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的兵將,曾經和遼國的兵將懟過兩次,宋太宗雍熙三年,(公元986年),結果宋軍又一次敗北。至道三年(997年),趙恒即位。趙恒即位之初,任用李沆等為相,勤于政事。景德元年(1004年),遼朝入侵,宰相寇準力排眾議,勸趙恒親征,雙方會戰距都城東京三百里外之澶淵,局勢有利于北宋,但因趙恒懼于遼的聲勢,并慮及雙方交戰已久互有勝負,不顧寇準反對,以每年給遼一定金銀為“歲幣”于澶淵定盟和解,史稱“澶淵之盟”。此后,北宋進入經濟繁榮期,史稱“咸平之治”。 趙恒在位后期,任王欽若、丁謂為相,二人常以天書符瑞之說,熒惑朝野,趙恒也沉溺于封禪之事,廣建宮觀,勞民傷財,致使社會矛盾加深,使得北宋的“內憂外患”問題日趨嚴重。
宋真宗為了找回場子,他決定親自出征,可是一場大戰,打得確實艱苦,雖然宋軍占據勝勢,但宋真宗有點怕了,便簽署了帶有恥辱性質的“澶淵之盟”,宋國每年給遼國白銀10萬兩,細絹20萬匹,就這樣,這場戰斗就“憋屈”地結束了。為了消除澶淵之盟“雖勝猶敗”的負面影響,宋真宗先是找個借口,罷免了宰相寇準,然后讓善于拍馬屁的王欽若當了宰執。王欽若號稱“癭相” (癭包脖子)他聯合丁謂、林特、陳彭年、劉承珪(宦官)等人(人稱五鬼)。就搞了一出宋真宗“受封命,興于宋,付于慎,居其器,守于正,世七百,九九定”天降《大中祥符》天書三篇,然后泰山封禪的鬧劇。當時,宋朝人頑固地認為,宋朝是一個泱泱大國,而遼國只是一個彈丸小國(其實遼國的地盤不比宋朝小),宋朝向遼國進貢,這絕對是奇恥大辱。可是宋真宗一場自動帶著光環的泰山封禪大典,讓全國民眾,又撿拾起上幫天朝的信心。
果然,遼國得知宋真宗得到天書,他們也消停了,直到宋真宗去世,他們都沒有再“敢”挑起戰爭。可是宋真宗撒謊的代價是,一個謊言撒出去,為了圓謊,只能繼續編造第二個謊言。宋真宗當政的15年里(997年5月8日—1022年3月23日在位),可以說,他是靠著自己編制的謊言而活著,為了不斷地圓謊,宋朝國庫的銀兩,基本上都被掏干了。
中國歷史,每位皇帝都有自己的好與壞。澶淵之盟豐功偉績;寇準三次拒詔立皇后、呂瑞每臨大事有靜氣;楊家將忠勇抗遼兵、范仲淹力排效仿武后議;借腹生子的海誓山盟,真宗在的位25年,宋真宗統治時期治理有方,北宋的統治日益堅固,國家管理日益完善,社會經濟繁榮,北宋比較強盛,史稱“咸平之治”。 但對外政策上卻有軟弱之心,遼國入侵,以宰相寇準為首的少數人極力主張抵抗,雖然他們說服宋真宗御駕親征,雙方在澶淵相交,宋勝,但真宗畏于遼軍氣勢而就此罷兵,以每年向遼納白銀十萬良、絹二十萬匹來收買與遼的和平,定澶淵之盟。使宋朝向番方納貢換取和平的惡例開始,導致此后的宋朝君主都一貫如此。宋朝國庫的銀兩,基本上都被掏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