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下半場,秦國東進步伐為晉國所阻,為此秦國致力于向其他方向擴張,其中既包括取得楚國的商於之地,也包括取得蜀國的漢中。
春秋戰國時期的漢中,分為西漢中和東漢中,西漢中就是我們今天說的漢中,東漢中指楚國的上庸。
秦國對漢中的認識,始于春秋初年,秦宣公時期,秦國剛遷都到雍都,便遭遇一支從天而降的神兵。那支軍隊從“1故道”殺出來,若不是秦國的雍都城高池寬,秦國或許就莫名其妙被這支神兵打殘了。
“1故道”通往漢中,難道漢中的褒國發兵前來,但對方的旗幟明顯不是褒國人。
秦國上下為這突如其來的入侵驚駭不已,在有圖騰的時代,這種神兵天降,很容易摧垮防守一方的意志。
蜀秦兩軍激戰一場之后,秦軍退守雍都。秦人不敢再度迎戰,并非怕死膽怯,而是害怕褻瀆神靈,幸好剛修筑不久的雍都,足以容納十幾萬軍民,秦人躲在城中,一直到這支神兵糧盡退去。
圖-前676年蜀國入侵關中與秦國
事后秦人才逐漸明白,原來漢中南方尚有一個蜀國,當時蜀國滅了漢中的褒國,再北上入侵秦國。
蜀國的強盛,給秦人極大的震撼,那么這個蜀國,是怎么回事呢?現在我們來看看,古蜀國是什么一番景象。
上古時期的蜀國,從出土文物來看,至少有五千年歷史,與中原文明同樣源遠流長。
與中原文明每隔一定時間進行王朝更替一樣,古蜀國也是如此,類似中原歷經夏、商、周、秦、漢等朝代,古蜀國也有四個大的王朝:蠶叢王朝、魚鳧王朝、杜宇王朝、開明王朝。
前三個王朝我們一筆帶過,重點見識一下春秋戰國時期的開明王朝。
開明王朝的建立,在秦武公時期,當時的末代杜宇王朝,有一個叫鱉靈的“水神”。
為什么說鱉靈是水神,因為他的經歷,與水休戚相關,鱉靈太會玩水了。當時在蜀國境內的一條河流中,人們發現了一具奇怪的“尸體”,它居然是逆著河水而漂浮的!
人們把它打撈上來,正準備安葬,這人卻復活了。他自稱是從楚國落水,死后逆水漂浮千里到蜀國,途中得到仙人指點。百姓自然信以為真,將此人奉若神明,他的英雄事跡越傳越廣,也越傳越神。
神人鱉靈誕生后,他在蜀國迅速躥紅,杜宇王朝的末任帝王接見了他。當時蜀國水患比較嚴重,鱉靈在蜀王面前大談治水之道,蜀王決定任用鱉靈治水。
鱉靈深通治水之道,困擾杜宇王朝幾百年的水患,在幾年內就立竿見影得以改善。蜀王得此高人,深信鱉靈是上天派來幫助自己的神仙,他對鱉靈言聽計從,完全信任鱉靈。
古代會治水的人,威望都很高,大禹治水,后來舜帝將帝位禪讓給大禹。鱉靈治水,他在杜宇王朝的影響力,甚至超過了蜀王。后來鱉靈迫使蜀王禪讓,自己做了蜀王,號稱開明王朝。
鱉靈建立開明王朝,他文治方面是沒話說的,治水就是最好的例子。王朝建立之初,他武功方面的欲望,立刻體現出來。
開明王朝是一個有著強烈擴張野心的王朝,它創立伊始,便向巴國用兵。
四川盆地不僅有蜀國,還有巴國,開明王朝要將巴國排擠出四川盆地的中央,讓巴國到東部丘陵地帶生存。鱉靈的開明王朝,做到了這一點,成為四川盆地的老大。
開明王朝的第二個天子盧帝,接過父親的衣缽,大展宏圖。當時蜀軍向北越過大巴山脈,攻占了漢中古老的褒國領土。
在這一百多年前,周幽王越過秦嶺,攻打褒國,褒國用美女褒姒打發了周幽王。其實美女的力量并沒有那么大,這件事情說明西周王朝確實是禮儀之邦,只要對手認錯,點到為止就可以了。
來自南方四川盆地的開明王朝,顯然沒有西周王朝那么尊重對手。古褒國,就這樣徹底被滅亡。漢中,成為了蜀國的領土。
盧帝的野心,卻并沒有止于漢中,他的目光,瞄準了更北方,地方更為廣大的關中平原。秦宣公時期,開明王朝的軍隊,先到達漢中,又越過秦嶺,直抵關中,與秦軍在雍都附近激戰一場!
