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為二戰系列第46篇,此系列各篇獨立成文,歡迎您持續關注。
舍近謀遠者,勞而無功;舍遠謀近者,逸而有終。
——范曄《后漢書·臧宮傳》
二戰期間,波蘭戰敗后被德國與蘇聯共同瓜分,可以說,此時德、蘇兩國之間的關系處于一個“蜜月期”,但蘇聯領導人斯大林卻對德國元首這個臨時伙伴極不信任,始終擔心來自德國的威脅。
因而,當英、法與德國在西線對峙時,蘇聯也加強了對側翼(波羅的海方向)的保護。很快,蘇聯就將波羅的海三國——愛沙尼亞、拉脫維亞、立陶宛控制起來。但在芬蘭卻遇到了阻力,于是蘇聯在1939年11月30日入侵芬蘭,力求讓芬蘭人屈服。
蘇聯的野蠻行徑引起了國際社會的公憤,國際聯盟將蘇聯的行動視為非法攻擊,于12月14日將該國除名。而芬蘭作為繼波蘭之后又一個侵略受害者,則引起了廣泛的同情,在同情芬蘭的國家中,又以英、法兩國為首。
令人意想不到的是,英法還不僅僅是同情芬蘭,他們甚至準備直接派兵支援。1940年2月,英法軍事會議就通過了派兵到芬蘭的決議。
英法為什么做出這樣的決策,實在是令人疑惑不解。因為從近兩年的經驗來看,這太不像英法可以出來的事情了。
1938年3月,德國公然違反《凡爾賽和約》,與奧地利合并,英法無動于衷。
1938年9月,德國從捷克斯洛伐克搶走蘇臺德地區,英法助紂為虐。
1939年9月,德國侵略波蘭,英法眼睜睜地看著波蘭亡國,坐視不管,與德國宣而不戰。
如今,英法置咄咄逼人的德國于不顧,非要越過北海、挪威海,穿過斯堪的納維亞半島,不惜為自己再制造一個強敵(蘇聯),而最終的目的卻是救芬蘭于水火之中...這實在讓人覺得不可理喻。
值得慶幸的是,由于挪威和瑞典堅持中立政策,不允許英法派兵通過,英法援助芬蘭的計劃沒能順利實施。盡管英法也做了一些努力,但直到芬蘭崩潰,被迫與蘇聯簽下城下之盟,這個計劃也沒能實現。
試想一下,假如英法這個令人超級無語的計劃成功實施,那1940年的歐洲有可能會出現英、法陣營對抗蘇、德、意陣營的局面,二戰又將會是怎樣的走向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