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好的時光稍縱即逝,太陽漸漸偏入西邊的山坳,崔護眼看時候不早了,便起身道謝,然后戀戀不舍地向絳娘辭別。送至院門外,絳娘倚在柴扉旁,默默地目送著緩緩遠去的崔護。
崔護也不時地回頭張望,只見那桃花一般的少女,在一片盛開的桃林中,裙擺隨風(fēng)飄蕩,不禁心中暗嘆:真是一副絕妙的春景圖啊!
可惜,他只看到少女的玲瓏身姿,卻沒看到少女眼中的無限眷戀。
這一次春日里的偶然邂逅,在崔護和絳娘心中,都升騰起了曖昧的情愫,一圈圈愛的漣漪,在不停地蕩漾著。
自從崔護走后,絳娘對他一直念念不忘,儒雅俊秀的少年郎身影,始終盤桓在她的腦海中,讓她朝思慕想、魂牽夢縈,但這一切她無法向人傾訴。
反觀崔護,回到家中,就立即沉浸在繁重的功課中,日夜苦讀,心無旁騖,艷遇絳娘一事,也只能暫擱腦后,以免荒廢了學(xué)業(yè)。
光陰似箭,轉(zhuǎn)眼到了第二年的春天,依舊是一個春暖花開的好天氣,崔護望著城中綻放的桃花,不免觸景生情,回憶起了去年春天相逢的那個桃花一樣的姑娘。
壓抑了一年的熾熱情感,猶如巖漿爆發(fā)一般,噴涌而出,無法遏制,于是,崔護懷著興奮又迫切的心情,一路快行來到了城外,尋找那段難忘的舊夢。
一路上花開依舊,鳥鳴如常,但這一切都已喚不起崔護的興致了,他心中只有那個隱居于繁盛桃林中的桃花佳人。
翻山越嶺只為你,崎嶇坎坷都不怕,崔護終于來到了那幢茅舍,昔日的情景歷歷在目,就像發(fā)生在昨天一樣。
走進院落,里面卻寂靜無聲。他隔著竹籬高呼道:“小生踏春路過,想求些水喝!”他重復(fù)著去年的話語,期盼著去年的那一幕,再次上演。
可是,等了許久,都不見少女出來開門,他又喚了幾聲:“絳娘!絳娘!”除了些許微弱的回音外,并無應(yīng)答之聲。
崔護定睛一看,院中的茅舍門上靜靜地掛著一把銅鎖,宣告著主人已不在此。崔護立刻覺得猶如一盆冷水從頭澆到腳,剛才火熱的心,現(xiàn)在涼了一半。
他不甘心地推開柴門,孤單地坐在院中的桃樹下.繽紛飛揚的花瓣落了他一衣襟,卻一直都沒有等來少女的出現(xiàn)。
呆坐了一下午,又到了夕陽西斜的時候了,他落寞地從窗欞中取出筆墨,悵然若失地在房門上寫下七絕一首,名為《題都城南莊》:
去年今日此門中,人面桃花相映紅。
人面不知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fēng)。
城南歸來,沒有見到絳娘,崔護回家后,心里一直忐忑不安,他不斷地猜測著,佳人到哪里去了呢,掃墓,探親,郊游,還是已經(jīng)出嫁了?
思來想去,越發(fā)難以靜下心來讀書,甚至到了茶飯不思的地步,因此,數(shù)日之后,崔護再度前往城南,一探究竟。
這次,他熟練地找到了茅舍,只是尚未走近,就聽到茅舍中傳出了陣陣悲痛的哭聲,崔護心中一緊,趕忙加快了腳步,沖到了茅舍前,高聲詢問院中情況。
片刻之后,一位白發(fā)蒼蒼的老漢,顫顫巍巍地走了出來,淚眼模糊中,上下打量著崔護問道:“你是崔護吧?“
老漢居然知道自己的姓名,崔護有些驚訝,他點頭稱:“晚生是崔護。”
老漢一聽,霎時悲從中來,哭著說:“你殺了我的女兒?。 贝拮o詫異萬分,急忙問道:“敢請老丈說明原委!”
