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節 文明產生——農耕社會
在舊石器時代,人類的生存是靠采摘與打獵,但這種生活是依附性的,大自然“不高興”,人類生存起來就艱辛得多。在人類漫長的收集食物的過程中,人類對于采摘有了豐富的經驗,知道什么區域、什么季節更適合采摘食物,甚至可以人為地“幫助”植物成長,如澆水、控制日照等等。當對植物能的生長習性更加了解后,人類知道了植物的繁殖方式,這樣,人類就能種植、培養植物了。
這個意義是十分巨大的,從此,人類可以在固定的區域種植、培養植物,確切的說,是農作物。人類在采摘的過程中,就知道什么“果實”能更好的解決饑餓,所以,人類開始種植、培養大量的農作物。
種植業產生了!這個過程是漫長的,但對人類社會來說,進入了一個新時代。人類從食物采集者變為了食物生產者,人類只需要找到一塊氣候適合的地域,就可以很好的生存下來。在種植業發展后,畜牧業也發展了。由于人類打獵工具的改進,捕獲的獵物更多,以至于短時間內食用不完,而種植業的產生,又可以為沒有死掉的獵物提供食物,所以畜牧業也很快發展起來。
而這個時候,人類的工具也從打制石器變成磨制石器,人類進入新石器時代,這個時期大約是公元前1萬年前。至于到底是新石器促進了農業的生產,還是農業促進了新石器的出現,這里不去討論,取個折中:人類進入新石器的農業時代!由于農業的出現比起新石器的出現意義大得多,所以一般稱這個時代為農業時代(農耕時代)。
人類農業文明時代到來了,人類終于和其它動物的社會變得不一樣了!農業文明的出現,人類可以固定生活在一定區域,不用過多的遷徙。從此,饑餓問題得到了很大的解決,人類每天可以不用把“吃”當作唯一的事情,人類平時可以琢磨怎么穿得更暖、住得舒服、食物怎么能更好的儲存、當有外來入侵的時候怎么更好的防御,等等,這些想法只有在“不愁吃”的情況下才能大量的出現,有了這些想法,人類才能生產出暖而耐用的衣物、結實的房屋、倉庫等等,而這時,也出現了一個新的事物——村莊。
人類生活在村莊里,協作勞動,認可共同的習俗,有共同的領導者,生產著本區域易生產的食物。這時,人類處在物種的頂端,對于簡單的自然災害,也能防御。所以之后的歷史,不再是人類與其它物種、人類與自然災害對抗的歷史,人類進入真正的人類社會歷史,世界歷史才算正式開始,這個時間點大概是公元前1萬年前上下(待歷史繼續考證)。
村莊社會只是開始,當城市出現的時候,社會分工、腦力勞動、權力等一系列事物都出現后,人類文明開始進入輝煌并殘酷的時代。
第1-4節 發達文明——國的誕生
隨著生產力的提高,人類與其它物種、人類與自然對抗的問題成為次要問題了,人類之間的沖突成為主要問題。固定的村莊也好,頻繁遷徙的部落也好,隨著人類活動范圍的擴大就必然存在沖突,沖突的各方都是團結的,各方都想自己方能生存下去,所以都為了自己的村莊或部落而去戰斗,這樣,早期的軍事戰爭就形成了。
總會有戰敗的那方,勝利方便會接管戰敗方的所有東西,包括戰敗方的人們。這樣,出現了一種新名詞——奴隸。因為早期社會是沒有“平等”觀念的,勝利的一方會很自然地認為戰敗方是“低下的”,所以在當時人類看來:戰敗方的族群是應該由勝利方來支配的。
早期文明時代的奴隸,對于部落與村莊來講,意義是完全不同的。對于部落,奴隸沒什么作用(被束縛的奴隸無法打獵,不被束縛的奴隸會逃跑);而對于村莊,奴隸成為了最重要的生產力。
沖突的勝利方得到了奴隸和新的領地,勝利方可以強迫奴隸幫助他們生產,勝利方的族人會活得更好。所以,“為了更好的生存,就需要獲得更多奴隸、土地”的想法便在各個村莊里滋生。
