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朝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確立天下共主模式的王朝,是封建制度的鼻祖,周朝創立的官制禮制是后代各朝各代規制的源頭,儒道法各家思想體系也是在周朝建立的,文人學士在感情上也更加推崇周朝。
漢唐兩個國號在被后人使用的時候都有些撥亂反正恢復正統的意思在內,比如南唐和陳友諒的漢國,顯然當時他們在硬實力上都是處于弱勢,所以在名上就要多想想辦法,盡量拿到大義的名分。而用周為國號雖然都舉著復古的旗號,認為前朝在大義正朔的程度上還不夠,有更進一步的意思。而且家天下的思維向來很重,漢和唐畢竟分別是劉家和李家的,其他姓氏的人在有了周這個更好的選擇之后,也就不會再那么看重漢和唐。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北周了,不管是宇文氏還是他們代替的拓拔氏,都是鮮卑人的王朝,雖然漢化還是鮮卑化一直是兩個王朝內部紛爭的主線,但是同屬炎黃子孫的大前提卻沒有變,爭論的只是以漢文化為主體還是以鮮卑文化為主體。宇文家族或者說隴西貴族階層確定國號時兩族的情緒都要照顧,漢人色彩或者胡人色彩太濃厚的都不行,最后選定了周,并為了更加符合國號,依周制對朝廷里里外外做了大幅度的改革。
以周為國號的北周之外比較出名的還有武則天的武周和五代時期郭威的后周。改朝換代從來都不是一件簡單的事,尤其是在人們普遍認為李唐并未失德,天下還算安定,而武則天還只是一個女人的時候,武則天在沒有獲得家族多少支持的時候強行改朝換代阻力之大是難以想象的。為了在大義上多拿分,國號上就要多思量了。歷李家三世經營,大唐國號已深入人心,要想在國號上蓋過唐,宇文氏給了武則天一個很好的范例,那就是周。武周代唐還是還政李氏,都沒有發生過多的流血事件,國家也沒有發生的大的騷亂,這不得不說是一個奇跡。郭威在建立后周時事先并沒有太多準備,前面后晉后漢和契丹人牽涉過深引來漢人眾多不滿,郭威引以為戒,便采用了更貼近漢人正朔的周為國號。
除去這三個政權,還有元末時期的農民起義領袖張士誠也曾以周為國號,史稱張周;另外吳三桂叛清后也是以周為國號,史稱吳周。他們打的心思就和陳友諒侯景之流一樣了。
同周有類似地位的還有夏,夏名義上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王朝,是中國歷史從神話走向凡間的過渡,夏是由傳說中的人物大禹開始的,關于夏許多史事至今沒有實物印證,故夏在做國號時富有神秘色彩。故這種過于神秘和遙遠的“夏”一般也不會成為封爵名稱,以夏為國號的政權都是地方性政權,大多也沒有前朝的封爵,也許諸“夏國”的開創者從心底也沒相信自己能成事卻又偏偏野心極大,國號也就選用乍聽正統無比細思又虛無縹緲的“夏”。
“夏國”中最有名的當屬西夏,黨項人從唐朝中期開始在西北地區扎根,其中的一支更是被賜姓李,因駐地核心地區在夏州(現寧夏地區),這支黨項人的首領后也獲封夏國公,最終由李元昊建立夏國。可以說此西夏得名主要是因為源自夏州,其次才是為了勾連上古時期的夏朝。
但其他幾個“夏國”的源頭幾乎都是夏朝了:東晉十六國時期匈奴人赫連勃勃曾在西北地區建立政權,自認是夏后氏子孫,稱夏王;隋末河北地區農民起義領袖竇建德在局面初步穩定后建夏國;元末農民起義領袖之一明玉珍的國號也為夏;值得一提的元金之交,金疲于應付蒙古的進攻無暇他顧,在東北地區曾分裂出并東夏一國,本想自絕于金與蒙古孑然獨力,然而最終也沒有被心懷四海的蒙古人放過。可以看出諸“夏國”不是由少數民族建立就是由草根所創,“質量”而言遠不如“周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