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要】巨鹿之戰(zhàn)以少勝多,不僅僅是“破釜沉舟”那么簡單,勝利源自項羽的天才軍事才能。內(nèi)有趙高當權,外有烽火連綿,秦朝敗亡,已成定局。
(正文)
在說明第二階段戰(zhàn)役前,同樣先來看下交戰(zhàn)地點的地理位置。由于第二階段的作戰(zhàn)范圍已經(jīng)不僅僅是在巨鹿郡,也不僅僅是為了一城一地得失。而是擴展到了以三川郡與河內(nèi)郡為爭奪點的諸多郡縣,所以除了要說明作戰(zhàn)地點主戰(zhàn)場的棘原周邊地區(qū)外,還要再說明下諸多郡縣中雙方交戰(zhàn)過的地點:
漳河以南:
棘原:今河南安陽市,地處山西,河南,河北三省交匯處,公元前1300年商王盤庚遷都于此處,經(jīng)八代十二王,歷時254年。地處洹水南岸與汙水交界處,洹水水量較大,而且流速較慢,是一個非常理想的水運碼頭,從這里上船,順洹水向東可直入黃河,是南北交通大動脈,陸路可從河內(nèi)廣陽道通往三川郡野王邑,所以這里其實是一個水陸交通的樞紐。而這里南北西三面為太行余脈,形似口袋,棘原正位于袋口,而且從此向西有一條大道穿過險峻的太行山脈,自周武王伐殷紂滅商朝、廢殷都、遷殷民于異地起,歷經(jīng)數(shù)代,未曾筑城,實為上古天下之中心,也正是因為看中了這一點,殷商于此附近定都,開啟了華夏文明的新紀元。(此處為巨鹿之戰(zhàn)前后章邯軍的大本營)
鄴城:今河南安陽市北郊一帶,漳河南岸,西臨汙水,是一處重要的古都遺址,鄴城初建于春秋時期,相傳為齊桓公所筑。公元前439年,魏文侯封鄴,把鄴城當作魏國的陪都。此后,鄴城一步步成為侯都、王都、國都。戰(zhàn)國時,西門豹為鄴令。秦并天下后,鄴屬邯鄲郡。(此處為章邯秦軍的前沿陣地或許章邯在此處建造了防御型的城寨)
殷墟:中國奴隸社會商朝后期的都城遺址,位于河南省安陽市區(qū)西北小屯村一帶,距今已有三千三百多年歷史。因其出土大量的甲骨文和青銅器而馳名中外。商后期叫北蒙,又稱殷,公元前14世紀盤庚遷都于此,至紂亡國,共傳8代12王,前后達273年。周滅殷后,曾封紂之子武庚于此,后因武庚叛亂被殺,殷民遷走,逐漸淪為廢墟,故稱殷墟。(秦楚兩軍會盟處)
隆慮:今河南省安陽市下轄的縣級市林州的北部地區(qū)、太行山脈東麓,處河南、山西、河北三省交匯處,轄境東與安陽縣、鶴壁市鶴山區(qū)、淇濱區(qū)接壤,南鄰輝縣市,西界山西平順縣,北與河北涉縣相連,戰(zhàn)國時代為韓國“臨慮邑”。(此處為章邯棘原第一道防線的西面終點)
漳河北:
磁縣:早在6500年前新石器時期,就有先民在這里繁衍生息,從事原始的漁獵業(yè)與種植業(yè)。戰(zhàn)國時期,趙長城經(jīng)縣境西北折向東北,一直延向黃河。(此處為漳河主段渡河口)
三戶津:今河北磁縣西南古漳水上。濁漳水東經(jīng)葛公亭北,再經(jīng)三戶峽,故為三戶津,并延伸至滏水。三戶峽相對狹窄山峽所組成的品字形河道里,造成了連轉了三個90度的彎,所以渡河場地的寬度非常狹小。(此處為蒲將軍偷渡漳河奇襲章邯軍西側的渡河口)
秦地:
