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語:大家都知道,三國魏蜀吳這樣的說法是最通俗的,而我們幾乎很少聽說過蜀魏吳,或者吳蜀魏等等這樣不通俗的說法。
那么,我們不妨換個思維,這是不是說明,這是一個對三國強弱的一個排位次序呢!很顯然,確實是如此的。至少,在一對一的國家戰爭中,曹魏的綜合國力絕對是最強的。
以三國對外征戰、開拓的事情為例:
1、蜀漢對外征戰最明顯的就是征服南蠻地區后,一則為長期北伐奠定了基礎,使得蜀漢內部長久穩定;二則是臣服了之后的西南地區疆土,得到了大力的開拓,正式歸屬王化。
2、孫吳,則是以海外地區的開發力度為特點。最具代表的性的就是:公元230年,孫權派曾遣將軍衛溫、 諸葛直率領萬余名官兵登陸夷州(臺灣),孫吳軍隊在夷州駐扎了一年時間,后因軍士水土不服才返回大陸。
當看過蜀漢,孫吳后,我們不妨暫時拋開三國之間內部的戰爭。看看曹魏在內部戰爭不輸給蜀漢、孫吳兩國聯盟的情況下,對外族的作戰是不是擁有了更大的擔當與責任呢?下面,我們不妨將焦點的直播,切入曹魏對外族的戰爭史上,來驗證下曹魏政權是不是符合,小編題目所言的對外則更強的話題。
1、公元191年秋,于毒,白繞,睦固率領十萬大軍攻打魏郡,東郡等地,于扶羅親率騎兵援助黑山軍,王肱不能抵擋,這才有了曹操率軍入東郡,在濮陽以少勝多,擊潰了白繞的部隊。
2、到了第二年,即公元192年春,于毒再次進犯武陽,曹操便采用了“圍魏救趙”的辦法后,直取于毒的大本營,大敗于毒睦固,后再內黃又破于扶羅,而這一戰,讓當時南匈奴的頻頻掠奪和襲擾幾近于停止。
3、公元194年,袁術率軍進犯陳留,當時的于扶羅,黑山余部為策應,可是卻都被曹操一一擊破,最終迫使于扶羅最終歸順自己,在公元195年,于扶羅病死。新任的單于呼廚泉,在公元202年,即袁紹病死的同一年,新任的這位單于不知道曹操的厲害,于是在平陽發動叛亂,卻很快被鐘繇軍隊擊敗,之后再向曹操投誠請降。
注意:亮點來襲了,在公元216年,即曹操正式稱魏王的同年,呼廚泉單于入鄴城朝覲時,曹操將他留在鄴城,并借此將匈奴汗國給分成了五部,每部分設一個都督,并直屬中原王朝。曹操這招玩的高明,玩的狠,一下子就將當時立國430年的匈奴汗國徹底名存實亡了。
4、曹操平定河北時,當時三郡烏桓出兵獷平,攻打攻鮮于輔,曹操率兵救援,烏桓逃回塞北。在公元207年,曹操為了徹底根絕后患,當然這是為了徹底消滅袁氏的殘余勢力,以便徹底穩固、平定北方。
當然,必須要做的,這也是比較蜀漢、孫吳兩國來說,曹魏更應該具有的擔當,其實看這一點,就知道,為何三國時期,外族不愛興兵犯境了,不是他們不愛,而是他們遇到了天生的克星-曹魏。
5、針對烏桓的對外戰爭開始了,在郭嘉的建議下,曹操親率輕騎兵部隊千里奔襲到盧龍塞的預定位置,然后秘密插入烏桓腹地,兵鋒直指單于王庭。當曹魏兵力完成秘密集結后,曹操命張遼為前鋒,奔襲烏桓主力軍隊所在,一招突襲,頓時打的烏桓措手不及,暈頭轉向,頓時蒙圈了,大將張遼更是在混戰中,斬殺蹋頓(遼西烏丸部族的首領)于陣中。