開明王朝這次入侵關中,大概是秦國歷史上唯一的一次,被其他諸侯攻到都城附近。當時秦國已經完成關中的整合,雍都也是新建建的都城,各方面情況不錯。開明王朝在關中的這次戰爭,并未取得理想的戰果。
從四川到關中,實在是太遙遠,道路又難于上青天,在試探秦國的軍力之后,開明王朝自此徹底放棄入侵關中的打算,領土范圍北方抵達漢中。
秦國對漢中的首次認識,過程和結果都不理想,其后秦國卷入與晉國的爭斗。第二次接觸漢中,已經是半個世紀后的事情了。
當時秦國被晉國重重壓制,秦國的盟友楚國遞來橄欖枝,請秦國出兵相助,一起攻打東漢中的庸國。
對于志在逐鹿中原的秦人來說,有機會出兵自是不會錯過。公元前611年,秦國出動三軍,走楚國的商於之地,到南陽與楚軍會師,然后沿著漢水逆流西進,攻入庸國。
參與此次行動的還有巴國,幾個大國的合兵之下,庸國雖然也有零星的抵抗,但是其軍民的意志早就被對手鼎盛的軍容所摧毀。庸國屬于楚國了,楚國稱其為上庸。
這次用兵,秦軍曾屯駐在漢水之旁。對秦人的啟示是,如果繼續沿著漢水西進,則可到達蜀國控制的漢中。既然楚國拿下東漢中,秦國為何不拿下西漢中呢?
不過秦人對漢中蜀國軍隊的實力知之甚少,不敢輕舉妄動,楚國更是不愿意家門口的肥肉讓秦國來吃,秦人此番對漢中的想法,止于意淫。
秦人若要拿下漢中,有兩個條件是必須具備的,首先是了解漢中,并與蜀國保持好邦交關系,讓蜀國放松警惕。其次是一定要穩住晉國,在秦國揮師南下的時候,如果晉軍西犯關中,秦軍難免顧此失彼。要同時做到這兩點,絕對不容易,可以說有七分靠人為,三分則要靠天命了。
在春秋的下半場,秦國與蜀國保持不錯的關系,南線無戰事,與晉國之間的摩擦也少了許多。只是一直天不隨人愿,蜀國始終提防秦國,晉國也始終對秦國虎視眈眈。
一直到春秋與戰國交替的年代,秦國才逐漸得到上天的眷顧。
秦刺龔公即位的第一年,派出幾支人數眾多的使節團,到蜀國、晉國、楚國、越國、義渠,通知秦國新君即位,同時奉上厚重禮品。
秦國有意示好蜀國、晉國是意料之中的,可是聯絡遠在天邊的越國,這說明秦國始終沒有放棄進軍中原的打算,而籠絡北方的義渠,是希望秦國用兵之際義渠能保持中立,消除后顧之憂。
此時晉國內耗嚴重,知氏家族與其他三家趙、魏、韓的矛盾突出,晉國對秦國的軍事壓力驟減。現在就等晉國出更大的亂子,最好幾家混戰,為秦國南下創造足夠時間。
秦刺龔公即位第二年,各國派人前來祝賀秦國新君,這其中包括蜀王派來的使團。蜀國的這種態度,說明蜀國與中原的交流并未終止,蜀國并不打算閉關自守,在蜀人的眼中,秦國恐怕無力南犯。
現在我們來看看秦國垂涎已久的漢中,是怎樣一個情況。
在西周末年和東周初年,漢中大部分地區,都由褒國所控制。周幽王越過秦嶺,獲得傾國褒姒的故事,就是發生在漢中。
漢中的地緣位置,參考三國時期,漢中之主是張魯,控制關中的曹操想兼并他,控制四川的劉備也想將他并入蜀國。
與關中平原和四川盆地相比,漢中的領土要小一個數量級,這就產生了一個必然結果,漢中的人口不可能太多,軍隊數量自然上不去,漢中也不可能作為一個獨立的諸侯國存在,它只能投向一方實力更強的勢力,就成了關中平原和四川盆地兩方勢力的必爭之地。
春秋時期對漢中捷足先登的是來自四川盆地的蜀國,秦國能否奪取這一寶地,還得戰場上見個真章。
漢中對外的道路,大致有五條山路一條水路。
漢中往北的是三條路,從西往東依次是“1故道”、“2褒斜道”、“3子午道”。
“1故道”的價值,在于它連接了關中,西漢中和隴西三個地理單元。
三國時期,蜀國的姜維接替諸葛亮掌兵權之后,大多數北伐都選擇走“1故道”,不去攻打關中,而是攻擊關中的西部隴西,想控制隴西之后再進攻關中。