咸陽:建置始于夏代,公元前21世紀,市境西部為有邰氏封地,東南部為有扈氏管轄原始氏族部落,屬禹貢九州之雍州。殷商時期,發(fā)展到邰、豳、程、犬方等方國,市區(qū)在市境東南部。公元前1066年(武王十一年),周武王滅商紂,建立周朝,定都鎬京,封其弟姬高于畢(即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后的咸陽原)。穆王發(fā)兵攻犬戎,俘其五王。將犬戎從犬丘(即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后的興平東南)逐到市境西部至隴山一帶。公元前909年(懿王元年),因儼狁侵擾自鎬徙都犬丘。公元前350年(顯王十九年、秦孝公十二年),秦建都咸陽,次年自櫟陽徙都咸陽。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tǒng)一中國,設郡縣,在咸陽周邊京畿要地置內(nèi)史,統(tǒng)轄關中各縣,定都咸陽。(此處為大秦帝國國都)
河內(nèi)郡:大致在今河南省北部的安陽、鶴壁、新鄉(xiāng)、濟源一帶,西面太行山,北界漳水,南臨黃河,地處晉東、冀南、豫北、魯西之間的咽喉地帶,古來為交通要道、軍事重地。殷商時代,河內(nèi)一帶是商王朝的京畿地區(qū),魏晉南北朝時代,曹魏、后趙、冉魏、前燕、東魏、北齊先后建都于這裡,河內(nèi)陸區(qū)再次成為北部中國的政治中心。(此郡為秦軍與聯(lián)軍的交戰(zhàn)地棘原所在地)
河東郡:古代地區(qū)名。戰(zhàn)國、秦、漢時指今山西西南部,即今山西運城、臨汾一帶。河東地區(qū)是中華民族的發(fā)源地,是華夏文明的搖籃。上古時代女媧補天、神農(nóng)嘗百草、愚公移山、精衛(wèi)填海等傳說,均發(fā)生在此地。并且堯、舜、禹都曾在此建都,《史記·五帝本紀》三家注載“堯都平陽(今臨汾西南)、舜都蒲板(今永濟西)、禹都安邑(今夏縣西北)”。禹分天下為九州,夏商時期,河東屬于冀州。西周時,周成王封其弟叔虞于此,國號晉。春秋時,晉國先后兼并了20多個小諸侯國,統(tǒng)一了汾河流域,晉文公時更是一度成為華夏霸主。戰(zhàn)國時,韓趙魏三家分晉,河東地區(qū)初屬韓、魏,后屬魏國。魏國在這一地區(qū)設置河東郡,治安邑(今山西夏縣西北)。秦朝統(tǒng)一后,河東郡為秦初三十六郡之一。秦朝河東郡轄境如下:西到黃河,南到黃河,東達今安澤、沁水一線,北至今石樓、霍州一線偏北。下轄六縣:安邑(今夏縣西北)、左邑(今聞喜縣)、平陽(今臨汾西南)、北屈(今吉縣北)、皮氏(今河津市)、蒲坂(今永濟市西、鄰近河)。(此處為章邯軍通往秦國故土通道)
三川郡:三川郡以境內(nèi)有黃河、洛河、伊河三川而得名,治所在雒陽(指秦雒陽城,即漢魏故城),其轄境大體相當于今靈寶市以東、黃河以南、伊洛河流域、北汝河上游地區(qū)。秦統(tǒng)一中國后,分全國為三十六郡,后增至四十余郡。其中三川郡無疑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堪稱諸郡之首。這不但因為周代數(shù)百年的國都在這里,由此上溯,夏、商數(shù)百年的國都也都在這里,還因為秦代相國呂不韋的封地在這里。三川郡轄境,大體上正是位于“天下之中”的古“河南地”,或稱“河洛地”,是本來意義上的“中國”。它是秦都咸陽通往東方的要道,也是秦國控制東方的戰(zhàn)略要地。后陳勝、吳廣揭竿而起,項羽、劉邦舉兵反秦,三川郡均是攻守要沖。始皇帝統(tǒng)一天下后,丞相李斯之子李由曾為三川郡守。(此地為秦在戰(zhàn)國時代與山東六國首要爭霸地區(qū)也是滅秦的必經(jīng)之路也章邯所依托的大后方)