主動的軍事戰爭便出現了!勝利方的領地擴大了,為了生活得更好,勝利方的人們將自己的村莊修建得更好,這樣,城市誕生了!城市與村莊是完全不同的,不僅是規模與豪華程度遠大于村莊,而主要在于:城市已不再直接進行生產,城市的食物及其它物資主要由周邊的村莊來供應,城市成為了周圍村莊的統治者。這些統治者,也就是原來戰爭中獲得勝利的人們,就成為了貴族(奴隸主)。這樣,社會出現了不同的兩種階層,即貴族與奴隸,奴隸從事生產活動,而貴族不再進行生產活動,奴隸生產為貴族們解決經濟需求,奴隸制生產制度出現了。
奴隸制生產制度的出現,對人類文明史進步有重大意義。在原始生產關系下,村莊的人們只是解決“眼前的溫飽”,他們不會考慮“以后的發展”,他們每天過著“悠哉的生活”,畢竟生產工作是很累的;但奴隸制生產制度出現后,“奴隸們累不累”不是貴族關心的問題,貴族們可以肆無忌憚地要求奴隸生產,這就導致了一個結果,物資開始豐富,而這些物資都屬于貴族,有了“雄厚”經濟基礎的貴族,便可以建立穩定的統治了。這里說明下,奴隸制生產關系是殘酷的,但只是貴族與奴隸間殘酷對立,貴族們之間還是很“民主”的。
談到統治,就必須說下權力的誕生。世界所有地區的權力,最初都是從二元權力開始,在這里我們命名為“君權”與“神權”。前面在部落時代的敘述里,提到部落一般推舉出一個或幾個首領,推舉的原因基本上有兩個:一個是身體更強壯,能對抗其它物種及其它部落的入侵;另一個是“懂得更多的人”,主要是對大自然有著“充分了解”的人。
農業文明時代,“懂得更多的人”顯然是受尊敬的,我們這里先用一個詞來稱呼這些人——祭司。當時受生產力水平制約,人們不可能真正地了解大自然,一些人根據自身的知識,他們自己構成一個系統的解釋,當解釋不圓滿時,便創造了一個新事物——神。回顧歷史,所有文明的傳說或記載的文獻,都會有神的存在,因為神的存在是對難以理解的自然現象最好的解釋。神是超自然的存在,神主宰著人類,所以人們都尊敬并恐懼神,而祭司是“與神溝通”、“了解神意圖”的人,所以祭司當時是受人敬重的。祭司希望神能保佑其人們,經常進行拜神活動,所以“祭司”這個命名還是貼切的。最初,神的形象都是自然界的非人事物,如樹、巖石、蛇、鹿等,后來由于人類自認為自身的強大,所以神的形象慢慢都變成了人的形象,當然也有無具體形象的神。這里強調下,在當時,祭司并不是現代有些社會所認為的是“愚昧的欺詐者”,在遠古時期,祭司們是知識的研究者,往往人們能從祭司他們那獲得更多的知識,雖然在今天看來有些知識是幼稚的,但對當時來說是進步的。作為神的代言者,祭司的權力可想而知,他們是人們的精神指引者,他們是人們的崇拜者,這種權力我們稱作“神權”。
另一類首領——強壯者,他們一般是帶領人們對抗其它物種或其它部落。起初,他們這類首領并不被太重視,他們只是被人們看作是服務人們的保護者,村莊或部落需要他們挺身而出。但當軍事戰爭頻繁出現時,這此首領被人們所崇拜,由于他們重大的戰爭領導作用,他們有時也被看作是神派下來幫助人們的,所以這些首領在軍事戰爭頻繁出現的時代,被人們所敬重。這些首領,我們在這里先用“軍事首領”來稱呼,這種權力我們稱作“君權”。
前面說明了主動軍事戰爭的出現、城市的出現、奴隸制生產關系的出現、權力的出現,其實這時,就已經誕生了一個全新的事物——國。對于國的定義,說法不一,這里對“國家”這個近現代詞語不做仔細討論。這里說的“國”,不是現代的民族國家,早期的國,也稱為邦,也就是說,這座城市就是國。國內有戰爭獲勝后得到的奴隸,這些奴隸可以被強行進行生產,成為專業的生產人員;城市里的大部分原來的族人便是貴族,他們不再進行生產,而是從事管理,即腦力勞動。這時他們認為體力勞動是奴隸干的事,進行體力勞動是可恥的,腦力勞動使他們成為文明進步的一個關鍵因素。為了更好的管理奴隸、發動戰爭獲得奴隸,軍事首領組織貴族們建立的專門戰爭組織——軍隊。所以,以城市為基礎、軍隊為力量保障、依靠奴隸生產制度生存、在二元制權力領導下的國誕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