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言道,虎毒不食子。
但,在權(quán)力面前,有時候皇家的親情顯得蕩然無存。生在帝王家,命也可奈何。
這是一首來自于武則天次子章懷太子李賢的詩《黃臺瓜辭》,道盡了其中的悲情。
武則天的四個兒子
武則天與唐高宗李治共養(yǎng)育了四個兒子。
長子李弘于公元656年被立為太子,李弘性格寬厚,深得父皇高宗寵愛,仁孝謙謹,在朝野口碑很好。高宗后期隨著疾病加重,有提前將皇位交給李弘的想法。但李弘與強勢的母親武則天之間卻有些齟齬。主要有兩方面:一是李弘曾經(jīng)上書將武則天仇敵蕭淑妃所生的兩個女兒義陽公主和宣城公主恩準出嫁;二是李弘的未來太子妃竟被武則天外甥賀蘭敏之奸污,造成李弘同母后娘家怨恨。基于權(quán)力和母子間的不對付,坊間傳言最后武則天提前下手鴆殺了長子李弘,李弘死時年僅23歲。
公元675年,長兄李弘去世后,李賢被繼立為太子,時年20歲。與其兄類似,李賢也對的起他名字的“賢”字。為太子期間,禮賢下士,多次監(jiān)國。性格寬厚的李賢與性格強勢的母親之間關(guān)系也是很糟糕。公元680年,武則天派人揭發(fā)次子,并在東宮馬房里搜出數(shù)百具鎧甲,被定為謀反憑證,高宗一向喜愛李賢,想要寬恕他,但武后卻說:“為人子心懷謀逆,應該大義滅親,不能赦免罪行。”于是李賢被廢為庶人,幽禁在長安。
公元683年,李賢被流放到巴州。
公元684年3月13日,武則天派丘神勣趕往巴州,對那個滿腹經(jīng)綸,與自己不對付的兒子作了最后裁決,李賢被逼自殺。
唐玄宗李隆基
作為武則天的孫子,李隆基在繼承了強有力的政治品格外,也遺傳了那種權(quán)利欲。
在楊玉環(huán)沒有進宮之前,李隆基最為寵幸的是武惠妃---武則天的侄孫女。
當時李隆基已立太子李瑛,作為李隆基的次子,李瑛的太子還是比較合格的。
唐玄宗在寵幸武惠妃以前,曾經(jīng)寵幸趙麗妃、皇甫德儀與劉才人,她們分別生太子李瑛、鄂王李瑤、光王李琚。后因武惠妃得寵,三妃相繼失寵。于是李瑛、李瑤與李琚兄弟常為母親不得寵而不樂,多有怨言。其后被李林甫和武惠妃利用,向唐玄宗不斷吹風。
公元737年,武惠妃召喚太子李瑛、鄂王李瑤、光王李琚三兄弟與薛銹入宮,說是宮禁有盜賊。三兄弟與薛銹披甲入宮時,武惠妃卻對玄宗說三兄弟兵變,已經(jīng)殺入宮內(nèi),玄宗大怒,立刻將三兄弟逮捕,薛銹被處死。在武惠妃和駙馬楊洄的構(gòu)陷下,太子李瑛、鄂王李瑤、光王李琚一起被廢為庶人并被賜死。
如果說唐玄宗一日殺三子之后,李亨目睹了此次的人倫慘劇,他即位之后也下令殺掉了自己的兒子---建寧王李倓(tán),真的有點不可思議了。
《大唐榮耀》中建寧王形象
作為李亨的第三子,建寧王是很優(yōu)秀的。安史之亂爆發(fā)后,其率兵護衛(wèi)父親北上,每戰(zhàn)在前。
之后,李倓統(tǒng)軍作戰(zhàn),多次擊潰盤踞關(guān)中的叛軍。
正是這么一位優(yōu)秀的兒子,卻經(jīng)不住父親的多疑。
李倓為人正直,多次向父親肅宗揭露李輔國、張良娣二人的罪惡,李輔國、張良娣也多次誣陷李倓欲謀害其長兄廣平王李豫,唐肅宗聽信讒言,賜李倓死。
嗚呼哀哉。
作為一代強君的太子,劉據(jù)始終活在父親漢武帝的陰影下。
劉據(jù)為人謙恭仁和,施政寬厚,漢武帝晚年也將大多政務交給其處理。劉據(jù)的行為使得宅心仁厚之人大都歸向,但那些奸佞小人卻不見容于劉據(jù)。小人容易結(jié)黨,結(jié)果導致在漢武帝面前說太子劉據(jù)壞話的人越來越多。
劉據(jù)
公元前106年,大將軍衛(wèi)青去世,奸邪之臣認為太子不再有外戚靠山,因害怕太子即位后對自己不利,于是開始競相陷害太子。
其后,太子劉據(jù)姨表哥公孫敬聲和其父丞相公孫賀因被人誣陷實行巫蠱,相繼死在獄中,公孫家被滅族太子劉據(jù)在朝堂之中再無外戚相助,漢武帝兩位女兒:陽石公主和諸邑公主皆因為此案連累被處死,衛(wèi)青長子衛(wèi)伉也被處死,一時間朝堂洶涌,矛頭直指太子劉據(jù)。
漢武帝之女---陽石公主
此時漢武帝年邁,對于奸臣江充的信任無以復加,江充則在太子宮中挖出了桐木人偶。劉據(jù)對于此等誣陷憤懣不已,但此時漢武帝居于甘泉宮休養(yǎng),無法及時辯解,隨后太子劉據(jù)起兵,父子間的誤會加深,隨后太子劉據(jù)兵敗自殺,其妻史良娣、長子劉進、兒媳王翁須、女兒皆在長安遇害,留下了孫子劉病已被關(guān)入獄中,太子劉據(jù)遇害時年38歲。
我們所學的歷史書上對于北魏孝文帝的漢化政策,評價非常之高。
而在真實的歷史上,孝文帝為了在鮮卑貴族中推行漢化所付出的努力不是歷史課本上那幾句話就能說的清的。
孝文帝拓跋宏
北魏初期執(zhí)行子貴母死制度,拓跋宏在被立為太子時,生母即被賜死,由祖母馮太后撫養(yǎng)成人。隨后孝文帝親政,并推行漢化改革。
但他的太子元恂卻對漢化十分的反感,元恂素不好學,身材肥胖,最怕洛陽的炎熱天氣,每每追樂北邊的舊都;又不愿說漢語、穿漢服,對所賜漢族衣冠盡皆撕毀,仍舊解發(fā)為編發(fā)左衽,頑固保持鮮卑舊俗,中庶子高道悅多次苦言相勸元恂,但太子均不為所動,并趁孝文帝南巡之際殺死高道悅,孝文帝聽聞后十分震怒,急返洛陽,重責太子元恂。
公元496年十二月,孝文帝廢掉元恂的太子之位,貶為庶人,囚禁于河陽無鼻城。
公元497年四月,孝文帝命人毒殺元恂,元恂去世時年僅十五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