不過,斬殺蹋頓也有另一種說法,是曹純所部的虎豹騎在俘獲后將其斬首。此時的烏桓軍隊,上找不到領導,下不明敵情的情況下,也被殺的是丟盔棄甲,橫尸當場的烏桓軍隊像恒生指數一樣節節攀高,而烏桓的主力騎兵在這場決戰中全面崩潰,戰爭最終以曹操的軍隊大獲全勝收場。
6、這場戰役結束后,曹操將胡漢降者二十多萬人,安置到了內陸(曹操此舉說真的,確實在后來也罷西晉王朝給坑了一把。)以后,在公元214年,代郡的烏桓部族反叛,聯合鮮卑部落一同出兵對付曹魏,希望借此來一次完勝的翻盤。然而,事實確實是殘酷的,曹操隨即派遣了次子曹彰(確實是一位猛將)以及田豫率軍平叛,將烏桓、鮮卑部落的聯軍翻盤的夢想推翻,并趁勢一直追剿他們到了桑干。到了曹丕建立魏國,當時的烏桓王骨進,因桀驁不馴,被田豫斬殺,故而,曹丕命已故骨進的弟弟統領其部眾,烏桓至此徹底臣服在曹魏之下。
7、俗話說,此消彼長,當曹魏先后平定北方的南匈奴、烏桓、鮮卑、羌、氐等外族部落期間,一直處于旁觀者的高句麗也不安分了。在公孫淵政權滅亡后,東川王想要借機占領遼東地區,于是派兵襲取遼東郡等地。
公元244年,曹魏大將毌丘儉領兵出玄菟郡,討伐高句麗,先后在沸流水、梁口等地接連大破高句麗東川王,將號稱有兩萬多高句麗精銳部隊殲滅了了一萬八千人之多,而東川王偷雞不成反蝕把米,東川王只能帶著自己的妻子和千余殘兵逃往東沃沮(又稱南沃沮),守堅固的丸都城。
而毌丘儉圍城后,并非是個愣頭青,他觀察地形后,采取了避實就虛、正面看似攻勢不減,其實不過是佯攻。同時,暗遣一部精銳軍隊從西北面偷襲,這些被挑選的士兵都是善于攀爬的山地高手,就這樣,以微小代價在西北面的偷襲得手的同時,先命令部隊將馬蹄包起,防止馬滑倒;再讓部隊將攻城車等器械用鐵鉤固定好,以防脫落,三下五除二,就攻破了高句麗的丸都山城,徹底摧毀了丸都山城。
8、公元245年,毌丘儉二征高句麗,東川王賊心不死妄圖反撲,而這種猶如做困獸之斗的行為,在曹魏兩路大軍的兵鋒直指下,再次大破東川王剩下的余部,一直使得曹魏軍隊殺到了沃沮境內,將協助高句麗的邑落一并攻破,斬殺三千余人。而東川王的逃亡史,如開掛一樣又逃到了北沃沮境內,曹魏軍隊則一路碾壓過去,直到北沃沮與肅慎的邊境地帶才停下,并將濊貊各邑擊潰,濊侯舉邑降。
至此,曹魏將東漢初廢棄的臨屯郡等故地再次納入版圖,同時,韓那奚等數十國舉國投降。到了公元248年,高句麗東川王去世后,茍延殘喘的高句麗再也無力貪圖遼東郡等地。一直到了70年后,高句麗才敢將丸都山城重建。
結語:不得不說,曹魏對外的征討史才是三國時期,為何外族不敢頻頻進犯的根本原因所在。正是因為曹魏更好的擔當了守衛疆土的責任,維護了國家的正統。當然,換了蜀漢、孫吳在曹魏一樣的地理上,必定也是會很給力。不過歷史畢竟還是要尊重,這點,小編還是留給想象空間,給大家去發揮吧!
關于今天本期話題《古史今說:曹魏不僅在三國里很強,對外則是更強!》文章結束了,不知道大家是否認同、滿意呢!如若您喜歡或支持小編的文章,歡迎訂閱、關注、交流、討論或收藏、點評、點贊!感謝各位的支持!每日精彩文章與您同享!當然也歡迎大家發表不同的觀點和交流意見給小編我,大家共勉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