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伊人久久大香线蕉,开心久久婷婷综合中文字幕,杏田冲梨,人妻无码aⅴ不卡中文字幕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先秦諸子-墨家篇】1-4.仁愛與兼愛,誰更愛人?

1-4.仁愛與兼愛,誰更愛人?

??這一小節涉及三位人物,孔子、孟子、墨子。

??孔孟不是一家嗎?怎么要分開說?

??必須分開,孟子雖堅定不移的持儒家思想,但他的立場卻又與墨子一致,都是平民立場,而儒家孔子是貴族立場。

??孟子的思想里實則存在著孔子與墨子兩人的理念。

??當兩種觀點激烈碰撞的時候,人們總習慣性認為把兩種意見折中是最好的,所以孟子思想應該最合適,真的是如此簡單嗎?

??孔子的‘仁愛’它是有遠近、按次序、講親疏、分等級,以‘人’為中心向外擴散的‘愛’,越向外‘愛’的情感投入就越低。

孔子認為:
??‘對本國人的愛大于其他國家的人’這就是遠近關系;
??‘對本家族人的愛又大于愛本國人’這就是次序關系;
??‘對自己本家的愛又大于愛親戚家’這就是親疏關系;
??‘對自己父母的愛大于愛自己本身’這就是等級關系。

??春秋時期,西周的宗法制度‘禮壞樂崩’非常嚴重,禮樂制度其實就是西周建立的法律制度。

??孔子認為天下大亂是因為法律制度沒有了,孔子提出‘復禮’就是想重塑西周法律的權威性,而這個權威性得有理論依據。

??‘仁愛’就是依據,‘仁愛’用血濃于水的親情關系,來解釋一個和諧家庭該是什么樣子,再用‘家’來映射‘國’。

??當時禮壞樂崩是什么樣呢?周天子管不住自己的諸侯,諸侯的權利被自己的士大夫分持。

??春秋有五霸,齊、晉、楚、宋、秦五大諸侯,別說這排第一線的五大諸侯國周天子管不住,連鄭國這種二流國家都敢吊打周天子。

??春秋末期,最強的晉國居然被韓、趙、魏三個士大夫瓜分,姜子牙的齊國被自己的田氏大夫霸占,成了田家的齊國,秦國變法之前,秦國大貴族強到能隨意更換自己的國君。

??可見西周的法律制度是完全崩潰,誰有實力誰就上臺來演戲。

??孔子及儒家思想在春秋戰國時期為何沒有國君力行?但它又經久不衰?

??這得先交待下古代政治統治的基本結構,并非貴族與平民、奴隸兩極劃分,而是呈金字塔形,中西方文化都是一樣的!

??首先都有一個共主,共主下面是大貴族,大貴族對共主表示效忠,但是大貴族手下的小貴族及平民與共主沒有一絲關系。

??天子無法命令某諸侯國里的一個士大夫為他效力,西方國王沒權利調動貴族手下的私兵,中西方貴族早期都保有高度自治權。

??比如你是龍,你養了幾只老虎,這些老虎分別又圈養了很多狼,這些狼自己又圈養了很多狗,狗又養了雞鴨,以此往下延伸。

??你作為龍是老虎主人,老虎必須遵從于你,但你沒辦法越過老虎去命令它養的狼,甚至等級更低的狗,因為狼與狗都沒跟你建立主仆關系。

??也就是說從‘法理’上,你作為龍是最高等級的統治者,但實質掌控權并不高,這種等級服從完全取決于你作為龍,自身有非常強大的力量去控制這些老虎。一旦你鎮不住,那老虎是絕對不會聽你的。

??孔子提出‘仁者愛人’,孔子用‘家’做比喻,天子從龍變成了父親的角色,臣變成了兒子,兒子以下是孫子,以此延伸。

??用親情血緣把上訴的野性變成溫和的人性,用人性來引導諸侯國這些老虎變成孝順的兒子。

??孔子的‘仁愛’里有非常明確的等級關系,強調‘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認為國家和諧跟家庭和諧是一樣的,要‘父慈子孝’,君主要有‘仁德之心’,臣子要有‘忠孝之心’。

??但顯而易見的是,翅膀長硬的諸侯們不想做兒子當孫子,而是要當大老虎,所以孔子的‘仁愛’論老虎們根本不買賬。

??可為何儒家依然在先秦還是一個大學派呢?

