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混戰,從某種程度上可以被視為蠻族入侵的一次預演。各國在大量招募外族軍人的同時,也制定了各有特色的對外族政策,不同的政策影響到了后來漢人的命運。
今天,我們先從占據北方大地的曹魏開始。
漢代的涼州地圖
我們先從曹魏說起。由于控制了中原核心地帶,再加上曹魏的恢復性建設,曹魏對于外族兵的依賴是最低的。曹魏的外族軍主要是北方各民族,來自于各種內遷的烏桓,匈奴,鮮卑,羌等部落。這些部族的總人口在北方人口中的比例相當可觀,和蠻族進入羅馬的情況類似。這是東漢對邊疆控制力降低,外患越發嚴重的結果。
西漢末的大混戰導致漢人自顧不暇,邊疆漢人人口因為內戰消耗、外族劫殺而銳減。在歷經了移民實邊后,到了東漢中葉,西河、朔方、五原、云中、定襄等北地郡縣的漢族人口僅有西漢末年的10%都不到,河西地區的人口也不如西漢時稠密。
和很多人想象的不同 漢末到三國的軍事實力其實一直在穩步下降
邊地脆弱的人口與經濟狀況難以支持強大的邊防軍。這不僅導致東漢的國防線向南收縮。朝中放棄西域、涼州的呼聲不斷,也為北民的滲透制造了條件。從氣候變化趨勢看,從東漢到魏晉南北朝氣候持續轉寒,這從客觀上加劇了自然災害的發生與北方民族的侵凌。
東漢最大的邊患來自于羌族。東漢時代涼州地區一直難以控制,當地驍勇的西涼戰士曾是中原人的夢魘。東漢140多年的時間里,史書中有記載的漢羌交戰達68次,平均每兩年就有一大戰。這些戰斗基本發生在涼州境內,以至東漢政府里一直有人主張放棄涼州。
東漢政府平羌亂之后就會內遷羌人,但這些人并沒有被歸化,反而會勾結塞外同胞叛亂。作為山地牧民的他們農牧并營,在平原地區春耕秋收,夏季在山區游牧。所以與漢匈相比,涼州的漢羌之間有更大的用地矛盾。散漫的羌人也很不習慣漢人的文化與郡縣管理體制,漢人貪官也喜歡壓迫羌人。再加上東漢期間河西地區多次爆發蝗災地震,惡化的經濟狀況進一步刺激了民族矛盾,讓西北地區動蕩不安。
羌胡的營地與宗教儀式
與此同時,河西歷來都不是孝子慈孫呆的地方。善于騎射的六郡子弟本來就沾染胡氣,新遷入的刑徒,罪人和心懷不滿的貶謫官員也開始蠻族化。與羌的混戰又造就了如董卓,馬騰這樣胡化的地方軍事貴族。他們挾外自重,與外族聯合,在關中洛陽人士看來已經與外族無異。
為了籠絡他們,中央政府除了加官進爵,好生安撫,沒有其他的選擇。到了漢末,羌族,氐人已經滲透到了殘破瘡痍的關中地區。他們精彩的戰場表現讓討董聯軍、曹軍等關東的隊伍又恨又怕。
漢末到三國 緊靠漢族部隊的軍閥們已經難以為繼
東漢開始 大量匈奴內遷中原北部
除了羌族,內附的匈奴也給漢造成了不小的壓力。公元48年南匈奴歸降后,南匈奴人口迅速增長,他們布滿了從甘陜北部到包頭的北方八郡。漢人人口的減少給他們留出了空地。這些人名義上是為漢守邊,但面對北匈奴和鮮卑的多數時候仍然需要漢軍協助。
為了震懾北地,東漢中期在北邊維系了約10萬人,兩倍于南匈奴兵力的隊伍,來提防匈奴和其他敵人。事實證明,北匈奴的最終滅亡壯大了南匈奴和鮮卑的力量,漢的邊防壓力并沒有因為燕然記功的勝利而減小。
而且南匈奴經濟基礎依舊脆弱,離不開貿易,掠奪,狩獵的補充。所以想維持漢朝-南匈奴的藩屬體系,漢政府必須倒貼巨額的鹽鐵,糧食,錢幣,否則就要面對嚴重的后果。因為南匈奴一旦叛亂,對于漢地的威脅遠大于漠北的敵人。比如140年南匈奴句龍王勾結羌,烏桓造反,洗劫北方四郡。迫使漢朝內遷郡政府,放棄防御工事。匈奴和其他民族則趁機滲入到山西中部的汾河流域。
東漢時代的邊患一直非常嚴重
漢末邊防更加頹廢。面對新崛起的鮮卑,投機倒把的南匈奴因為東漢政府的保護不再,也經常聯合塞外的部落作亂。而難以抵抗的東漢政府傾向于調動其他內附的部族落反擊之。在這樣的大背景下,向中原靠攏的游牧部落主動參與軍閥亂斗。
北方軍閥和曹魏也經常強迫和招募外族補充軍力,比如白馬義從,烏桓突騎等等。這些人在掠奪漢人人口或者為漢人服務時,逐漸習得漢人的一些技術,了解到了這些統治者的虛實。
東漢時期的軍隊
分布在曹魏邊境的各個游牧集團
對各北方少數民族,曹魏采用了不同的政策:
對于已經進入內陸的南匈奴,曹魏采取分化策略。比如派出軍官監視各部落,推薦其貴族到中央任職,分隔貴族與部眾。以義從和勇力的名義,將青壯年收入軍中, 并以他們的家屬為人質加以看管。
對不服從調遣和政令的, 予以武力鎮壓。后來對匈奴不放心的曹操扣留了單于,為了避免左賢王取代單于自立。曹魏又派右賢王去制約左賢王。對于與袁家勾結的烏桓則直接以武力征服之。
東漢到曹魏時 東北方向的外族分布
曹魏對鞭長莫及的鮮卑人則挑撥離間,阻礙其整合為一。而對于歷來反叛不羈、與蜀漢聯系密切的羌族氐族則加以殘酷鎮壓。掠奪人口,搶劫財物,或者集體遷移到外地。所以從整體上看,曹魏的外族兵主要是北方的游牧騎兵。
外族與馬匹 很大程度上提升了曹魏騎兵的戰斗力
這些舉措在壓制南匈奴的同時,也增加了兵源和勞動人口。但是由于戰亂的影響和外族的遷入,三國時代外族人口占總人口的比例依舊很大。曹魏時代,內徙的胡族人口約占總人口的五分之一左右,該情況一直延續到了西晉統一全國的時代。熟悉了漢地生活而且人口眾多的他們,已經難以用一紙徙戎論打發走了。(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