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伊人久久大香线蕉,开心久久婷婷综合中文字幕,杏田冲梨,人妻无码aⅴ不卡中文字幕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噶爾丹:砍向滿清的第一刀(六)爭霸西域



·爭霸西域:衛拉特四部的最終形成

們現在常說,只要相愛,年齡不是問題,身高不是距離。其實如果為了政治,這些就更不是問題了,當年滿都海夫人早就以實際行動詮釋了這一點:7歲怎么了?7歲我也嫁。

于是滿都海夫人就嫁給了7歲的巴圖蒙克,被封為徹辰,就是攝政、攝政王,代理朝政(也有說法是這一封號來自蒙古語薛禪,也被譯寫為斯琴、旭真,意思是聰明)。所以后來對滿都海的全稱是滿都海徹辰夫人。而這位巴圖蒙克就是后來大名鼎鼎的達延汗(大元汗,但也有說是蒙古語天下之主的意思),成為蒙古歷史上統治時間最長的一位大汗,共在位38年,被稱為中興之主,后來所有漠北漠南的蒙古諸王,基本都是達延汗的后裔。

那么滿都海最初是怎么嫁給滿都古勒的呢?

據說,滿都海14歲時就嫁給了比她大22歲的滿都古勒做側室。她嫁給滿都古勒的時候,滿都古勒還不是大汗,而只是一個臺吉。當時滿都古勒雖然已經有了個正妻,但是一直沒有孩子,所以就要再娶老婆傳宗接代啊,就跑到了滿都海的部落求親,而部落里的諸位公主都看不上這位臺吉,半大老頭一個,大概長相也不怎么地,可能跟我差不多,遠看像個土豆,近看像個地瓜。自己嫁這么一個大叔算什么?所以都不愿搭理滿都古勒。

但是14歲的滿都海不這么想,當即認定了要嫁給滿都古勒,而且據說滿都海決定后,家人都持反對意見,但是滿都海根本不管,反正是要嫁。滿都海為什么要這么堅決的嫁給滿都古勒?這個我們今天很難知道細節,但是我們從后來滿都海的人生軌跡來看,滿都海是一個政治抱負很強的女人。


滿都海嫁給滿都古勒一年后,就生了一個女兒,第二年,滿都古勒正妻去世,滿都海于是成為第一夫人。后來滿都海又給滿都古勒生了2個女兒,就是一直沒兒子,再后來滿都古勒在一次征戰途中病逝,這就引起了各個部落首領向滿都海夫人求婚的熱潮,因為按照蒙古當時的繼承制度,在滿都海這種情況下,誰娶了她,就不僅能繼承滿都古勒的部眾、財產,還能繼承可汗的大位。

最終,滿都海夫人堅定不移地嫁給了只有7歲的巴圖蒙克。

而巴圖蒙克呢,命運也十分坎坷,不但他的父親被當時的太師亦思馬因所殺,母親也被亦思馬因擄走,所以巴圖蒙克一直患有痞癥,也就是胸腹部脹悶,飲食不化、氣郁痰凝、脾胃虛弱等等——當然后來慢慢養,就養好了。

滿都海下嫁給巴圖蒙克后不久,就以為可汗母親報仇的名義,向當時的太師亦思馬因太師開戰,將亦思馬因一舉消滅。史料上說,因為那時候巴圖蒙克年紀還小,所以滿都海徹辰就把他裝在箭袋里背著上戰場。

通過消滅亦思馬因,滿都海徹辰趁機廢除了禍害了蒙古無數代大汗的太師這一官職——的確,這也實在是受夠了——不光是太師,滿都海徹辰還精簡架構,一口氣廢除了元朝遺留下來的太師、太尉、太傅、太保、少師、平章、知院等等官職。而代替以成吉思汗時代的濟農、諾顏。

滿都海徹辰對達延汗那是既當妻子又當老媽,更重要的是達延汗政治上的老師和輔佐。


達延汗巴圖蒙克16歲時,開始親政,17歲時,正式和滿都海成親,如果這樣推算的話,那一年滿都海已經42歲了,不過這倒用不著我們擔憂,因為成親后,滿都海一連串的就給達延汗生了七個兒子一個女兒(中間有兩個是雙胞胎),這些兒子基本上就是后來漠北漠南各部的首領(達延汗還有四個兒子不是滿都海生的)。