野王邑:今河南省焦作市沁陽,古稱懷慶府、河內(nèi)縣,因故城位于沁水之陽而得此名,位于河南省西北部。沁陽為中國首批“千年古縣”,自古為豫西北政治、經(jīng)濟和文化中心,素有“覃懷古郡,河朔名邦,商隱故里,樂圣之鄉(xiāng)”的美譽。夏為覃懷地,屬冀州。商為鄂侯國,屬畿內(nèi)。西周為邘國地,又為雍國之西境;春秋為周地、鄭地,后又為晉之野王邑。戰(zhàn)國為魏地,后又屬韓國,再后為衛(wèi)國。秦為三川郡所轄的野王邑(此處為三川郡的黃河渡河口趙軍在這里建立了水師基地)
洛陽:古稱雒陽、豫州,位于河南西部、黃河中游,因地處洛河之陽而得名,雒陽有著5000多年文明史、4000年的建城史 和1500多年的建都史,先后有105位帝王在此定鼎九州。是華夏文明的發(fā)源地之一、中華民族的發(fā)祥地之一。遠在五六十萬年前的舊石器時代,已有先民在此繁衍生息。新石器時代(距今八九千年前至四五千年前),黃河中游兩岸及伊、洛、瀍、澗等河流的臺地上,分布著許多氏族部落,新中國成立后在雒陽一帶發(fā)現(xiàn)的孫旗屯遺址、王灣遺址、矬李遺址等近200處聚落遺址,便是當時人們居住、生活的地方。禹劃九州,河洛屬古豫州地。雒陽是夏王朝立國和活動的中心地域,太康、仲康、帝桀皆以斟鄩(今偃師二里頭)為都。前1600年,商朝建立。商湯建都西亳(二里頭遺址東北約6千米)。商湯之后的數(shù)代帝王均以此為都,前后累計200余年。公元前1046年,西周代殷后,為控制東方地區(qū),開始在雒陽營建國都。周公在洛水北岸修建了王城和成周城,史稱成王“初遷宅于成周”,“定鼎于郟鄏”,曾遷殷頑民于成周,并以成周八師監(jiān)督之。當時雒陽稱洛邑、新邑、大邑、成周、天室、中國等,亦稱周南。周平王元年(前770年),周平王東遷洛邑,是為東周,自此,有23個國王都居雒陽,前后歷經(jīng)500余年之久。秦莊襄王元年(前249年),秦在雒陽置三川郡,郡治成周城。漢王元年(前206年),項羽封申陽為河南王,居雒陽。(此處為秦王朝乃至華夏民族歷代王朝的重鎮(zhèn))
孟津:今河南省中西部丘陵山區(qū),雒陽市下轄縣,南與雒陽市區(qū)毗鄰,北臨黃河。以周武王會八百諸侯于孟津渡而得名。孟津據(jù)《尚書'禹貢》注'孟為地名,在孟置津(即渡口),謂之孟津。夏屬孟涂氏封國;商前期為畿內(nèi)陸;周設平陰,戰(zhàn)國為韓地;秦改邑為郡縣并入河南郡。(此處為河南郡的黃河渡河口)
敖倉:在今河南滎陽東北敖山。地處黃河和濟水分流處。中原漕糧由此輸往關中和北部地區(qū)。春秋戰(zhàn)國時期,中原地區(qū)戰(zhàn)事頻繁,位于鄭州附近的滎陽更是如此。 秦國統(tǒng)一中國后,在敖山置倉積谷,以應對隨時可能的戰(zhàn)爭。除此之外,敖倉還是當時漕運的中轉站,將從黃河而來的山東漕糧轉運全國各地,水運而來的山東漕糧往往因為黃河中上游弱小的水運能力而滯留,在敖倉卸糧后,可存儲。當時的敖倉當關中與山東之沖,且儲糧豐富,故戰(zhàn)略價值極其重要。也是巨鹿之戰(zhàn)秦軍最重要的據(jù)點(催出為秦軍取糧處)
