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禁,字文則,泰山鉅平人。本為鮑信部將,后投降曹操,在宛城張繡之亂時,因斬殺不守軍紀的青州兵,并修筑壁壘抵抗叛軍,被曹操稱為世之良將。奈何于禁晚節不報,在襄樊之戰中,被關羽擊敗后,選擇了投降關羽。陳壽所著的《三國志》里對于于禁有以下記載:
跟隨曹操,平定四方
中平四年,于禁被鮑信招募到麾下討伐黃巾軍,初平三年,鮑信和于禁等人迎曹操領兗州牧,于禁被封為都伯,隸屬于將軍王朗。王朗成為了于禁的伯樂,他向曹操推薦于禁,說于禁有將軍之才,可以重用。曹操召見了于禁,拜其為軍司馬。初平四年,曹操派于禁統兵到徐州進攻廣戚,攻克廣戚后,封于禁為陷陳都尉。
興平元年,于禁跟隨曹操在濮陽攻擊呂布,于禁單獨帶兵在城南攻克了呂布的兩座大營,后來又在須昌打敗了高雅。在討伐黃巾軍的戰斗中,面對夜襲曹營的黃巾軍,于禁鎮定自若,斬殺其頭領,迫使其全部繳械投降。同年在跟隨曹操征討袁術的戰斗中,連斬袁術手下的四員大將。
臨危不亂,拒敵有功
建安二年,于禁跟隨曹操討伐宛城張繡,張繡聽取了賈詡的建議,率眾投降曹操。后張繡又再次反叛,因為事發突然,曹操手下眾將措手不及,很多兵卒被殺,局面十分混亂。唯有于禁約束部下,且戰且退、陣腳不亂。
在還沒有退回曹操大營的時候,半路上于禁發現了十幾個衣衫襤褸的曹軍,細問之下才知道是青州兵作亂。這些青州兵本身黃巾軍出身,后來投降了曹操,曹操對他們十分寬容,因此他們經常目無軍紀、打家劫舍。于禁一聽就追討這些也是自己人的青州兵,并把帶頭者明正典刑。這些青州兵被于禁逼迫的緊了,就到曹操面前去誣告于禁趁亂造反。
有人勸于禁應該早點到曹操處去分辨是非,于禁不同意這種觀點,他說:“現在張繡的叛軍在后面緊追不舍,當前的要務是拒敵。況且明公是明智的人,謠言止于智者,有什么好怕的!”于是,于禁命人修筑壕溝壁壘以拒張繡,打退敵軍之后,才來到曹操大營訴說事情的原委。曹操對于禁大加贊賞,說處變不驚、臨危不懼、討伐奸佞、駐守有功,加封于禁為益壽亭侯。
建安三年,于禁跟隨曹操破張繡于穰,擒呂布于下邳。建安四年,于禁和樂進、曹仁等人攻破眭固于射犬,曹操因而吞并了河內。
官渡交兵,振奮軍心
建安五年,劉備在徐州作亂,曹操親自率軍討伐,令于禁堅守營盤,袁紹不能攻克。于禁隨后主動出擊,攻打袁紹側翼的營寨,與樂進率兵五千渡河攻取了嘉縣,斬首招降千余人,并招降了袁紹的將領何茂、王摩等二十余人。
隨后曹操派于禁進駐原武,攻克了袁紹在杜氏津的營寨。曹操于袁紹在官渡對峙,雙方都修建了土山,袁紹命令人向曹操大營里射箭,曹操的兵卒多有死傷,軍心動搖。于禁督守土山,組織士兵反擊,鼓舞了士氣,穩定了軍心。
博望遇險,李典為援
建安七年,劉表派劉備攻打許都,一直打到了葉縣,逼近許都。曹操命夏侯惇、于禁、李典帶兵對抗劉備,劉備將部隊后撤到博望和曹軍對峙。不久劉備燒毀了營寨逃走,夏侯惇和于禁要追擊,李典說:“我看博望坡這個地方,道路狹窄、草木茂盛,容易設伏,還是不要追擊。”
夏侯惇不聽李典的建議,帶領于禁追趕劉備,命令李典留守,結果在博望坡中了伏兵,戰況十分危及,幸虧李典帶領援軍及時趕到,才解除了危及。劉備見沒有什么便宜好賺,感覺強攻沒有什么益處,便率領軍隊撤退,曹操成功保衛了許都。看到這兒,我才知道,所謂的火山博望坡是劉備的計謀,而不是諸葛亮的功勞!
不念舊情,不忘君恩
建安十一年,昌豨投降曹操后又反叛,曹操命于禁前去討伐,昌豨不是于禁的對手,想到自己和于禁是舊相識,就向于禁投降。眾將都以為于禁會念在舊相識的份上,放昌豨一馬,或者交給曹操處置。
可于禁說:“你們難道忘記了曹公的軍令了嗎?被大軍圍困之后投降的人,不能赦免他們的罪行。”于禁又說道:“我和昌豨盡管是舊相識,但不能因此不執行曹公的命令,遵守曹公的規律,如果那樣做的話就是失節。”隨后,于禁和昌豨訣別揮淚斬之。曹操知道后,感慨道:“昌豨不向我投降,而向于禁投降,這就是他的命運呀!”
不戀私財,不辱君命
于禁受到曹操的器重,因此每次曹操出兵,不是讓于禁擔任先鋒,就會讓其斷后。于禁治軍嚴謹,從來不收受私財,因此曹操對于禁更加器重。
曹操嫉恨朱靈,便命于禁帶十余人,去朱靈軍中奪其兵權,朱靈及其屬下不敢仰視,乖乖交出兵權,并歸附于于禁麾下,可見于禁在曹操軍中威望之高。
水淹七軍,背負罵名
建安二十四年,關羽攻擊樊城,于禁和龐德率軍救援,恰逢大雨連綿、漢水暴漲,七軍都被大水淹沒,于禁和龐德被關羽所擒。龐德拒不投降,大罵關羽被斬,而于禁則投降了關羽,被關羽關押在荊州的江陵。曹操知道后,哀嘆道:“于禁跟隨了我三十年,竟讓還不如龐德!”
關羽被呂蒙擊敗后,于禁落到了東吳孫權的手里,過起了寄人籬下的生活。后來曹丕繼位,孫權稱臣,于禁回到了曹魏。但是曹丕怨恨他投降關羽,沒有氣節,便故意羞辱他,一代名將于禁最后羞憤而死。
一個人的歷史,一家之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