而達延汗在位期間,通過征伐,與滿都海徹辰解決了東蒙古諸部各自為政的松散狀況,重新統一了東蒙古,將整個東蒙古分為左右兩翼,每翼各設三個萬戶,分封自己的各個兒子為王統領,政治中心也轉移到了漠南。


(關于滿都海徹辰夫人,有相關的戲劇和電視劇,感興趣的同學可以自己去搜。)


而瓦剌這邊呢,在達延汗親政的時候,克舍已經去世,傳位給他的兒子阿沙為太師,這時候位于新疆的東察合臺汗國的大汗叫阿黑麻,繼續歪思汗圣戰的旗幟,不斷進攻瓦剌。雪上加霜的是,克舍的弟弟阿力古多自稱太師,和自己的侄子阿沙太師為爭奪權力而互砍,起了內訌,綽羅斯自己開始分裂,最終阿沙這一部分就成了后來的準噶爾部,而阿力古多這一部分就是后來的杜爾伯特部。

不過對瓦剌來說,最大的打擊還是來自東蒙古,滿都海徹辰在達延汗十幾歲剛正式繼位之初,就對瓦剌全面進攻,而瓦剌一面要應付東察合臺汗國的進攻,一面又是自己的內訌和分裂,因而大敗。

戰勝了瓦剌的東蒙古,在戰勝之后給瓦剌下達了一個明確而細致的“行為規范”,勒令嚴格執行,這個“行為規范”要求:瓦剌從今以后“房屋不得稱殿稱宅,冠纓不得過四指”,也就是說你們以后住的地方不能叫什么殿什么宅,頭上的紅纓子也不能超過四指長。另外還規定什么吃肉只能用嘴啃,不能用刀割,烏克蘇(酸奶)也不能叫烏克蘇,只能叫扯格,等等。

這些規定我們今天看有些可以理解,有些匪夷所思,但是都是有草原文化背景的。

總而言之,經過滿都海徹辰夫人和達延汗巴圖蒙克不斷對瓦剌的打擊,瓦剌不得不承認達延汗的宗主權。在其后幾代人的時間里,東西蒙古互相攻伐時斷時續,也各有勝負,但總體上,瓦剌是逐漸退居漠北,進入今天的新疆北部和額爾齊斯河一帶(終于說到新疆了)。

而東蒙古在達延汗之后,也逐漸分化為漠北、漠南蒙古。


大家看了這么久,可能會覺得,說了這么多都沒新疆什么事啊?事實上我們如果不大致了解這一段歷史,就對后來的準噶爾與喀爾喀之爭以及雙方與中原王朝的關系,難以有深刻的認識。所以你現在掉過頭去看開篇所說的噶爾丹進攻漠北漠南蒙古,就會知道,歷史上大家伙兒的恩怨就長了去了,對其后他們的一系列行為也就能夠理解。

所以我覺得,歷史的作用就在這兒。歷史的作用就是了解過去,借鑒各種經驗教訓,避免再發生類似問題。而如果,一本教科書墮落到只是用于粉飾、用于為某種統治來服務而不惜扭曲、隱瞞、模糊、篡改——比如納粹德國、東突分子——那就失去了歷史的意義,只能使整個民族一次次的走向災難。

而對于這一大段歷史,估計大家最難記住的還是這些大汗、太師的名字,為了便于同學們直觀一點掌握綽羅斯這一族的傳承,大家可以參照著看看下面這張世系圖,理一理思路:

我們說了這么多,那么衛拉特不是四部嗎?土爾扈特部、和碩特部呢?

土爾扈特部實際上在脫歡的爸爸馬哈木當太師的時候,其首領太平,就是與馬哈木共同領導西蒙古的三巨頭之一,另一個則是輝特部的首領把禿孛羅。這也就是說,早在東西蒙古互砍的時代,土爾扈特部就是瓦剌的主要組成部分了。

現在一般認為,土爾扈特出自于成吉思汗時代的克烈部,克烈,也被寫作克烈亦、怯烈、怯里亦、客列亦惕等等,這個部落最初在史書中登場是在遼代,但是真正名聲大振的時候還是在成吉思汗時期,原因是當時克烈的老大王罕是成吉思汗的干爹,早期成吉思汗落魄,還叫鐵木真的時候,他的這位義父幫助成吉思汗奠定了王圖霸業。