新安縣:新安縣地處豫西山區(qū),靠近古都洛陽,河洛文化的主要發(fā)祥地之一,有實物為證的歷史可追溯到新石器時代。從秦時置縣推算,迄今也已有2200多年的歷史。早在幾十萬年前,中華民族的祖先就在這里生息和繁衍,創(chuàng)造了光輝燦爛的古代文明和華夏文化。相傳黃帝、炎帝曾在這一帶活動,因而人們又稱新安為'表里山河'、'帝王之鄉(xiāng)'、'華夏之祖'、'炎帝之根'。地理位置險要,距離洛陽市西部,北臨黃河,與濟源縣及山西省垣曲縣隔河相望,南與宜陽縣接壤,西與澠池縣及義馬市為鄰,東與孟津縣及洛陽市毗連。新安歷為九朝古都洛陽畿地和西方門戶,地扼函古關山道,東連鄭汴,西通咸陽,自古為中原要塞,軍事重地。更成為連接全國西北、華東及華北間的重要通道。(此處為趙軍攻占處,也是日后項羽坑殺秦軍處)
趙地:
上黨郡:今天山西省的東南部,主要指今天的山西長治市,它是由群山包圍起來的一塊高地。其東部是太行山脈,與今河北、河南二省分界;西面是太岳山脈,北面為五云山、八賦嶺等山地,南面為丹朱嶺、金泉山等山脈,上黨地區(qū)地高勢險,自古為戰(zhàn)略要地,狄子奇《國策地名考》曰“地極高,與天為黨,故曰上黨”,其意即此。(此處后為趙軍攻占)
河陽:今吉利區(qū)位于雒陽市東北部黃河北岸,西和西北與濟源市接壤,北和東與孟州市相鄰,南瀕黃河與孟津隔河相望,唐堯時為孟涂國,虞舜時分衛(wèi)水為并州,此地屬并州,《尚書·禹貢》記大禹導河積石又東至孟津,即指此地。夏為冀州南境。殷都朝歌,為畿內(nèi)陸。公元前11世紀武王伐紂,大軍在此泛舟三晝夜橫渡黃河。又以武王會盟諸侯于此謂之盟津,也曾稱孟。周初,十二邑封蘇忿生,時稱'向',又稱'盟'(1973年在白坡已出土了西周時期的銅爵)。西周時,為周都洛邑畿內(nèi)陸,春秋初屬鄭,后屬晉為河陽邑。戰(zhàn)國時屬魏,為垣雍地。秦為河雍縣,屬三川郡。(此處為趙軍渡河口)
聯(lián)軍地:
潁川郡:今河南禹州,戰(zhàn)國時韓都城。潁川在歷史上一直是大郡,自設立以后一直是京師之外人口最多,最為繁華的地方,治所在今河南省禹州市,是中華民族的發(fā)祥地。黃帝生于此,夏禹建都于此,因此成為中國眾多姓氏的發(fā)祥地。歷史上潁川人才輩出,數(shù)不勝數(shù)。秦王政十七年(公元前230年)置。以潁水得名,范圍大致包括今天河南省的許昌市、平頂山市、漯河市、禹州市、登封市、長葛市等地,轄12縣:許縣(今許昌縣)、陽翟縣(今禹州市)、長社縣(今長葛市)、鄢陵縣、襄城縣等,治所在陽翟。(劉邦從潁川郡攻入了孟津)
碭郡:秦朝時在宋國舊地設置的一個郡。秦王政二十二年(公元前225年),秦國滅魏國,以魏國東部的大宋郡改置碭郡。碭郡共下轄睢陽縣、虞縣、蒙縣、襄邑、外黃縣、陳留縣、雍丘縣、大梁縣、單父縣、濟陽縣、栗縣、酂縣、芒縣、碭縣、譙縣等21個縣,治睢陽縣(今商丘古城)。碭郡成為秦始皇滅六國前所設置的比較早的27個郡之一。至公元前221年統(tǒng)一中國,分天下為36個郡,碭郡仍為其一。碭郡的芒碭山是陳勝埋骨處,也是漢高祖劉邦的發(fā)跡之地,劉邦妻呂雉以及輔佐劉邦南征北戰(zhàn)的張耳、彭越、申屠嘉等均為碭郡人。(魏王魏豹占領處)
東郡:戰(zhàn)果時代秦取魏地置東郡,前河北省大名府、山東東昌府、及長清縣以西皆是,魏都大梁,濮陽、黎陽,并是魏之東地,故立郡名東郡,根據(jù)商周歷史,東郡之所由來,系因商周時代'小東'而來。商以朝歌為都,以東為東方,近處為'小東',泰山以東為'大東'。中原入東方有兩大要道,一南一北,皆在東郡,并在東郡分為南北兩道。周為商之西伯,滅商后,沿襲商之地域觀念。為拓展疆域,封齊于泰山東,魯于泰山西。(魏王魏豹占領處)