漢中往西,可以走一段“1故道”,通往秦國的故土西犬丘和秦邑。
“2褒斜道”是一條主要的通道,路況比其他兩條稍好,先秦時期的戰爭,通常走這條道。
當年周幽王從關中下漢中的褒國,就是走的這條“2褒斜道”。
到了秦漢之際,劉邦被封為漢王,從“3子午道”進入西漢中,燒掉了“3子午道”的棧道,后來明修棧道,暗度陳倉,從“1故道”殺進關中,最終統一全國。
關于“3子午道”,還有一個著名的故事。三國時期諸葛亮屢次從漢中北伐,主要走“1故道”和“2褒斜道”,他認為“3子午道”太險。而魏延曾經建議諸葛亮走“3子午道”,即便冒險,可以一舉殺到關中中部長安城下,遺憾的是魏延這一提議一直沒有被諸葛亮采納。
漢中往南的兩條路是“4金牛道”和“ 5米倉道”。
“4金牛道”很出名,路的南面是蜀國的關塞葭萌,這里真個一夫當關萬夫莫開,后來秦惠文王時期秦國入川,就是走的這條路。
“5米倉道”則是一條異常艱險的道路,可以直通巴國。三國時期占據漢中的張魯被曹操打敗,迫不得已選擇了從這里逃入巴蜀。
蜀道難,難于上青天。兩條路一條是要塞鎮守的鬼門關,另一條是野獸出沒的峭壁峻嶺。
漢中最后一條通道是水路,也就是唯一的水路,沿著漢水東下,可以到達楚國控制的東漢中(上庸),這條路叫“6漢水道”。
“6漢水道”與其他陸路不同,這里河水激流,順水而下是勉強可以,逆水而上則太困難了,這就是為什么楚國拿下了上庸(東漢中),卻遲遲不能進入西漢中。
漢中連接外部的道路,沒有一條好走,但是這里四通八達的交通環境,注定會成為一塊兵家必爭之地。
俗話說“要致富,先修路”,跨越秦嶺的戰爭,更是要先修路。從關中到漢中,能夠通行的只有三條路,從西往東依次是“1故道”、“2褒斜道”、“3子午道”。
三條道路當中,先秦時期“2褒斜道”是路況最好的一條,以前連接褒國和西周就是這條道。至于“1故道”和“3子午道”,要等到秦國入主巴蜀之后,為了加強對巴蜀的統治,重修這兩條道路之后,才有所好轉。
春秋戰國之交,秦國對秦嶺崇山峻嶺中年久失修的“2褒斜道”,進行了幾十年的重修,如今“2褒斜道”上斷裂的幾個路段,已經全部打通,只等秦軍使用。
可是秦刺龔公卻遲遲不下令南下漢中,他在等待晉國進一步動亂,當時晉出公被逼逃往齊國,途中不幸遇難。
公元前455年,晉國徹底亂了,知、韓、魏三家,將趙氏家族圍堵在晉陽,一場慘烈的攻防戰拉開序幕。
秦軍早已厲兵秣馬,枕戈待旦,將士們聞晉國大亂,都知道秦國南下的時機到了,幾個大將更是紛紛向秦刺龔公請纓出戰。
當時秦刺龔公即位已經超過二十年,他本身是個銳意進取的國君,在國君的位置上磨練了這么久,更是變得老謀深算,此刻他堅決不肯出兵,要等晉國四大家族決出勝負再做打算。
兩年后,晉陽之戰結束,隨著韓、魏的反戈一擊,趙、魏、韓大破知氏,知瑤更是兵敗身亡。
消息傳來,秦國朝野震動,軍中大將們不但舊話重提,要求南下漢中,有的甚至要求兵發河西,奪回被晉國占領的半個河西。
令人不可置信的是,秦刺龔公力排眾議,還是不肯發一兵一卒。
又過了一年,晉國的內戰進入尾聲,知瑤的族人智開,率領部分知氏家族的軍隊和從人,逃離晉國,投奔秦刺龔公。
古今能成大事者,十之八九都是能隱忍的人,秦刺龔公可謂能沉住氣的典范,他在這個時刻,只是加強軍士操練,依然不發兵。
公元前451年,在智開投奔秦國第二年,秦軍終于隆隆開動,沿著當年周幽王獲取美女褒姒的“2褒斜道”,南下漢中。
秦刺龔公忍到此刻才發兵,只因晉國的趙、魏、韓三家在此刻,基本擬定瓜分晉國的方案。三家分晉,魏氏分得了河東郡和河西郡的晉國部分。也就是說,三晉當中,只有魏國與秦國接壤。