而更傳奇的是,這位王罕(又被寫為汪罕、翁汗、王汗),是景教徒,也就是基督教的一個分支。所以當時羅馬教廷傳說,東方有一位大汗叫約翰王的,就是他,所以派了很多人到東方找這位約翰王,包括馬可波羅,跑到中國來一部分原因也是為了找他。這一段故事也頗有意思,感興趣的同學自己查閱。

那么王罕為什么和成吉思汗家關系這么密切?因為王罕和成吉思汗的爸爸也速該是拜把兄弟,也速該曾經幫助王罕砍了王罕的叔叔,讓王罕奪取了大位。后來成吉思汗他爸也速該,被塔塔爾人毒死,成吉思汗領地、財富盡失,食不果腹,老婆也被人搶了,就跑去找王罕和他的發小扎木合,一起又把老婆搶了回來,從而逐漸壯大,一步步砍出了天下。而克烈部也成為了整個亞洲草原最強大的部落,幾乎稱霸天下,這就和成吉思汗產生了不可調和的矛盾,成吉思汗也要稱霸啊,于是終于翻了臉,開始互砍,王罕戰敗,逃到了乃蠻(奈曼)部,被乃蠻所殺。而克烈部也歸了成吉思汗。

關于克烈到底是屬于蒙古還是屬于突厥,歷史學家也一直在撕逼,而今天,克烈則分別是蒙古和哈薩克中的大部落,也就是說兩邊都有克烈部(這一點其實很常見,乃蠻、篾兒乞惕等等都是)。但不管怎樣,王罕之后,那時候的克烈就成為了蒙古的一部分,克烈的大小首領們很多擔任成吉思汗的官職,大家一起東征西討,這其中混的最好的,則是王罕的一個弟弟扎阿紺孛(又譯寫為扎阿敢不),這一支牛掰的地方在于,扎阿紺孛的長女嫁給了成吉思汗的嫡長子術赤,而次女(也有說是第三女的)嫁給了拖雷——搞清楚,是正妻哦,所以,這個次女就是拖雷四個嫡子:蒙哥、忽必烈、旭烈兀和阿里不哥的親娘。

土爾扈特,就是主要從這一支發展起來的。那么土爾扈特是怎么變成了瓦剌的一部分,和綽羅斯家族攪合在了一起呢?這段歷史資料比較缺乏,說法也不盡相同。一種說法是,土爾扈特是脫歡時期加入瓦剌的,說是土爾扈特當時的首領派了六個使臣去見脫歡太師,而這六個人估計都是按照三軍儀仗隊標準挑選的,所以當時脫歡一看,嗬!這幾個土爾扈特人高大英俊,帥氣啊,所以就稱他們為土爾扈特(龐大、強盛之意)。

但這個說法顯然有問題,因為在脫歡他爸為瓦剌三巨頭之一的時候,另一巨頭太平就是土爾扈特的首領了。

比較公認的說法是,土爾扈特部在成吉思汗之后,一直和綽羅斯部、輝特部相鄰游牧,久而久之就聯合成了一個整體——瓦剌,而土爾扈特這個名字的來源,是護衛的意思,因為土爾扈特人當過成吉思汗的護衛軍。而有學者認為:事實上在馬哈木成為整個瓦剌的老大之前,統治整個瓦剌的猛可帖木兒就是土爾扈特人,馬哈木則是繼承了猛可帖木兒的衣缽。


那么和碩特部又是怎么來的呢?

我們說過,整個衛拉特不是黃金家族的直系,但其實有一部是,這就是和碩特部。據說這一部是成吉思汗二弟哈撒兒的后裔。如果你還記得前面我們說過的脫歡時期的歷史,就應該能記得,那時候有個東蒙古的大汗阿岱汗,最后被脫歡砍了的,而阿岱汗的次子,就是和碩特部的始祖。

那么你和碩特是東蒙古,正統,黃金家族后裔,為毛又跑到西蒙古去了?而且西蒙古還是砍了你老爸的仇人。史料對這一點記載的也不是很清楚,只是說阿岱汗死后,阿岱汗的科爾沁部,由長子繼位,但這個大哥分配財產不公,于是次子烏魯克特穆爾就和哥哥鬧翻了,帶了一部分人投奔了瓦剌,當時瓦剌的太師,就是親自砍了他們老爸的脫歡。