南陽郡:設于秦昭王三十五年(公元前272年),為秦國奪取楚國之地而設,治所在宛縣:今河南南陽市。?公元前221年秦朝統(tǒng)一中國,仍為南陽郡。當時的面積,除現(xiàn)今南陽市域外,還有河南省的魯山、葉縣、舞陽、灤川的一部分和湖北的隨州、棗陽一帶。(此處為劉邦攻占處)
交戰(zhàn)河域:
衛(wèi)河:發(fā)源于山西太行山脈,流經(jīng)河南新鄉(xiāng)、鶴壁、安陽,沿途接納淇河、安陽河等,至河北館陶與漳河匯合稱漳衛(wèi)河。春秋時因衛(wèi)地得名,是由上古時代的白溝、永濟渠、御河演變而來。
洹水:今名安陽河,又名洹河。從千里太行山脈東麓河南省林縣隆慮山發(fā)源向東流,經(jīng)河南安陽市(以及安陽縣)、內(nèi)黃河,河北臨漳魏縣和大名縣附近,入漳河向北流去,最后匯入海河,經(jīng)天津,從塘沽入渤海。(此河章邯為東出黃河的水上運輸通道)
漳河:古名漳水,衛(wèi)河支流。位于河北省、河南省之間。源出晉東南山地,有清漳河與濁漳河兩源。清漳河大部流行于太行山區(qū)的石灰?guī)r和石英巖區(qū),泥沙較少,水較清,為巨川。濁漳河流經(jīng)山西黃土地區(qū),水色渾濁。為小川。兩源在河北省西南邊境的合漳村匯合后稱漳河。向東流至館陶入衛(wèi)河。(秦楚兩軍分別在此河主段兩岸對峙)
汙水:漳河的一條支流,具體位置在東西走向的太行山脈自北向南,平行分布兩條向東伸出的太行余脈,這兩條相對高度不足百米的丘陵間隔開了滏水、漳水、洹水三條河流,形成了兩座分水嶺,從漳水和洹水分水嶺南坡上流下來的一條小河溝,向東南方向匯入洹水,此條河溝,今天遺跡仍清晰可辨。 (跨過此處就是章邯棘原大本營的西側)
說完地理位置現(xiàn)在說下戰(zhàn)況:
巨鹿城下的戰(zhàn)斗以章邯中計被調(diào)離,而后王離長城軍除部分騎兵突圍外,基本全軍覆沒而告終,但此時整個戰(zhàn)役還遠未結束,只是主戰(zhàn)場轉移到了漳洹兩河之間,局部戰(zhàn)場不僅擴展到了章邯的大后方三川郡與河內(nèi)郡,另一路的劉邦更是攻進了秦國故土。而在棘原,項羽帶領的諸侯聯(lián)軍,和章邯統(tǒng)率的秦軍,在此展開了決定大秦帝國命運的棘原之戰(zhàn)。
此戰(zhàn)役過程大致分為三個時間段,第一個時間段是公元前207年2月章邯率領的秦軍與項羽率領的楚軍以及聯(lián)軍在漳河對峙,4月趙軍攻入上黨郡同時劉邦軍攻打雒陽失利。第二個時間段是4月趙軍攻入三川郡,項羽渡過漳河偷襲鄴城得手。第三個時間段是7月“殷墟會盟”,章邯起義。現(xiàn)在就依次說下。
第一時間段:漳河對峙,趙軍攻入上黨郡,劉邦軍攻打雒陽失利 。
巨鹿之戰(zhàn),王離的長城軍除了部分騎兵突圍其余步兵基本全軍覆沒,部署在從棘原到邯鄲一帶支援王離的20萬秦軍,在章邯的統(tǒng)領下以鄴城為支撐點向河內(nèi)郡方向收縮退卻。到了次年,也就是公元前207年正月,項羽率領的聯(lián)軍則趁著巨鹿大勝的余威,攻破了章邯布置的從邯鄲到漳河北面的外圍防線,進駐漳河以北地區(qū),而后,面對項羽的步步逼迫,章邯開始主動收縮防線,最后退守至棘原固守,從公元前207年2月雙方相持未戰(zhàn),章邯這種避而不戰(zhàn)的做法,使得士氣正旺的項羽也無從下手。雙方在漳河南北兩岸相持的時間長達數(shù)月。
