靖康之變,又稱靖康之禍、靖康之亂、靖康之難、靖康之恥、丙午之恥,是指中國宋朝的1127年間,來自北方的女真族攻陷北宋京師開封府(今河南省開封市),擄走北宋皇帝宋欽宗和太上皇宋徽宗,及幾乎全部皇族、后妃、官吏及逾十萬首都平民的重大戰爭及災難。事件發生于宋欽宗靖康年間,因而得名。
1125年(北宋宣和七年)秋,金軍借張覺事變,分東、西兩路南下攻宋。東路由完顏斡離不(宗望)領軍攻燕京。西路由完顏粘沒喝(宗翰)領軍直撲太原。東路金兵破燕京,攻占河北,河南等地,渡過黃河,南下宋京師開封府。宋徽宗見勢危,禪位于太子趙桓,是為宋欽宗。
1126年(靖康元年)正月,完顏宗望率金兵東路軍進至汴京城下,包圍北宋首都,因京城守御使李綱抵抗得力而未能破城。宗望脅逼宋議和后撤軍,即宣和和議,金人要求五百萬兩黃金及五千萬兩銀幣,宋以康王趙構、太宰張邦昌為人質,并割讓中山、河間(今屬河北)、太原三鎮。同年秋八月,金軍又兩路攻宋,西路軍破太原,此前欽宗早已將李綱罷相;閏十一月,金兩路軍會師兵臨汴京,圍城一個月后,城破。1127年春,金軍俘宋二帝及大批皇族北去,北宋滅亡。
宋徽宗趙佶
靖康之變后,宋朝仍控制關中。靖康二年(1127年)五月初一庚寅朔日,兵馬大元帥康王趙構即皇帝位于南京應天府(今商丘),是為宋高宗,即年改元建炎。1128年金國完顏兀術攻宋,“搜山檢海捉趙構”,一度逼到宋高宗出海避難。1129年,金攻宋陜州。1131年,戰于和尚原。1138年,天眷議和以黃河為界。1142年,宋金簽訂“紹興和議”,以秦嶺淮河線為邊界。
靖康之變導致北宋滅亡,深深刺痛宋人內心,岳飛在《滿江紅#岳飛》寫懷:“靖康恥,猶未雪;臣子恨,何時滅?”不過在宋高宗鞏固皇權之后,南宋朝廷一直希望議和,以維持半壁江山的統治,最后宋金百余年維持南北分治的局面。
1142年紹興和議后宋和金對峙的狀態
明朝的皇帝、士大夫及武將鑒于南宋的教訓,皆恥于議和,早期直接攻擊及北伐,后修建明長城加強邊防,防范北方蒙古等部族的威脅。因此,崇禎帝以與滿人和談為恥。對于和議之事,始終左右為難,亦未有遷都南京的打算。盧象昇即告訴皇帝說:“陛下命臣督師,臣只知戰斗而已!”崇禎帝稱根本就沒有議和之事,盧象昇最后戰死沙場。明末就在和戰兩難之間,最終走入滅亡之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