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黃河走過“幾”字彎的第一個轉角,她就遇到了一座山——賀蘭山。賀蘭山南北綿亙250公里,東西最寬處有40公里,主峰高達3556米。盡管一前一后,還有更雄壯的祁連山脈和陰山山脈,這樣的體量依然可以讓賀蘭山被稱作是一座“大山”。
來自北方的風沙一部分越過賀蘭山,便被卸了勢道,落在她身后的土地上。湍急的黃河在賀蘭山前竟變得舒緩,水面也寬闊起來,被黃河從上游裹脅來的許多泥沙開始在這里淤積。歷經萬千年的潛移默化,便形成了今天的寧夏平原。
寧夏平原西南起自中衛市沙坡頭,北止于石嘴山,斜貫寧夏回族自治區北部。南北長約320公里,東西寬約10-50公里,總面積達1.7萬平方公里。這樣的體量使她可以在中國的平原排名中位居第六位。因為大部分屬銀川市,寧夏平原又被稱作銀川平原。單從“銀川”兩字的字面看,這里就是一個好地方。
寧夏平原屬廣義河套的一部分,被稱為“西套”。名諺曰:黃河百害,唯富一套。寧夏平原就是受益者之一。滔滔黃河從這里斜貫而過,河面寬闊,水流平緩,沿黃兩岸地勢平坦,極適于發展農田灌溉。先秦時義渠國人已經學會了鑿渠引黃河水澆田,秦并義渠后又修了秦渠,后來的幾個朝代治水不輟,先后修了漢渠、唐渠,都延用至今,在寧夏平原這片土地上形成了大面積的自流灌溉區。
優越的自然環境使得這里的小麥、水稻高產穩產,枸杞、瓜果品質優良,銀川附近遍布的湖沼是寧夏的水產基地。唐代詩人韋蟾的詩句'賀蘭山下果園成,塞北江南舊有名'讓寧夏平原博得了'塞上江南'的美名。時至今日寧夏平原依舊是中國西北重要的商品糧基地和特色農業基地,有'西北明珠'的美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