那為什么數(shù)月時間項羽都不能攻破章邯呢?那是因為巨鹿之戰(zhàn)王離軍被殲滅,但楚軍也因為“破釜成舟”損失了幾乎全部的水師,使得強度漳河已經(jīng)不可能,只得再次重新打造水師。章邯也同樣靠著從巨鹿到漳河北的外圍防線爭取了寶貴的時間,在黃河沿岸重新打造了水師戰(zhàn)船,然后將防線收縮于漳河以南的河內(nèi)郡。但是所有這一切行動,所依恃的不僅僅是水師,還有河內(nèi)郡從雒陽到敖倉防線的穩(wěn)固,南靠三川郡、依靠從黃河到衛(wèi)河再到洹河的水上運輸就食敖倉糧的有利地勢。而且還有天險,就是漳河,之前項羽對棘原發(fā)動過佯攻,所以章邯加強了這里的防御工事,防止諸侯聯(lián)軍由漳河北岸對棘原強攻,如若不利,還可西經(jīng)太行險道退往河內(nèi)郡,撤回關中。棘原此地地形險要,北面為漳河,漳河沿太行山山腳從西向東夾山而出,形成了一道天然屏障,憑借山河之險,可輕易構筑起堅固的防線,最初當章邯引軍來時,以名將的洞察力,在一片榛莽大地之中,敏銳的發(fā)現(xiàn)了此處戰(zhàn)略要地,此處雖非城邑,但陸路溝通華北、豫北兩大平原,水路連通黃河,而且坐擁山河之利,攻守皆備,實為兵家必爭之地。
在這期間,章邯為了守住漳河南岸,打造了從棘原到隆慮的堅固工事,正是因為有了這條東西橫向的防線,楚軍才會與章邯對峙在漳河。不僅如此,章邯還打造了南北縱向的防線,因為如果楚軍突破漳河就可以攻打鄴城,攻下鄴城,秦軍就將失去最后的城池無城可守,失去了最后的城池,從汙水到洹水的南北戰(zhàn)線就直接暴露在了楚軍的面前。所以章邯要想守住棘原,就必須守住洹水,要想守住洹水就必須守住汙水,要想守住汙水,就必須守住守住鄴城,要守住鄴城就要守住漳河。所以章邯必須沿上述地方,以鄴城為中心東西兩個方向再沿汙水構筑一條北起漳河,南抵洹水的防線,就樣既可以阻擋住楚軍攻打漳河,又可以確保住棘原的安全。因為這個時候,20萬秦軍,背靠黃河,由黃河水運就食滎陽敖倉,南有三川郡可以依託,通過三川東海道連接關中,西有太行山道連接河東,三郡聯(lián)成一完整的戰(zhàn)區(qū),只要守住漳河,保全河內(nèi),秦王朝尚有半壁江山可以延續(xù)。
但是如果敵人只是項羽,估計永遠都不可能贏得了章邯,可惜巨鹿之戰(zhàn)以后,天下反秦軍隊早已成星火燎原之勢。兩軍對峙期,諸侯聯(lián)軍元氣已經(jīng)開始恢復。到了公元前207年4月的時候,項羽命令趙國將領司馬仰統(tǒng)領一支趙國軍隊由上黨郡南下,突入河內(nèi)郡西部黃河孟津口北岸,想要渡過黃河進入三川郡的。要是司馬仰軍進入孟津北,切斷了河內(nèi)郡與河東郡的聯(lián)系,攻占三川郡,河內(nèi)的章邯軍將被徹底包圍,糧道也將被斷絕。然而,也就在這個時候,已經(jīng)進入潁川郡的劉邦軍突然進入三川郡攻占孟津,迫使司馬仰軍放棄了南渡的意圖。爾后,劉邦軍由孟津渡河攻打雒陽,如果雒陽被攻占,章邯就會失去三川郡的大后方,所以迅速派出司馬欣率領援軍乘坐水師戰(zhàn)船沿黃河進入三川郡回救,得到了援軍的雒陽總算打退了劉邦,攻擊失利的劉邦則被迫又退回潁川郡,三川郡再次回到秦軍的控制當中。那為什么劉邦軍能比趙軍早一步攻入三川郡呢?理由很簡單,趙軍快速南下的同時并沒有打造出足夠渡過黃河的戰(zhàn)船,而劉邦軍在3月就攻入了潁川郡,那時候就開始打造戰(zhàn)船。正因為水師成型比趙軍早一個月所以先攻入了三川郡。(關于劉邦的此次軍事行動請見下文——劉邦滅秦之戰(zhàn))
