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商與西周,東周分兩段,春秋于戰國i,一統秦兩漢。這個王朝的時間表大家都知道。尤其是春秋戰國的厲害,好多人都非常的喜歡。春秋時期的晉國,喜歡的人都知道是非常多的強大,可以說假如晉國不滅的話秦國是永遠都不可能統一的。晉獻公、 晉文公、晉襄公、晉景公可都是春秋時期的霸主。那么這個強大到極點的國家是怎么滅亡的呢?
我們知道晉國最后的滅亡是三家分晉,公元前403年,周王忌于三晉的強盛,冊封魏斯、韓虔、趙籍三人為諸侯,韓、趙、魏三家分晉,魏都安邑;趙都邯鄲;韓都陽翟。晉國名存實亡??梢哉f是內亂惹的禍,要不然外人能滅了他的可能非常小。而趙魏韓這三個是晉國六卿里面的??梢赃@樣說晉國是成也六卿,亡也六卿!
周朝的時候實行的是分封制,周天子分封給諸侯,諸侯分封給卿大夫,卿大夫分封給士。一層一層的分封。到春秋的時候這個幾乎已經玩壞了。我們都知道是諸侯不聽周天子的了。但是其實在諸侯的內部實行的也是分封制居多,諸侯的手下未必全部聽諸侯的。晉國也是這樣的。公元前784年,晉穆侯去世,其弟晉殤叔短暫的篡位,又被晉穆侯的長子公子仇奪位,晉文侯在位35年。前745年,文侯子昭侯即位后,時曲沃附近有叛亂,晉昭侯就把叔父成師封到曲沃,這是比首都翼還要大的都市,麻煩來了:成師和他的子孫數十年如一日地開始和晉侯爭國君之位,斗爭極其復雜的殘忍??傊?,前679年,經過長達67年的內戰,成師的孫子晉武公稱終于消滅了“仇”的子孫,晉國暫告安定,史稱“曲沃代翼”。當時,齊桓公小白已經開始了他的霸業。前677年晉武公死,兒子晉獻公詭諸即位了。我們可以看到這里面有一個問題,就是分封導致國家不穩定,老是內亂。于是晉獻公在位的時候是大四的誅殺宗室。因為分封的大多數都是自己同姓的人。
等到了晉文公即位的時候,可以說晉國宗室的勢力幾乎沒有什么了,影響是非常的小了。重耳流亡十九年,身邊的心腹有狐偃、趙衰、顛頡、魏犨、胥臣等都是異氏,這些人也都是他此后重要的依靠對象。即使回國后,重用的先軫、欒枝等人也大都是異姓。這些人都是霸業的建設者,幾十年后,他們的下一代在維護著晉國百年霸業。晉文公回國后建立的軍事政治制度,分為中、上、下三軍制,每軍各設一名將、一名佐,按地位高低分別是中軍將、中軍佐、上軍將、上軍佐、下軍將、下軍佐。他們按照“長逝次補”的原則,輪流執政,對內協助晉公管理國家軍事、政治。這個制度看起來挺好的,有點和明朝的內閣制度挺像的。即使國君不是很賢明,畢竟下面有六卿治國,對國家的危害會減少。
六卿制度按照“長逝次補”的原則,輪流執政,是六個職位,但并不是六家,所以玩著玩著就容易玩壞,總有些人沒輪到的想盡辦法想上位。輪到的想盡辦法不想下來。當人多的時候大家總會想辦法來減少幾個人,這樣輪到自己的可能性會變的更大。假如只剩下六家的話,那么這六家人就會永遠的執政了。當然六卿只是個虛數,并不固定。晉襄公時恢復三軍六卿。晉景公擴為六軍十二卿,晉厲公時合并新中軍、新上軍、新下軍為新軍,共四軍八卿。晉悼公時恢復三軍六卿建制。但是不管怎么變,都是換湯不換藥。
那么六卿制度為什么會讓晉國強大呢,你想想六個人在一起討論失誤的可能性絕對比一個人小一點。而且當這六個人同意了之后,相當于全國的主要力量都同意了,也就意味著團結到的力量就多了,辦事也就更加容易了。之所以亡也六卿是因為分封制。擔任六卿的這些人并不一定要在朝為官,他們也是有自己的封地的,雖說晉國殺了好多宗室,但是只是把哪些封地給別人了。一旦這些人當上六卿之后就會想盡辦法為自己牟利,從而使自己的實力足夠強大。晉平公以后,六卿被趙氏、韓氏、魏氏、智氏、范氏、中行氏六家把持,從此六卿就變成世襲的了。當有一天這六家人足夠強大的時候也就和諸侯一樣不聽自己老大的了。晉定公時,范氏、中行氏衰落后,取消中軍,六卿改為四卿。晉出公時,趙氏、韓氏、魏氏三家聯手打敗執政的智氏,最終實現“三家分晉”。
那么就有人會問了,既然不管怎樣,六卿最終都會把持朝政,那么這些位置為什么不給宗室內部的人呢?其實如果給自己人問題會更大,你給外面的人,假如外面有人內部不服,他們最多把自己的老大殺了,自己當老大,然后再厲害也只是晉國內部最大只是六卿之一,如果你給內部的人,那么這個人是有權力繼承晉國的,就是說一旦他把國君殺了的話他就可以成為國君。所以相對來說還是把這些土地給外人好一點,危害只是一方,給自己人的話危害是一國。那么也許有人說為什么不實行郡縣制。其實準確的說郡縣制是在戰國的時候才成熟的。春秋的時候也有,一般都是用于在新吞并的地方,直接受命于國君。但是這些地方一般是邊界比較多,四戰之地,而且實力并不是很強大。而且當時的主流還是分封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