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盛
唐初,飽受突厥侵擾。唐高祖李淵為了先平定中原地帶,向突厥稱臣結盟,甚至在統一大業的過程中還借助了東突厥的力量。
唐高祖傳位給唐太宗的當年,李世民的皇位還沒有焐熱,東突厥的頡利、突利兩個大可汗聯合,就殺到了渭水北,兵臨城下,即將攻入唐首都長安。
看看雙方此時的兵力對比。東突厥騎兵十萬之眾,強攻硬弩。唐軍長安城守軍嘎達馬西的加起來只有三萬,大部分還是步兵。
唐太宗不僅面對城外的虎視眈眈的突厥士兵,這時候的長安城里還有不少被殺太子李建成和齊王李元吉的死忠,蠢蠢欲動伺機復仇。
頡利也有顧忌,東突厥兵分屬于許多部落,部落的首領也是各懷鬼胎。戰爭順利,大家發財。如果戰事一旦僵持,難保不會生變。
頡利派遣親信執失思力作為使者來到長安城。就是想看看大唐實際的情況。這個使者狂的很,聲稱來了百萬大軍要踏平長安,讓唐太宗快快投降吧。
唐太宗怒斥這個囂張無禮的使者“我和你們可汗結盟,我問心無愧,可惜你的可汗背信棄義,引兵深入,你一個小小的使者,話大的很,我先斬了你再說。”
使者嚇尿了,乞求饒命。兩軍交戰不斬來使,大臣蕭瑀和封德彝請求皇上遣返使者。唐太宗說:“如果我現在把他放回去,突厥就認為我們害怕了,更加的肆意侵凌”,先把使者關了起來。
作為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帝王之一的唐太宗,在這個關鍵的歷史時刻,表現的非同凡響。
親自從玄武門出,只帶了高士廉、房玄齡等共6騎,來到了渭水以南。與頡利可汗隔水相望,斥責頡利背信棄義。突厥人沒有想到唐太宗會出現在這里,紛紛下馬羅列而拜。這時候唐軍陸續到來,盔明甲亮,旌旗招展,遍布田野。
頡利可汗見使者執失思力沒有回來,太宗親自出城,而且唐軍整容如此強盛,心中也有些害怕。
太宗指揮唐軍后撤結陣,自己單獨留下來與頡利對話。蕭瑀攔住太宗的戰馬,苦諫。
太宗說:“我周密謀劃過了,不是愛卿知道的,突厥之所以敢傾盡全國的兵力,深入到中原腹地到達了長安城的郊野,主要是因為我們發生了內亂,我又剛剛登基,頡利斷定我們不能抵御他們。如果現在我表現出來軟弱,關閉城門,堅守防御,那么突厥必然放縱士兵,大肆掠奪,那就將難以遏制。
現在我輕裝騎馬而來,故意輕視他們,然后炫耀我們的軍容,就是要讓他們知道我們有力量一戰。能不能讓突厥退兵,就看這次行動。”
綿綿的渭水,剛剛登基的唐太宗,躊躇滿志的頡利可汗。戰爭一觸即發。我們不知道唐太宗對頡利還說了什么,但是一定是唐太宗攻心戰術取得了最后的勝利。
事后唐太宗給蕭瑀解釋中,詮釋了太宗為什么會勝利,突厥:兵多但是歸屬不同的部落;目標不一致,大部分只是想劫掠財物;深入腹地,糧草供應不足;李靖在幽州伏兵,可以截斷退路。一旦撤退,伏兵可以阻截,大兵可以追擊。
綜上所述,只要拿出財物,突厥就會失去大戰的信心,自然會退卻。
最終在這驚心動魄的一天之后,唐太宗與頡利可汗,在渭水便橋上宰白馬歃血為盟,東突厥退兵。
這就是著名的“便橋之盟”。為唐太宗贏得了寶貴的時間,這也是頡利可汗最后一次發動全盛戰爭。(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