雖然由于劉邦與司馬仰的爭功,使章邯軍一時轉危為安,免于被包圍的危險。不過,劉邦的這次行動使章邯深感后方不穩(wěn),章邯急忙派司馬欣從雒陽啟程趕往咸陽求救,這時秦廷的實際掌權者是中丞相趙高,章邯能否得到援兵,完全取決于趙高的態(tài)度,但是趙高卻拒不召見司馬欣。所以我們有必要說一下趙高與章邯之間的關系。
趙高最開始進入中央是擔任中車府令,負責皇帝的車馬管理和出行隨駕,兼職掌璽印,秦二世上臺后,官拜郎中令,負責職掌守衛(wèi)宮殿門戶,位列九卿,屬于皇帝身邊的親信近臣。而章邯在秦二世時官拜少府,也屬九卿之一,職掌山海地澤收入和皇室手工業(yè)制造,為皇帝的私府,同屬皇帝身邊近臣。用今天話來說,一個是部長級的中央警衛(wèi)局局長,一個是部長級的國管局局長,一個為皇帝看門,一個為皇帝掌管小金庫和生產(chǎn)皇室用品,都是皇帝身邊的親信近臣,如此作為同事,兩人在朝中起碼是相互熟識、相互了解的。
公元前209年,陳勝起事,九月,少府章邯主動請纓,帶領由酈山徒、人奴產(chǎn)子等組成的軍隊擊敗起義軍,并乘勝向東追擊出關,此時朝中丞相為李斯,在外作戰(zhàn)的章邯,不斷得到支援。但是到了前208年,右丞相的馮去疾和將軍馮劫自殺,左丞相李斯被下獄俱五刑,此時章邯剛開始圍攻田榮于東阿,而后敗于前來救援的楚國項梁,引秦軍退守濮陽,剛剛獨攬大權的趙高,對待戰(zhàn)事還是較為積極的,迅速發(fā)兵支援章邯,甚至派出了秦軍最后的精銳部隊——長城軍,助章邯反敗為勝殺死項梁,對比一下李斯和趙高的發(fā)兵策略,可知李斯是逐漸給章邯增兵,而趙高是一次就把所有軍隊都派了出去,在當時情況下,趙高的做法有錯但也沒錯,有錯是因為忘了保留足夠的戰(zhàn)略預備隊,以至于為后面棘原之戰(zhàn)、藍田之戰(zhàn)的失利埋下了伏筆。沒錯是因為秦帝國已經(jīng)無兵無調(diào)。但無論怎樣,趙高和李斯爭權,領兵在外的章邯并未受到什么影響,仍繼續(xù)得到了老同事趙高的信任與支持,縱觀章邯用兵期間,章邯屢次受挫,損失慘重,但無論是李斯還是趙高當權,每次章邯都及時得到了補充,幾乎從未因兵馬和糧草不足而受到過困擾。
在取得定陶戰(zhàn)役勝利后,章邯轉去進攻趙地,這其中也飽含了趙高對章邯軍事才能的信任和依賴,而將大秦帝國的最后希望全部交予了章邯。雖然趙高把寶押在了章邯身上,可人算不如天算,章邯偏偏遇上了項羽。不但王離全軍覆沒,自己也節(jié)節(jié)敗退,空擁有二十余萬大軍和充足的糧草,卻被困于棘原,不但無法戰(zhàn)勝項羽,反而還要向朝廷伸手要求支援。所以趙高根本不相信章邯打不贏項羽,不相信章邯關于在棘原采取的收縮戰(zhàn)術的解釋,從雙方實力對比來看,此時章邯不但統(tǒng)領有二十余萬由關中子弟組成的百戰(zhàn)精兵,而且糧食極為充足,可以說是當時實力最強大的一支武裝力量,而項羽只不過是拼湊起來的烏合之眾,卻將章邯圍困在棘原,這在外人看來是不可思議的。
對于司馬欣所報告的形勢危急,需要增援的情況,趙高根本不相信他的戰(zhàn)報,司馬欣害怕朝廷要追究怠戰(zhàn)的責任,驚恐之下,于是就逃走了,司馬欣的這一舉動,顯然觸怒了趙高,剛剛才一時轉危為安,免于被包圍的章邯的最后機會就這樣徹底失去了。
而接下去棘原之戰(zhàn)就將進入第二個時間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