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的靖康之恥,一直為后人詬病,就在現在還是一直被罵,奴宋,弱宋,比如前些時間寫了一篇文章:
為什么很多人都埋怨宋朝的歲幣,卻不非議漢,唐的和親,稱臣呢?
說的很清楚,遼夏金元,跟漢唐時候的匈奴,突厥不一樣,前者是接受了漢化的封建國家,文明程度和恢復能力跟后者不一樣,而且兩宋面對這樣的對手是一個接著一個,也從來沒有忘記過去雪恥,仍然有人在后面揪住靖康之恥罵,其實要說宋人沒雪靖康之恥,也說不過去,在宋理宗的時候,孟拱率領的宋軍在蔡州之戰中,將金國末代皇帝金哀宗的尸首帶回臨安,祭祀太廟,也算雪了靖康之恥了。
一開始蒙古進攻金國的時候,就找到南宋要聯合滅金,但是北宋有前車之鑒,宋亭不敢輕易決定,一直在繼續觀望,誰也不幫,然后金哀宗竟然產生了異想天開,以為南宋軍隊都是紙捏的一樣,決定抵擋不住蒙古,就想進攻南宋,把在蒙古手中丟的地盤,在南宋這邊找回來,而且還付諸了行動,被南宋軍隊擊敗,這還支持個金國毛線,本來就是世仇。再加上隨著蒙古的進攻,金國敗局已定,宋廷決定與蒙古聯合滅金。
金哀宗知道蒙古與宋來聯合后,又派人到宋廷說出一堆唇亡齒寒的道理,但前面那種想在南宋找回土地的想法他一直都有,而且又付諸實施,這種言行不一,宋廷即使知道唇亡齒寒的道理,怎么都不敢相信金國。
蒙古,金國經過三峰山之戰后,主力喪失,之后被蒙古軍一直打一直南撤,宋軍也北上出兵攻占鄧州等地,大破金軍大將武仙所部,又攻克唐州,切斷了金哀宗的退路,最終金朝君臣被蒙古軍圍攻在蔡州城。但是金國軍隊,在金國君臣的激勵下同仇敵愾,表現出了極強的戰斗力,因為這是最后的一戰,已經退無可退了。
蒙古軍在圍攻蔡州兩個月后,竟然無法攻克,而且人困馬乏。宋蒙既然已經達成了聯合滅金的協定,就派孟拱帶著三十萬石糧食和一萬士兵北上,也有說是兩萬的,總之宋軍人數應該在一到二萬之間,與蒙古軍一起圍攻蔡州,糧草除了自己用,也得支援一下蒙古軍。
宋蒙聯軍最終在攻破蔡州,金哀宗在這個時候還進行了傳位,覺著自己肥胖,騎馬跑不掉,傳位給了身手矯健的完顏承麟,想讓他逃出去,以后再重整河山。但是這兩個人都沒有逃出去,金哀宗自殺,金末帝完顏承麟也被亂兵所殺。
宋蒙兩軍在處理金哀宗尸首的時候,蒙古軍帶回了金哀宗的一只手,金哀宗大部分遺骸被宋軍帶回首都臨安告太廟,金哀宗尸首被帶回,金末帝在亂兵中被殺,也算是兩代皇帝,可以一雪恥靖康之恥了。
不要認為攻打蔡州只是蒙古軍的功勞,這場攻城戰中,后到的宋軍本來就是宋軍的精銳,而面對百年世仇更加表現出了極大的戰力,根本不下于蒙古軍在此戰中的表現,宋軍在此戰的貢獻甚至說還要大一些。而且孟拱在這場圍城戰中,蒙古大將張柔在率軍攻城中,被金軍箭弩射中,身中數箭,從高處摔了下來,多虧了孟拱率領宋軍沖鋒,奮力拼殺,才救下了張柔。
但是卻沒想到張柔后來生的第九個兒子張弘范,最后是蒙古滅宋的主要指揮者,一直南下追擊宋室,直到到崖山之戰,宋室君臣兵民全部殉國,這真是莫大的諷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