老漢涕淚橫流,哽咽著訴說道:
“愛女絳娘,年方十八,知書達禮,待字閨中,自從去年清明見了你,日夜牽腸掛肚,只說你若有情,必定再度來訪。她等過了一天又一天,春去秋來,總不見你的蹤影,她朝思暮想,恍然若失。
時過一年,本已將絕望,前幾天到親戚家小住,歸來見到門上你所題的詩,痛恨自己錯失良機,以為今生不能再見到你,因此不食不語,愁腸百結(jié),竟然一病不起。
我已老了,只有這個女兒相依為命,之所以遲遲不嫁,是想找一佳婿,好讓我們父女有所依靠。現(xiàn)在絳娘卻先我而去了,難道不是你殺了她嗎?”
聽了這番哭訴,崔護如遭五雷轟頂,一時之間,動彈不得。
想不到,萍水相逢,一面之緣,竟會有用情如此之深的癡心女子,他恨不得找個地縫鉆進去,實在是太羞愧了。
崔護嗚咽道:“去年路經(jīng)貴宅,口渴求飲,承蒙小姐賜茶,日前再來尋訪不遇,悵然題詩而返,不料竟生出這樣的變故,絳娘若死,晚生也不愿偷生了!”
他邊說邊奔入內(nèi)室,抱住斷氣不久的絳娘,聲嘶力竭地呼喊:“絳娘慢走一步,崔護隨你而來呀!”
崔護一邊奮力地搖晃著絳娘,一邊大聲哭喊著,不經(jīng)意間,淚水已流滿了絳娘嬌俏的臉頰。
也許是崔護的一片真情,感動了上蒼,也許是他的深情呼喊,喚醒了絳娘的心,總之,絳娘竟然悠悠地蘇醒了過來。
起初只是呼出一絲綿綿的鼻息,接著雙目微啟,然后唇角微動,她似乎認出了崔護,自己把臉深深地埋進了崔護的懷里。
老漢見此情景,驚喜萬分,急忙備好姜湯米漿,慢慢給絳娘喂下。
就這樣,癡情的絳娘,在鬼門關(guān)走了一圈,又從黃泉路上回到了人間。
隨后,崔護回家把情況稟明父母,崔家二老對他們這段好事多磨的真摯感情,很是體諒,于是依禮行聘,擇一吉日將絳娘娶進門來。
絳娘的父親,也經(jīng)崔家予以妥善的安置,得以頤養(yǎng)天年。至于這父女二人極力隱瞞的真實身份,通情達理的崔家人,也沒有追究。
崔護娶了這么一位情深意重、賢良聰慧的美嬌妻,自然是喜不自勝?;楹螅{娘勤儉持家、孝順公婆、和睦親鄰,為丈夫解除了后顧之憂。
每晚,紅袖添香,為夫伴讀,更加使得崔護精力充沛,專注功課,學(xué)業(yè)成績,日益精進。
唐德宗貞元十二年,崔護趕考會試,獲進士及第,外放為官,此后仕途一帆風(fēng)順,官至嶺南節(jié)度使。在絳娘的輔佐下,他為官清正,政績卓著,深受百姓愛戴。
得此賢妻相伴,崔護的詩情不但沒有被壓制和消磨,反而,佳作頻出,經(jīng)世流傳。單是描寫垂柳,就已達到爐火純青的地步:
結(jié)根挺涯涘,垂影覆清淺。
睡臉寒未開,懶腰晴更軟。
搖空條已重,拂水帶方展。
似醉煙景凝,如愁月露泫。
絲長魚誤恐,枝弱禽驚踐。
長別幾多情,含春任攀搴。
—END—
本文圖片來自網(wǎng)絡(luò),在此謝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