竇嬰,西漢大臣,字王孫,清河觀津人,是漢文帝皇后竇氏侄。吳、楚七國之亂時,被景帝任為大將軍,守滎陽,監齊、趙之兵。七國之亂平息后,封魏其侯。武帝初,任丞相。竇嬰為搭救好友灌夫,以曾受景帝遺詔“事有不便,以便宜論上”為名,請求武帝召見。但尚書發現竇嬰所受遺詔在宮中并無副本,于是以“偽造詔書罪”被處死。
竇太后雖是竇嬰的靠山,但是兩人有許多的不合之處。竇太后曾多次想讓漢景帝立她所疼愛的梁孝王劉武為儲君,可竇嬰認為帝位自古以來就是父子相傳,極力阻止。這也讓他得罪了竇太后。竇嬰是個崇尚儒家學說的人,而竇太后則喜歡黃老學說,觀念上的不符導致兩人之間的矛盾加深。這些都表明了竇嬰其實并沒有站在竇太后一邊。
景帝三年發生的七國之亂中,竇嬰忠于朝廷,以大將軍的身份立下了大功,被賜封為魏其侯。在漢武帝之母王太后的弟弟田蚡掌權之后,田蚡仗著自己的身份,多行不法之事。竇嬰毫不畏懼,與之多次交鋒。后來,竇嬰的至交好友灌夫得罪了田蚡,竇嬰也不遺余力地搭救他。竇嬰是一個忠義兩全之人,只是他在政治上還是不夠成熟,最終搭上了自己的性命。
竇嬰之死的真相被很多專家學者研究過,他的死是一件大事,但導致他死的事件起因卻是一件很小的事情。當然,除了這件事情,竇嬰被斬首示眾的罪名還有一條,那就是“偽造詔書罪”,而這個罪名又是怎么來的呢?漢景帝臨終前,將劉徹托付給竇嬰,并給了他一道詔書,上面寫著“事有不便,以便宜上論”九個大字,假如有一天竇嬰遇到什么不方便的事情,可以隨機應變,將自己的意見呈報給皇帝聽。在灌夫一事發生后,竇嬰為了搭救好友,卻使得自己也被下獄了。他焦急不已,遂想到這份遺詔,想以此來再次面見漢武帝。漢武帝聽聞有先帝遺詔一事,就去專門保管檔案的尚書那里進行查明,結果并沒有這份遺詔的存檔。于是,竇嬰又被加了一條偽造遺詔的大罪,最終被斬首示眾。直到今日,關于先帝遺詔之事也成了一個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