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先憂后樂
【釋義】憂慮在天下人之先,安樂在天下人之后。比喻吃苦在先,享受在后。
【出處】宋·范仲淹《岳陽樓記》:“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
在韓琦的推薦下,范仲淹以陜西安撫副使的身份來到了陜西,兩人因此也成了并肩迎敵的戰友。
當年八月,范仲淹請知延州(今延安),一上任就開始強化士兵訓練,嚴肅軍營紀律。為了減少糧草運輸的麻煩,他又組織人力,在相應的地方修筑城寨,并把距離較遠的城鎮連接起來,以更好地防御敵人。
在守邊防的日子里,范仲淹履行著保家衛國的職責,也親身感受到了別樣的邊塞風光,看到了前線戰士們守邊的艱辛。在一個秋日,他激情滿懷地寫下了這首《漁家傲·秋思》:
塞下秋來風景異,衡陽雁去無留意。四面邊聲連角起。千嶂里,長煙落日孤城閉。
濁酒一杯家萬里,燕然未勒歸無計。羌管悠悠霜滿地。人不寐 ,將軍白發征夫淚。
在荒涼的邊地,思鄉的情緒無時無刻不在涌動著,但敵兵未退,就只能繼續守在這里,偶爾用濁酒和樂曲來寄托思鄉之情。
在延州時,范仲淹曾寫信給元昊,勸他退兵,但元昊回信的言辭非常不禮貌,所以范仲淹就把元昊的回信燒了,等到給皇上匯報西夏情況時,范仲淹也沒提回信的事。但后來仁宗還是知道這事,因此,范仲淹就被貶知耀州(今陜西銅川),后又改慶州(甘肅慶陽)。
慶歷二年(1042年),范仲淹和韓琦共同駐守涇州(今甘肅涇川北),與延州軍隊成掎角之勢,組成了較為牢固的防御體系,最終促成了宋和西夏的議和。
在邊防前線過了三年,范仲淹心中的鄉愁也是越來越濃,到了秋天,那種羈旅之思總是難以排遣。
【蘇幕遮·懷舊】碧云天,黃葉地,秋色連波,波上寒煙翠。山映斜陽天接水,芳草無情,更在斜陽外。 黯鄉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夢留人睡。明月樓高休獨倚,酒入愁腸,化作相思淚。
好在與西夏的戰事終于告一段落了,范仲淹此間所表現出的軍事才能,得到了仁宗的認可和賞識,慶歷三年(1043年),范仲淹被調回京城,升任樞密副使,不久又被授予參知政事,坐上了副宰相的位子。
此后,范仲淹和富弼等人,多次被仁宗召見,商議治國理政的策略。范仲淹認為要改變朝廷現狀,要改變國家面貌,必須有大的動作。
這意見正合仁宗心意,于是仁宗就把范仲淹召到了天章閣,賜座位和筆墨紙硯,要他把自己的想法都寫下來。
退朝后,范仲淹應詔而作,寫下了《十事疏》,提出了以下十項措施:
明黜陟——嚴明官吏升降制度
抑僥幸——限制僥幸升官之路
精貢舉——力求貢舉制度嚴密
擇官長——選派務實稱職官員
均公田——均衡官員職田收入
厚農桑——切實重視農業生產
修武備——整治軍隊確保供給
減徭役——減輕民間徭役負擔
覃恩信——廣泛落實朝廷政策
重命令——慎重發布朝廷命令
十項建議得到仁宗的贊許,并被要求在全國推進,這樣,“慶歷新政”就正式開始實施了。
任何改革都會遇到阻力,范仲淹的新政自然也不能幸免,推行之初,其中的多項措施就遭到了朝中保守派的激烈反對。
在這樣的節骨眼上,恰巧又發生了一件事。
慶歷四年(1044年)十一月中的一天,身為監進奏院的蘇舜欽,按慣例在進奏院進行祭神。因為進奏院的日常工作,就是做些謄謄抄抄、拆拆文件之類的活兒,所以那里的廢紙很多。當天蘇舜欽就用買廢紙的收入,又從自個兒腰包掏出一些錢來請客,期間還喊來了官妓來助興。太子中書舍人李定事前聽說有酒局,也想來參加,被拒絕了。
這李定不是什么好人,而蘇舜欽和他所請的十多人又都是支持新政的。李定一被拒絕,反對派們便以公款吃喝且招妓為借口,由御史中丞王拱辰指使其屬官,對蘇舜欽等人進行彈劾。結果參加宴會的十幾個人都遭到非常嚴重的處分,雖然范仲淹沒有參加宴會,但支持他改革的關鍵人員卻都被一鍋端了,沒人幫著繼續改革了,范仲淹只好自罷新政,并請求到邠州(今河南彬縣)任知州。只進行了一年多的慶歷新政,至此宣告失敗。
慶歷五年(1045年)十一月,范仲淹又調到鄧州知州任上,在這里,他心態放寬了許多,在公務之余,主持新建了一些景點,還時常去書院講學,也樂于和當地民眾一起參加民俗活動,日子過得要比以往那些年輕松愜意了好多。
來到鄧州的第二年,巴陵郡太守滕子京(滕京諒)給范仲淹發來了一個請求:為重建的岳陽樓寫一篇文章。
范仲淹與滕子京是好朋友,兩人一塊考中的進士,且志同道合。在泰州時,曾共筑捍海堤;在西北邊塞,兩人曾有過并肩作戰的經歷,范仲淹也向朝廷舉薦過滕子京。
滕子京在涇州任職期間,因動用公家的庫銀來犒勞守邊的將士,所以被人彈劾。雖然范仲淹等人竭力為之辯解,但最后滕子京還是以貪污的罪名被貶,三年換了三個地方,于慶歷四年春來到巴陵。
滕子京謫守巴陵郡期間,除了為民做實事之外,還重新了岳陽樓,使這座名樓的面貌煥然一新。
好友寫文記樓的要求,范仲淹欣然應承了下來。想象著在岳陽樓上看到的洞庭湖風光,聯想起自己這些年來的經歷和與滕子京兩人相處的一幕幕,范仲淹感慨萬千,當天就創作出了這篇洋洋灑灑且膾炙人口的《岳陽樓記》。
……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是進亦憂,退亦憂。然則何時而樂耶?其必曰:“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乎。噫!微斯人,吾誰與歸?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范仲淹說到了,也做到了!
皇祐元年(1049年),范仲淹調任知杭州;皇祐三年,升為戶部侍郎,知青州,因其年老且有病,便自請知潁州。不料第二年,范仲淹去潁州上任時,只走到徐州便去世了。而徐州,也正是他的出生地。
范仲淹,字希文,“朝廷無憂有范君,京師無事有希文”,這是范仲淹在擔任禮部員外郎兼代理開封府時,百姓對他的評價。作為一個宋朝官員,范仲淹一生光明磊落,一心為公,他擔得起這個評價。
(除了“先憂后樂”外,《岳陽樓記》中的成語可謂比比皆是,如:政通人口、百廢俱興、氣象萬千、心曠神怡、浩浩湯湯、春和景明、波瀾不驚、去國懷鄉、寵辱偕忘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