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洲人怎么說呢?跟絕大多數地皮上的人一樣,處處喜歡以自我為中心,不僅僅體現在格林尼治天文臺的本初子午線所代表的零度經線,還有就是喜歡把一個僅僅只有一千萬平方公里的地皮都稱之為“大洲”。
這段年間我們中國地區經歷著唐宋的盛世,也享受過明朝初期的一段和平發展。但是對于歐洲來說就沒那么的爽了,這段時間被稱之為“中世紀”的原因是因為它的前面是羅馬帝國(假設你忘記了拜占庭帝國的話,人家一直續命到1453年),后面就是西歐的黎明“文藝復興”的時期。有的時候也把這一段時代稱之為“黑暗時代”,因為“據說”當時的人們“非常的蒙昧無知”但是當時請問真的很黑暗嗎?
你要是喜歡建筑或者是詩篇什么的,當時的確很黑暗。當然如果你不喜歡戰爭或者是單單從能不能保住你的小命的角度上邊來看,那好像還真的不算挺糟糕--至少14世紀在瘟疫肆虐以前不會很慘。但是怎么說呢,這個中世紀啊,其實算的上是一個啟蒙年代。
中世紀的歐洲里面,貿易衰退,城市減少,文化產生的成就相較于之前的羅馬帝國來說更是少之又少。倫敦和巴黎根本不像現在一樣美麗的讓人想去那里旅游,那里簡直就是一個臟污納垢,火災頻發的破地方。排污系統甚至比不上5000年前摩亨佐達羅(古印度文明的城市)。話說香水好像就是為了掩蓋人們身上的臭味才給設計出來的。你們想想這個破地方連印度都不如,那比起羅馬和咱們同時期的唐宋簡直就是差到十萬八千里去了。
但是這個地方也有“好處”--強權減小了,戰爭也變小了,比起東方動輒了幾十萬人的戰爭好像也不會死那么多的人(西歐人口本來也沒東方那么多)。中世紀的人們的預期壽命好像也要長那么一點點(根據某些資料顯示是30歲,同比之下羅馬帝國是28歲,頓時覺得活在現在的確蠻幸運的,但是我恐怕到30歲還沒有結婚)。盡管沒有了一個像羅馬帝國一樣的中央集權政府,但是在這里卻有了獨有的一種封建制度,跟咱們的封建制度不同,這是一種建立在了主仆制度上面的統治體系:領主擁有一片地皮,仆人們負責管理這一片地皮并且還有的仆人可以穿上騎士的服裝但是條件是誓死效忠領主(騎馬與砍殺的劇情差不多就是這種情況)。這些領主其實也是更高一級的附庸,最大的領主叫做國王,最低的領主叫做騎士,騎士之下是農民(他們負責耕地交租以尋求免受土匪的侵擾和其他勢力的威脅)。
這種中世紀的封建制度其實是一種經濟的制度,農民負責耕地,留的一部分的農產品以養活自身其他的交給他們這塊地的地主。規模小和地方性的封建制度的特征正好適合規模小地區的發展性,這種制度穩固了當時的社會現狀,沒有什么個自由也沒有什么個社會流動性--因為農民再怎么努力也不可能變成領主,也不會離開當時禁錮的村莊。這種行為模式差不多就是中世紀的模樣,我們明天再接著說一說其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