電文之后,以“舍北而南,則實有無窮窒礙”為由拒絕。也是在同一天,上海有社團在報紙上譴責南京參議院“為政府所牽制,舍北而南”。從這一天開始,輿論報紙上就袁世凱是否一定要來南京就職的事情,每天爭論不休。
圖6、蔡元培
2月18日,南京臨時政府派出以教育部長蔡元培為首的歡迎專使,前往北京歡迎袁世凱南下。2月19日,袁世凱在北京設立臨時籌備處,以應對袁世凱未就任大總統之前的各項事宜。袁世凱已經準備好和南京臨時政府就是否南下長期打擂臺了。
在南北雙方就定都問題僵持不下的時候。全國各地都在消化著清帝退位這個千年大變,而南北對峙的雙方,在各線都有一些特殊情況要處理。其中包括在山西,北軍攻入娘子關之后四處搶掠;在陜西,略陽有革命黨人圍攻縣城,而保守派代表升允反對清帝退位,攻陷酒泉,攻打咸陽,省城危急;在山東,北軍進駐萊州,山東算是徹底退出了獨立陣營;在河南,發生了與雙方都沒關系的農民起義——白朗起義;東三省,革命黨和北軍也打的火熱。
就在各地紛亂的同時,發生了對定都爭議有巨大影響的北京兵變。北京兵變發生在2月29日晚8時,北洋第三鎮曹錕下面的一群士兵進到北京鬧事,火燒東安市場。當時住在東安市場附近六國飯店的蔡元培一行也受到威脅。受北京兵變影響,3月1日通州、保定,3月2日天津,3月4日小站,相繼發生兵變。
圖7、曹錕
在3月2日,北京各國公使團開會,以北京兵變為由,決定從天津調集軍隊“對現存當局進行道義上的支持。”在3月3日,英美法德就相繼調了100到200名士兵進京。
3月4日,蔡元培以北京兵變,“大局之危,直如累卵”致電孫中山,提出準備與袁世凱交涉的主旨:“一,消滅袁君南行之要求;二,確定臨時政府之地點為北京。”3月5日,孫中山在同《字林西報》談話時表示,北方兵變不足以阻礙對袁世凱的信任,并表示南京政府決予袁世凱援助。3月6日,南京臨時參議院決議允許袁世凱在北京就職。3月7日,孫中山將結果告知袁世凱。3月10日,袁世凱在北京宣誓就任臨時大總統。
就這樣爭執將近一個月的袁世凱是否南下就任大總統,定都北京、南京的問題徹底落下塵埃。以袁世凱的完勝而告終,其中袁世凱耍了哪些手腕、做了哪些手腳,大家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以孫中山為首的南京政府有哪些盤算,也是一樣。雙方做的事,各自的打算并不能都可以拿到臺面上來,畢竟這是近身肉搏,雙方都還在規則范圍內玩,只不過袁世凱占據更大的主動罷了。
歷史深處之【軍人時代】這一期就到這里,下一期我們看辛亥革命前后各國對革命的態度和看法。
歷史深處之【軍人時代】,和您一起解讀近代中國的軍人政客們。
關注【到歷史深處去】,讀懂近代軍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