這個時刻秦國的任何軍事動作,趙、韓兩家的態度,肯定與魏國不同。三晉的領軍人物,晉國的中軍將趙無恤,也不可能幫魏氏來擴張領土。
來了,我們來了,遙望多年的土地,我們將黑色的旗幟,插遍這片必爭之地。
蜀國在漢中的兵力并不多,秦軍付出一定的代價之后,控制住了漢中,疏于防范的蜀人,抵抗變成徒勞。
秦刺龔公對于漢中的設想,顯然是早有規劃。拿下漢中之后,秦軍沒有坐享其成,而是修筑城邑,將漢中作為秦國的一個縣,南鄭則是治所。入主漢中,秦刺龔公打算長久統治該地,當然有必要對漢中的格局進行一番打造。
隨后的秦國,大有一發不可收拾之勢頭,秦刺龔公兵鋒北指,與義渠一場大戰,俘虜義渠王。
靜如處女,動如脫兔。南下漢中前的隱忍,終于給秦刺龔公帶來了收獲。
遙遠的越國,也在這個時候來向秦刺龔公道喜,順帶迎娶秦國的公主。
越國與秦國,一個在東南,一個在西北,距離十分遙遠,這個聯姻可能是春秋戰國史上最遠距離的聯姻。
公元前443年,秦刺龔公去世,在秦國三十多個國君當中,他的功績是可以排進前十位的。
秦刺龔公就像多米諾骨牌的第一張牌,他的倒下,隨后引發一連串的動作,當然,都是對秦國不利的動作。
秦刺龔公死后兩年,蜀國的開明王朝,早已等得不耐煩,他們揮師北進,重新奪取漢中這塊要地。
漢中這種形勢扼要之地,控六條天險道路,蜀國人比誰都明白,要守穩四川盆地的北大門,必須先堅守漢中。
漢中在秦國的版圖上,這次只存在了十年,可見開明王朝也并非任人宰割的綿羊,而是一個壯志滿懷,極富進取心的王朝。
此時秦國的國君是秦躁公,一個翩翩少年,他與朝中的幾個宗室成員不和,秦國朝廷隱現不安定因素。
蜀國收復漢中的時間點,也選擇得非常好,秦刺龔公死后不久,秦躁公又不能控制秦國的情況下,確實是發起戰爭的好時機。
失去漢中,少年秦躁公卻無可奈何,他駕馭不了整個秦國,無法組織有效的反攻。
秦國的麻煩遠遠不止蜀國這一個,所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即便是秦國這樣的雄獅,只要打個盹,也會快速沒落。
在秦國處于內斗時期,那個被秦刺龔公打殘的義渠,也蠢蠢欲動,欲對秦國施以報復。
當年的義渠,主力損失殆盡,就連義渠王都被秦軍所殺。可是只過了十四年,義渠恢復一些元氣,他們立即對關中進行了大規模的報復!
公元前430年,義渠直接下山,一路攻擊到渭水河畔,關中震動。
秦人應該感謝秦刺龔公,如果不是他殲滅義渠主力,斬殺義渠王,那么眼下的義渠,就可能對秦國造成致命的傷害了。幸好義渠只是恢復了些許元氣,他們并沒有徹底擊敗秦軍的實力,秦軍也還能將義渠趕上山。
不過連義渠都敢來發難,可見秦人內部不和,已經是世人皆知的事情了。青年秦躁公承受不了巨大的壓力,在義渠入侵一年后,郁郁而終。
接著就是秦國歷史上著名的“四代亂政,諸侯卑秦”年代,長達三十多年的時間,秦國宗室內斗,公子爭位,朝政混亂不堪,給了外部勢力可乘之機。
恰恰在這個特殊的歷史階段,晉國完成三家分晉的蛻變,魏文侯勵精圖治,魏國兵強馬壯,開始對秦國河西地區進行兼并戰爭。
秦國“四代亂政”的年代,正是魏國攻占河西全境的時期,內憂外患并舉。這一時期秦國最值得稱道的事情,當屬失去河西之后,重奪漢中。
圖-前387年秦國下漢中后疆域
蜀國開明王朝的實力并不弱,這是一場艱難的收復戰,在外戰面前,當時的秦惠公號召,暫時放下個人仇恨與爭斗,一致南下漢中。
雖然當時秦國的朝堂很亂,但是畢竟經過春秋幾百年的積累,深具大國底蘊,內憂外患之下,仍然完成重奪漢中的壯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