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簡介:天暗星青面獸楊志,三代將門之后,五侯楊令公楊業(公元928-986年)之孫。楊志曾任殿司制使官、管軍提轄使。因未完成花石綱、生辰綱押運任務,葬送仕途。與魯達落草二龍山,不久被梁山兼并,坐定梁山好漢第17把金交椅。參加過平息國內暴亂等諸多軍事行動,后病逝于江蘇丹徒,榮宗耀祖之愿終成泡影。
據《宋史》記載,楊業986年死于王事,朝廷錄其子延昭、延浦、延訓、延瑰、延貴、延彬等。孫三人,文廣最著,其后子孫未有顯者。《水滸》既然是小說,就不必糾結關勝是不是關羽的后代,楊志是不是楊業的子孫。遙想當年,河東楊家將為保大宋江江山出生入死,立下汗馬功勞。可是到了楊志這一代,竟然窮得揭不開鍋,忠臣良將家境破敗的描寫,也許暗合了北宋走向衰敗的先兆。
楊志官至殿司制使官,宋史職官志云:掌殿前諸班直及步騎諸指揮之名籍, 凡統制、訓練、番衛、戍守、遷補、賞罰, 皆總其政令。楊志始終想靠一身武藝安身立命、榮宗耀祖、封妻蔭子,然而命運老是與他開玩笑。宋徽宗蓋萬歲山,差十個制使去太湖邊搬運花石綱,九人都圓滿完成任務,唯獨楊志押運的于黃河翻船。這是天災,不可違也。
此時此刻,楊志依然高唱著“他說風雨中這點痛算什么”,因為理想之火永不熄滅的他堅信“道路是曲折的,前途是光明的”。楊志不敢回京赴命,只得四處逃難。好在皇帝大赦,楊志有了翻盤機會。他沒有放棄對體制的幻想,準備一擔錢物去樞密院跑官買官,因為樞密院掌軍國機務、兵防、邊備、戎馬之政令。此時的楊志,主動進入潛規則。對此,金圣嘆評點:文臣升遷要錢使,至于武臣出身,亦要錢使,豈止為楊志痛哉!
沒想到途經梁山,遭遇到奉寨主王倫之命取“投名狀”的林沖,二人交手四十余回合不分勝負。楊志被王倫邀上梁山,但對仕途充滿妄想的楊志執意回京,不肯落草。為何楊志一條道走到黑?因為他是將門之后,他依然對這個虛幻的光環頂禮膜拜。以至于寧可賣掉祖傳寶刀,不愿做出有損英雄世家的行為。本來楊志想靠送禮走后門跑官要官,可是高俅根本不講官場規則,收禮不辦事還暗中使絆子,絕了楊志仕途之念。這是人禍,亦不可違也。
英雄落魄,像當年的秦瓊賣馬一樣,楊志想賣掉代表家族榮譽和軍人尊嚴的寶刀。結果,節外生枝,楊志殺掉了橡皮糖似的地痞牛二,被判充軍大名府。此時,幸運之神又向楊志熱情地招招手,他意外得到大名府一把手梁中書的賞識。梁中書傾慕《隋唐演義》的羅藝,當年秦瓊刺配幽州,羅藝校場比武提拔了秦瓊。正是因為梁中書的青睞,楊志意外當上管軍提轄使。為報再造之恩,楊志為梁中書護送搜刮民脂民膏得來的生辰綱。不幸在黃泥岡被晁蓋、吳用等七位好漢所劫,又栽在了“綱”上。吳閑云先生對此,又有突發奇想的解讀。他認為十萬生辰綱本來就不存在,楊志押送所謂的金銀,是一些“石頭”。而且梁中書故意泄露消息,好讓強調搶劫。他這樣做的目的:想私昧生辰綱。對此,我不禁啞然一笑,吳先生的奇談怪論讓人耳目一新(下文另有詳述)。還是說說倒霉的楊提轄吧,無奈之下有家難奔有國難投,楊志與魯智深殺上二龍山,滅了寨主鄧龍,三山聚義后與眾好漢共歸梁山。
人生命運一波三折,無論天災人禍,楊志都逃脫不了受挫厄運,這看是偶然,卻存在著必然因素——楊志厄運就是北宋命運的外在表現。
楊志落草,酸甜苦辣俱在其中。因為不是宋江嫡系部隊,所以楊志的職位與其能力并不相稱,在工作中未能混出個人模狗樣。攻打大名府,他被安排當策后馬軍,相當于戰略預備隊,吃香的喝辣的當然也沒他的份兒;攻打東昌府,楊志遇到沒羽箭張清,還未兩個回合,倒霉的楊志頭盔上挨一石子,伏鞍歸陣。武松有景陽岡打虎的壯舉,魯智深有拳打鎮關西的威名,而從楊志身上,已經找不到昔日楊家將的半點風采。
楊志身在江湖,心在朝廷。盡管受到朝廷冷遇,但他對仕途并未萬念俱灰。他本想在招安后躍馬橫槍,重振雄風,像先輩們那樣裹尸馬革,疆場揚威,實現榮宗耀祖的夙愿。然而命苦的孩子,竟然于征方臘途中,一病不起,客死異鄉。
楊志空懷壯志,含愁結恨而亡。是時也,是運也,更是命也!
這真是:三代將門草莽藏,無途報國獨徜徉。拔刀市上緣何怒?時運乖張愧姓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