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白渠是鄭國渠和白渠的統稱,兩渠建于不同的年代,一個是為人所廣知的建于秦始皇時的鄭國渠,一個是建于漢代的白渠。兩者的渠首相鄰,都是引涇河水灌溉關中平原,造福關中百姓。涇河還與一個著名的傳說有關,就是唐太宗與涇河龍王的故事。今天(9.18)游過安吳堡和龍泉公社后開車到鄭白渠渠首一游,水翠綠,石灘奇,確有碧水堪比九寨溝的味道,不錯!!!
涇河出仲山,
碧水接藍天。
鄭白渠水沃關中,
造福千百年。
翠綠水色美,
奇石濱紛亂。
魏征夢中斬龍王,
飄撒龍鱗灘。
鄭國渠 [zhèng guó qú]
鄭國渠是古代勞動人民修建的一項偉大工程,屬于最早在關中建設的大型水利工程,位于今天的陜西省涇陽縣西北25公里的涇河北岸。它西引涇水東注洛水,長達 300 余里(灌溉面積號稱4萬頃)。
鄭國渠在戰國末年由秦國穿鑿。公元前246年(秦王政元年)由韓國水工鄭國主持興建,約十年后完工。
2016年11月8日,在泰國清邁召開的第二屆世界灌溉論壇暨67屆國際執行理事會傳來喜訊,鄭國渠申遺成功,成為陜西省第一處世界灌溉工程遺產。
白渠 [bái qú]
白渠建于漢武帝太始二年(公元前95年),因為是趙中大夫白公的建議,因人而名,故名白渠。這是繼鄭國渠之后又一條引涇水的重要工程。它首起谷口,尾入櫟陽,注入渭河, 中袤二百里,溉田四千五百余頃 (《漢書·溝恤志》)。該渠在鄭國渠之南,兩渠走向大體相同,白渠經涇陽、三原、高陵等縣至下邽(今陜西省渭南市臨渭區下邽鎮)注入渭水,而鄭國渠的下游注入洛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