濮陽,位于河南省東北部,黃河下游平原,北與河北省邯鄲市交界,東與山東省泰安市、濟寧市、聊城市、菏澤市接壤,西與安陽湯陰縣、滑縣接壤,西南與新鄉長垣縣毗鄰,鶴濮高速將鶴壁與濮陽兩座城市緊密連接在一起。
戰國時的衛國首都帝丘位于今天的河南省濮陽市。
衛國疆域大致位于黃河以北的河南的濮陽、河北的邯鄲、邢臺一部分、山東的聊城西部一帶,先后建都于朝歌、楚丘、帝丘、野王。
濮陽中原莊園
唐武德四年(621年)置澶州,轄澶水、頓丘、觀城等縣,治澶水(濮陽市區西南)。
澶州又稱開德府,一度成為北輔。公元997年,宋真宗趙恒以皇太子嗣位,曾經幾次御駕親征,定澶淵之盟(即澶州),給國家創造了一個長期和平發展的有利時機。
中華第一龍
秦王政五年(前242年)置,治濮陽。漢因之。約當。《史記·秦始皇本紀》載:“五年,將軍驁(蒙驁)攻魏,定酸棗、燕、虛、長平、雍丘、山陽城,皆拔之,取二十城。初置東郡。” 晉初,東郡省,其地分屬濮陽國、濟北國、東平國、平原國、陽平郡。
倉頡陵遺址
明朝時期濮陽仍稱開州,轄濮陽、清豐、南樂,屬大名府,范縣屬東昌府,臺前(壽張一部分)境屬兗州府。
清朝時期濮陽稱開州,與清豐、南樂隸屬于大名府。
民國時期民國二年(1913年),曾改開州為開縣,但因與四川、貴州兩省的開縣重名,1914年1月復稱濮陽縣。濮陽縣、南樂縣、清豐縣歸河北省大名府管轄,范縣屬山東省東昌府,臺前縣系壽張縣一部分屬山東省東臨道。1926年,范縣改屬曹濮道。1912年~1949年,轄區各縣建置及隸屬改易較頻繁。
單拐革命根據地舊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