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陽有著5000多年的文明史、4000多年的建城史和1500多年的建都史,夏朝、商朝、西周、東周、東漢、曹魏、西晉、北魏、隋朝、唐朝、武周、后梁、后唐、后晉等十三個王朝在洛陽建都,有十三朝古都之稱。
洛陽是華夏文明和中華民族的發源地之一,是東漢、曹魏、西晉、北魏及隋唐時期絲綢之路的東方起點,隋唐大運河的中心樞紐。牡丹因洛陽而聞名于世,有“洛陽牡丹甲天下”之稱,被譽為“千年帝都,牡丹花城”,中國洛陽牡丹文化節蜚聲中外。
斟鄩(zhēn xún),為史籍記載中夏朝的都城。據《竹書紀年》記載,從夏朝第三任君主太康開始,到夏桀皆以斟鄩為都 。其位置在洛陽盆地故洛州鞏縣西南五十八里處 。根據文獻記載夏后氏活動的中心區域,1959年夏,中國著名考古學家徐旭生先生率隊在豫西進行“夏墟”調查時,發現了二里頭遺址,并初步被確認為夏代中晚期都城斟鄩的遺址。
龍門石窟
西亳(bó),據說是偃師在商代的地名,其位置在豫州的河、洛之間,今河南偃師城西二十里 ,西距漢魏洛陽城約10公里,西南6公里便是二里頭遺址。商代洛陽在帝乙、帝辛時的甲骨卜辭中存在著一座商王居住的城邑,稱為“洛”或者“洛師”,可能為商代的西亳城 。
亳為五帝時期帝嚳的都城,商朝的立國之都。商湯即位商部落的首領時,定都亳(今河南商丘)。在推翻夏后氏的統治之后,成湯在夏都斟鄩附近另建新都,稱西亳。商代中期,商王盤庚遷殷前曾“從先王居”定都西亳 。西亳遺址位于今河南洛陽偃師西,即偃師商城遺址。
洛陽牡丹
洛邑,周代國都洛陽的古稱,今河南洛陽“八方之廣,周洛為中,謂之洛邑”。《尚書》稱“土中”、“洛師” 、“洛邑” 、“新邑洛”、“東國洛”。周代金文稱“成周”、“中國”、“王(城)”等。洛邑瀍水東西兩岸分別為成周城和王城。
洛邑為周武王定鼎之地,周成王“宅茲中國”之處。周武王遷九鼎,周公致太平,營以為都,是為成周洛邑。武王伐紂取得成功之后,就著手在國家的中央建立新都,于公元前1046年建立周王朝。公元前1046年建立周王朝。兩年之后,武王疾歿,周成王繼位。接著,周公奉旨東征平叛,營建成周城。西周時期王城為周朝的宗廟宮殿區,成周城為殷遺民聚居區。東周時期,周平王居王城,至周敬王時發生“王子朝之亂”,周敬王動遷避居瀍水東的成周城。
龍潭峽
洛京,有兩種釋義,一為唐朝的東京洛陽,時人又稱洛京。二為五代唐同光元年(公元923年)定都洛陽,因當時另有東京興唐府,故稱洛陽為洛京。三年,改興唐府為鄴都,洛京復唐舊號稱東都。
洛陽雞冠洞
神都為洛陽古稱,意為神州大地之都。是唐睿宗及武周時期洛陽的別名,也是武周王朝的首都。“神都”之名,最早出現在《水經注》中。唐睿宗文明元年(公元684年)9月6日,臨朝稱制的武則天改東都(洛陽)為“神都”;垂拱四年(公元688年),武則天在洛陽加尊號“圣母神皇”;載初元年(公元690年),武則天改唐為周,以神都洛陽為首都,一時,“神都”之名傳遍天下。
武則天在神都(洛陽)統治了近50年,基本上延續了“貞觀之治”,并為后來的“開元盛世”打下了基礎。被郭沫若稱為“政啟開元,治宏貞觀”。其影響之深遠,波及當時的朝鮮、日本等國。
洛陽白馬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