脫歡倒是對來歸降的烏魯克特穆爾很信任,很高興,把自己的女兒嫁給了他,并給他劃撥了一批屬民,并親自為這一部分人起了個新名字:和碩特。

隨后和碩特不斷壯大,因為是黃金家族的血統,所以在瓦剌被達延汗、滿都海徹辰擊敗,整體西遷,綽羅斯分裂衰落之后,成為了衛拉特四部的盟主,一直延續了數代近百年,直到綽羅斯家族的準噶爾部再次崛起。

但是也有歷史學家對和碩特的黃金家族血統很是懷疑,比如日本學者宮協淳子就認為,如果和碩特是黃金家族后裔,那就應該姓成吉思汗的姓:孛兒只斤,而不是現在看到的姓烏濟葉特,而且在科爾沁部的譜系里也找不到烏魯克特穆爾這個名字,和碩特從哈撒兒開始到烏魯克特穆爾的譜系也有很大疑點。

但不管怎樣,和碩特是從東蒙古歸順到西蒙古這一點是可以肯定的。

瓦剌還有一個部落:輝特部。

輝特部歷史上也曾強大過,成為瓦剌的一支主要力量,比如和綽羅斯部的馬哈木、土爾扈特部的太平同為瓦剌三巨頭的把禿孛羅,就是輝特部首領,但是隨后衰落,只是依附于杜爾伯特部,所以后人說衛拉特四部的時候,基本都把輝特部略過不提。

這樣,明末,衛拉特四部終于形成,四部的游牧地大致是這樣的:準噶爾在額爾齊斯河到伊犁河流域一帶,后以伊犁為中心;和碩特以額敏河,也就是今天塔城一帶到烏魯木齊一帶;土爾扈特則是從塔城一帶往北,后來遷走,去了伏爾加河流域,其游牧地被輝特部占據;杜爾伯特部則在額爾齊斯河流域。


然而隨著不斷的發展,準噶爾部逐漸強大起來,這就引發了土爾扈特部的西遷與和碩特部的南下。

那么土爾扈特部為什么要西遷呢?

十七世紀初期,也就是明朝最后那幾十年的時候,衛拉特四部矛盾激化,準噶爾做大,也不把盟主和碩特部當一回事兒,所以史料上說準噶爾部“持其強,侮諸衛拉特”,動不動就欺負一下和碩特與土爾扈特,這個原因其實主要還是在于爭牧場。在游牧地區混過的人都知道,牧民爭奪牧場是個千古難題,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咱們還經常有牧民為了爭奪草場械斗的事兒,比如阿勒泰和塔城的哈薩克與蒙古牧民、新疆和甘肅交界的牧民等等。

衛拉特四部在十七世紀初,各部人口都在增加,人口增加了就要多放牛羊,多放牛羊就需要牧場。但是為了爭奪牧場,大家老是這樣干過來干過去也不是個事兒,于是大家伙兒坐在一起開會,后來形成了一個冠冕堂皇的決議,就是由衛拉特人去重新占領原蒙古帝國失去的土地,恢復成吉思汗的榮光。說白了,就是大家別老擠在一起斗了,有本事都往外爭地盤去。

也就在這項決議不久,衛拉特發生了一場大內訌。起因是當時和碩特的汗王,也是四部衛拉特盟主的拜巴嘎斯一位異母弟,叫青臺吉的去世,于是青臺吉的弟弟,也是拜巴嘎斯的另一位異母弟楚庫爾直接占有了青臺吉的所有財產,按理說這也沒啥,人家占的是自己同父同母哥哥的,但是拜巴嘎斯卻很不爽,覺得就算你一點不給我,也應該給我這個汗王打個招呼啊,于是帶著人沖過去就把楚庫爾剛剛占到的財產給搶走了。

