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達觀天下 圖/來源于網絡
(注:部分資料來源于網絡)
古老羌族 悠久傳統
羌族源于古羌,是中國西部的一個古老的民族,古羌人以牧羊著稱于世,不僅是華夏族的重要組成部分,古羌對中國歷史發展和中華民族的形成都有著廣泛而深遠的影響,民族語言為羌語。
羌族自稱“爾瑪”或“爾咩”。羌族主食是玉米、洋芋、小麥、青稞,輔以蕎麥、油麥和各種豆類,蔬菜品種多樣。
傳統的飲食有攪團、玉米蒸蒸、“金裹銀”或“銀裹金”、洋芋糍粑、煮洋芋、豬膘肉。人們普遍吸蘭花煙,還喜歡飲咂酒、“玉米蒸蒸酒”和蜂蜜酒。
今甘肅、青海的黃河、湟水、洮河、大通河和四川岷江上游一帶是古羌人的活動中心。主要分布在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以及北川羌族自治縣,其余散居于丹巴縣、平武縣以及銅仁地區的江口縣和石阡縣。
羌族民間廣為流傳的敘事詩《羌戈大戰》中記述:遠古時候,羌人曾生活在西北大草原,因戰爭和自然災害被迫西遷和南遷,南遷的一支羌人遇到身強力壯的“戈基人”,雙方作戰,羌人屢戰屢敗,正準備棄地遠遷,卻在夢中得到神的啟示,他們在脖子上系羊毛線作為標志,用堅硬的白云石和木棍作武器,打敗了“戈基人”,終于得以安居樂業,并分成九支散居各地。這段傳說,反映了羌人遷徙的一段歷史,印證了羌族的來源。
殷商時期,羌為其“方國”之一,有首領擔任朝中官職。他們有的過著居無定處的游牧生活,有的從事農業生產。
甲骨文卜辭中有關“羌”的諸多記載,表明羌人在當時的歷史舞臺上十分活躍。羌族一般在向陽、背風,有耕地和水源的高半山或河谷地帶筑屋造房,由幾戶或幾十戶形成自然村寨。
建筑大致分為兩類:碉樓與碉房。民間文學主要靠人們世代口授和長期歌唱而傳承,是羌族人民集體創作的結晶,題材廣泛,有傳說、寓言、故事、神話等,反映了羌族的歷史、生活、習俗和思想感情,具有鮮明的民族風格和藝術特色,是羌族珍貴的文化瑰寶。舅權在婚姻及家庭中占有較重要的地位。
文化習俗 羌人文明
羌笛最具特色,是六聲階的雙管豎笛,演奏時多為獨奏,曲調自由,大致分為勞動曲、愛情曲、迎春曲三類。
羌族舞蹈舞風古樸典雅,粗獷優美。羌族重視春節。春節又稱“過大年”,是羌族人家團年的重要日子。但最有特色的,當數羌歷年、祭山會和領歌節。
祭山會是羌族最隆重的傳統節日之一。是羌族對代表著天神、山神等諸多神靈的白石神進行祭祀的活動,也是人們祈求保佑來年人畜興旺、五谷豐登、地方太平、森林茂盛的大典。
治理演變 格局定型
公元前310年,秦朝在岷江上游和湔江上游地區設有湔氐道。東周時,西北的羌人迫于秦國的壓力,進行了大規模、遠距離的遷徙。漢時,置汶山郡以管轄這一帶的“六夷、七羌、九氐”部落。魏晉南北朝時期,氐人符堅建立前秦政權,南安羌人姚氏建后秦政權。后秦政權勢力處在北魏之南,東晉之北,統治羌人及中原各族達33年。從東漢到西晉末年,北方的大部分羌人已基本融入漢族之中。
隋唐宋時代,朝廷實行“羈縻州”制度。隋唐時期,羌人部落有黨項、東女、白蘭、西山八國、白狗、附國等。他們處在中原王朝和吐蕃勢力之間。有的同化于藏族,有的內附中原王朝,或同化于漢族,或在夾縫中生存,在唐蕃長期和戰不定的局勢下,得以單獨保存和發展。
宋代以后,南遷的羌人和西山諸羌,一部分發展為藏緬語族的各民族,一部分發展為現在的羌族。元時開始推行土司制度,委任土官治理地方。朝廷在這些地區均建立了一套較為嚴密的軍事治安體系,設置了大量的關、堡、墩臺,駐兵防守。乾隆年,羌族地區逐步實行“改土歸流”,以流官代替了土司政權,羌族地區進入流官統治時代。明末清初時,一部分羌族由四川遷往貴州銅仁地區,至此,羌族的分布格局基本形成。
宗教文化 神靈信仰
羌族除一部分鄰近藏族地區的信仰藏傳佛教外,其余普遍信仰原始宗教,即萬物有靈、多神信仰和祖先崇拜。神靈均以白石為象征,被敬奉于山中、林地、屋頂和室內。
一般在碉房屋頂四角供有五塊白石,分別象征天神、地神、山神、山神娘娘和樹神。羌族的祭師,羌語稱“釋比”或“許”,在羌族社會中占有崇高的地位。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