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大嘴 大嘴讀史
漢武帝時期,以衛青和霍去病率領的漢朝軍隊痛擊匈奴,戰果豐碩,但為什么沒有“宜將剩勇追窮寇”,徹底消滅匈奴呢?
《史記·衛將軍驃騎列傳》給出了原因:“不復擊匈奴者,以漢馬少”。馬不夠了,不能靠兩條腿去追殺騎著馬的匈奴人,就這么簡單。
史書上給出了一個數據,當衛青和霍去病率領兩支大軍出塞的時候,曾在邊塞閱兵,當時官府和私人馬匹共十四萬匹,而當他們勝利回師的時候,剩下的戰馬已經不滿三萬匹了。
是什么原因導致馬匹有如此大的損耗呢?很可能是因為沒有馬蹄鐵的緣故。
馬蹄鐵,又稱馬掌,是馬、牛等牲口裝釘在蹄上的鐵制蹄型物,釘馬掌主要是為了延緩馬蹄的磨損。
在牛津《技術史》中關于馬蹄鐵部分是這樣的:“馬蹄鐵給馬釘上蹄鐵大大地增強了馬的效率。它們不僅保護了馬蹄,還使馬蹄更堅實地抓牢地面,對騎乘和駕車都很有利。馬蹄鐵可能是羅馬人的創新,在公元前1世紀的遺址里就很常見了。
在我們漢朝的時候,羅馬人就用馬蹄鐵了,那么中國是什么時候才用上這個神器的呢?
大多數學者認為馬蹄鐵在中國的出現時期為隋唐到元代之間,所以有不少穿越小說的主人公都會把馬蹄鐵作為一個作弊器加入到小說情節中,讓漢族人軍隊的作戰能力突飛猛進。
古代文獻中對馬蹄鐵的明確記載始于五代時期,當時,后晉外交官高居誨奉命出使西域地區的于闐國,從回鶻人那里見識了釘馬掌的技術。
這說明,在五代時期,馬蹄鐵已經在西北地區、北方草原已經有了,但中原地區極為罕見,甚至直到宋朝末年,馬蹄鐵依然被視為域外之物。
不過,沒有馬蹄鐵,還可以用其他方法進行馬蹄的護理。
從文獻史料看,中國古代很早就掌握了護理馬蹄的技術。
《莊子·外篇·馬蹄》里說,“及至伯樂,曰:‘我善治馬。’燒之,剔之,刻之,雒之?!?/p>
這里的“刻之”就是修剪馬蹄的指甲,好比現在的美甲。
《鹽鐵論·散不足第二十九》里說,“今富者連車列騎,驂貳輜軿。中者微輿短轂,繁髦掌蹄。”
這里的“掌蹄”應該也是對馬蹄進行護理。
中國人甚至用用竹木、藤條、皮革制作簡易馬鞋保護馬蹄,比日本人用稻草保護馬蹄高級多了,但這些都沒有馬蹄鐵管用,更像是一種裝飾,不可能支持馬蹄在復雜環境下進行長時間的奔跑磨損,所以漢軍出塞才會損耗這么多的馬匹。
敦煌莫高窟在隋朝所建的302窟的窟壁上,有一幅“釘馬掌圖”壁畫。
從圖上看,一馬站立,被拴于樹上,一人立于其后,手握馬右后腿,使蹄翻轉朝上,蹄上似乎繪有卵圓形蹄鐵。
這個證據還是有問題的,是不是蹄鐵依然看不清楚。再說,馬的后腿沒有被固定,那人就不怕被尥蹶子,所以可能是藝術上的處理,也有可能是在為馬蹄做其他護理。
總之,出土的文物也好,各種史料文獻也罷,都沒有確切證據可以表明中國人在唐朝以前就使用了馬蹄鐵。
此外,關于漢朝人使用高腳馬鞍和馬鐙,同樣沒有確切的證據。
如果有了馬蹄鐵,大漢朝或許就不會陷入無馬可用的窘境,說不定就徹底把匈奴滅掉了,至少,也是把匈奴人趕得遠遠的去禍害其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