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元元年(260年)
5月,魏帝曹髦率兵誅殺司馬昭,反被司馬昭部將成濟所殺,司馬昭于是迎立曹奐為帝。
景元三年(262年)
10月,蜀國姜維出兵北伐魏國,與鄧艾戰于侯和,兵敗而歸。
景元四年(263年)
5月,吳國交趾郡吏呂興等殺太守孫諝而反,歸降魏國。
魏國司馬昭使鄧艾、鐘會出兵兩道征討蜀國。
9月,鐘會至漢中,使胡烈擊破蜀兵,攻破陽安關口,遂進據之。姜維在沓中與鄧艾拒戰,聞鐘會入漢中,遂引兵還,鄧艾派兵追擊,在強川口敗之。姜維欲赴陽安關口,知其已破,與廖化等收兵劍閣,以拒鐘會。
10月,蜀國向吳國告急,吳帝孫休使丁奉督諸軍向壽春;留平與施績在南郡合兵,議兵所向;丁封、孫異如沔中,以救蜀國。
鄧艾進至陰平,自間道行軍七百余里,攻克江油,大敗諸葛瞻于綿竹,進至成都城下,蜀帝劉禪怯戰,降于鄧艾。姜維等人聞諸葛瞻敗死,引兵還救成都,鐘會緊隨其后,姜維等至郪縣,得劉禪敕命,不得已降于鐘會,蜀國于是滅亡。
咸熙元年(264年)
1月,魏國鐘會誣陷鄧艾謀反,收其下囚,送往洛陽,入成都收鄧艾兵,與姜維起兵,謀使劉禪復位,而部眾皆不從,魏兵聚而攻之,鐘會與姜維皆被誅殺。鄧艾軍士迎回鄧艾,衛瓘恐其為變,派田續將兵襲之,田續在綿竹遇到鄧艾,斬殺之。
2月,吳國聞成都之亂,有兼并益州之志,使步協將兵西進,至永安,為蜀國羅憲所破,吳國復派陸抗將兵三萬助步協圍困永安。
6月,羅憲被吳軍圍困數月不降,魏國使胡烈將兵二萬進攻吳國西陵,以解永安之圍。
7月,吳軍自永安退兵。
吳景帝孫休駕崩,張布、濮陽興以孫休子幼弱,宜立長君,乃迎立故太子孫和子孫皓為帝。
11月,吳帝孫皓暴虐治國,誅殺張布、濮陽興。
泰始元年(265年)
8月,晉王司馬昭病死,其子司馬炎繼位為王。
吳帝孫皓遷都武昌。
12月,魏元帝曹奐禪位給晉王司馬炎,司馬炎稱帝建國,大封宗室為王。
泰始二年(266年)
吳國永安民施但劫持永安侯孫謙作亂,進兵建業,衛固、諸葛靚敗之于牛屯,孫謙被擒,后被滅族。
泰始三年(267年)
吳帝孫皓不慮外敵,不恤民力,大作宮室。
泰始四年(268年)
10月,吳帝孫皓征晉,其將施績被晉國荊州刺史胡烈擊敗于江夏,吳軍于是退兵。
交趾楊稷在合浦擊殺吳國交州刺史劉俊、大都督脩則,占據郁林、九真。
11月,晉國汝陰王司馬駿在合肥擊退吳國丁奉、諸葛靚。
泰始五年(269年)
吳帝孫皓寵愛何定,何定嫉賢妒能,專權亂政。
泰始六年(270年)
晉國秦州刺史胡烈討鮮卑禿發樹機能,在萬斛堆兵敗被殺。石鑒代胡烈討禿發樹機能,又不勝。
泰始七年(271年)
1月,匈奴劉猛叛亂出塞。
吳帝孫皓出兵華里大舉伐晉,中途因軍士厭戰而退兵。
4月,鮮卑禿發樹機能與北地胡人圍攻晉國涼州刺史牽招于青山,牽招兵敗而死。
7月,吳國薛珝、陶璜攻破交趾,楊稷被擒,吳國復得交趾。
泰始八年(272年)
1月,晉國何楨誘使匈奴劉猛部將誅殺劉猛,劉猛之亂被平定。
6月,晉國益州刺史皇甫晏討汶山白馬胡,其部將張弘叛亂,殺害皇甫晏,廣漢太守王濬發兵平張弘之亂,因功升為益州刺史。
12月,吳國步闡于西陵叛亂降晉,晉國派楊肇、羊祜、徐胤三路支援步闡,吳國陸抗圍困西陵,大敗楊肇,攻陷西陵,誅殺步闡,晉國退兵。
咸寧五年(279年)
1月,鮮卑禿發樹機能攻陷涼州,晉帝司馬炎派馬隆征之。
8月,吳國郭馬、何典、王族等在桂林作亂,攻破蒼梧、南海、廣州等地,吳帝孫皓派滕修、陶璜等人討之。
11月,晉國大舉伐吳,瑯邪王司馬伷出涂中,王渾出江西,王戎出武昌,胡奮出夏口,杜預出江陵,王濬、唐彬下巴蜀。
12月,晉國馬隆在武威大敗禿發樹機能,禿發樹機能戰死,涼州之亂被平定。
太康元年(280年)
2月,晉國王濬攻克西陵,杜預攻克江陵,王戎、王濬攻克武昌。
3月,晉國周浚擊敗吳國張悌、沈瑩、孫震、諸葛靚等人率領的精銳,吳國大震,周浚不趁勢進兵,王濬從武昌順流而下,直指建業,吳帝孫皓無力再戰,向王濬投降,吳國于是滅亡,晉國統一天下。
王渾、王濬爭奪滅吳首功,王渾自恃宗族強盛,大肆詆毀王濬,王渾于是獲得首功,王濬憤恨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