楚庫爾一看,你一個汗王,還是四部衛拉特的盟主,有這么欺負人的嗎?于是就找了小伙伴,一起和拜巴嘎斯約架。

本來呢,這是你和碩特部的家事,沒衛拉特其他三部什么事。但是楚庫爾和拜巴嘎斯約架,一口氣拉來了和碩特部的一個王、土爾扈特部的三個王等等和拜巴嘎斯開打。

拜巴嘎斯一看,噢,你能找小伙伴?我也能啊,所以就拉來了杜爾伯特的一個王、土爾扈特的一個王和準噶爾的王哈喇忽剌——這個哈喇忽剌就是后來噶爾丹的爺爺——等一票人,開始對砍。這么一折騰,整個衛拉特就全部卷入了這場遺產之爭,一鍋亂燉,打了個不亦樂乎,直接就鬧騰了五年。而拜巴嘎斯汗,也在這場混戰爭戰死(你說這事值得嗎?)。

在這場亂砍中,最終土爾扈特部的首領決定走人,玩不下去了。

至于具體是土爾扈特部在這場爭斗中戰敗,還是別的什么原因,史料記載不詳,總之是當時土爾扈特部的首領鄂爾勒克派人往西去尋找新草場,結果派出去的人就在伏爾加河下游一帶找到了一片水草豐茂的牧場,重點是沒有人。因為這里原本的諾蓋汗國,人都遷走了,而諾蓋汗國其實也是蒙古后裔,是成吉思汗嫡長子術赤的后代。

既然有這么個地方,土爾扈特部就決定去那里開始新生活,不是說要恢復成吉思汗的榮光,重新占領失去的土地嗎?于是土爾扈特部的絕大部分(不是全部,還有一小部分是在清代和滿清干仗失敗后才跑過去的)以及和碩特部、杜爾伯特部、輝特部的一部分,總計5萬戶19萬人,于明崇禎元年,即明朝最后一任皇帝登基的第一年,從塔爾巴合臺,也就是今天的塔城出發,歷時兩年,也是砍砍殺殺了一路,終于抵達了目的地。這才有了后來的土爾扈特東歸。


所以,后來滿清和準噶爾部干仗,一直沒這部分人什么事,直到土爾扈特東歸,他們才重新回到了中國歷史中來。

和碩特部呢?在這場大混戰中,拜巴嘎斯戰死,而另一位汗王卻脫穎而出,并接替拜巴嘎斯新任衛拉特盟主,這就是后來威名赫赫的固始汗,也被寫作顧實汗,而這個名字,其實也來自漢語:國師。而這位“國師汗”,還有一個稱號:丹增錯杰(也譯為丹津崔吉扎勒布),這是個藏語稱號,什么意思呢?持教法王。


就在固始汗繼任盟主大位的時期,重新崛起的準噶爾部也誕生了一位雄心勃勃的汗王——巴圖而琿臺吉,最終創建了威震中亞的準噶爾汗國。這位巴圖而琿臺吉,就是哈喇忽剌的兒子,后來僧格與噶爾丹的親爹。而崛起的巴圖而琿臺吉早就不滿于和碩特部的盟主地位,很快便與固始汗產生了激烈的沖突。

那么,固始汗將如何以四部盟主的身份應對重新崛起的準噶爾?他與巴圖而琿臺吉兩位雄主將會怎樣兵戎相見?而固始汗一個蒙古的汗王,又是怎樣成了藏族的持教法王?“國師”這個名字又是從何而來?衛拉特四部爭霸西域的最終勝利者又將是誰呢?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綽羅斯·脫歡[明朝前期蒙古瓦剌部的首領]
土爾扈特汗
讓明朝皇帝頭疼的“瓦剌”,到今天是哪個民族?你可能永遠想不到
瓦剌在明末一分為三,對我國多民族國家的形成影響極為深遠
衛拉特蒙古四部之一的和碩特部,是如何加入衛拉特的?
衛拉特蒙古和其他蒙古是什么關系?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
分享 收藏 導長圖 關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系客服!

聯系客服

主站蜘蛛池模板: 海盐县| 济源市| 万山特区| 修文县| 略阳县| 海宁市| 象州县| 乌拉特后旗| 民乐县| 桐城市| 贡觉县| 兴山县| 工布江达县| 黎平县| 武乡县| 涟源市| 石家庄市| 盐山县| 曲靖市| 灵山县| 大理市| 平塘县| 清涧县| 改则县| 深泽县| 牡丹江市| 元谋县| 山阳县| 巴马| 吉安市| 涟源市| 上蔡县| 社旗县| 灌阳县| 德庆县| 云浮市| 新化县| 巢湖市| 开化县| 泗洪县| 太和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