??因為老虎們希望自己手底下養的狼啊、狗啊這些都乖乖聽話,畢竟老虎們跟龍沒有本質區別,老虎可以命令狼,但同樣沒辦法命令狼養的狗,道理是一樣的。

??這個時候儒家的忠孝理論就起作用了,所以各諸侯國表面上還是吹捧孔子的‘仁愛’,但就是在執行上用雙重標準。

??可見孔子的‘仁愛’,僅僅是借用家庭倫理關系,希望人充滿人性,并沒有當今現代人權的思想,它是有尊卑等級次序之分的愛。

??雖然孔子思想還是為統治者服務,但我們要看時代性,不能穿越的去看待古人,不能用今天的文明高度去評價古人,我們研究的是古人的哲學思辨,而并非去評價對錯,任何思想家都受制于歷史局限性。

??即便是西方的法治思想鼻祖蘇格拉底、柏拉圖、亞里斯多德,他們同樣是為奴隸時代的貴族統治服務,也并非現代的西方法治人權思想。

??孔子的‘仁愛’為孟子的‘仁義’與墨家的‘兼愛’起了奠基作用。

??‘人生而平等,人生而自由’這是現代西方法治的核心訴求,其實我們中國文化里早就有先賢提出。

??墨子代表著最底層人民的利益,‘兼愛’不別親疏,去除等級、沒有貴賤。

??墨子提出的‘兼愛’,就是中國文化里最早的‘人格權平等’思想之一。

??另一部分是道家楊朱提出的‘人格權自由’,然而這兩位先賢卻被孟子罵成了禽獸。

“楊氏為我,是無君也;墨氏兼愛,是無父也;無君無父,是禽獸也。”《孟子·滕文公》

??這又是為什么呢?孟子為何如此惡毒的罵兩位人權思想家呢?

??從孟子開始的儒家,逐漸的把‘善、正義’作為人行為處事的道德準則,對個人道德有了進一步要求,不僅要‘自律’,還要‘助人’!

??人的本性是‘利己’,道德自律本質就是壓制人的‘利己’欲望。

??所以從孟子開始,儒家思想把‘重視個人利益’看做是不道德的行為,是可恥的。

??‘君子’也從孔子定義的有貴族身份與貴族情操的人,變成了無私奉獻、道德高尚的人。‘小人’在孔子的定義里,是那些僭越了宗法制禮教的一群人。

??而孟子眼中的‘小人’也道德化,凡事訴求個人利益、沒有道德良心的就是‘小人’。

??孟子認為作為一個有文明、有理想、有道德、有抱負的人無私奉獻才是高尚的表現。

??所以孟子痛斥道家楊朱的個人主義,認為‘利己’思想是低端的動物本能,楊朱的思想就跟畜牲沒區別。

??關于楊朱的部分,在道家篇講楊朱時具體講,這里不延伸。

??孟子本人其實是非常不待見統治者的,他有大量語錄表現他對統治者的不滿,孔子不滿還會委婉一點表達,孟子就一直很囂張,敢當面指出統治者的毛病。

??孟子公然跟統治者唱反調,這不是作死么?可問題又來了,孟子居然受各國諸侯邀請,到處開講座,統治者傻嗎?

??當然不傻,因為儒家思想始終是以孔子的‘仁愛’為基礎的,而‘仁愛’與‘忠孝’掛鉤。

??忠誠是統治者需要的,這就是可以利用的地方。

??墨家訴求平等,老是犯上作亂,這個孟子‘蹦跶’出來反對就太好了,統治者正好找孟子來對付墨家。

??孟子認為一個道德高尚的人,行事必須堅守‘正義’,他把‘仁愛’與‘正義’結合,就有了‘仁心’、‘義舉’,合并在一起就是‘仁義’。

??孟子的‘仁’是善心、人的惻隱之心。‘義’是行動,是有道德的人的實際作為。

“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魚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孟子·告子》

??由此可知孟子是精神至上主義者,他對物欲的追求遠不及精神追求。

??儒家總說‘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但這句話僅僅是說自己不喜歡的事,不要強迫別人去做。

??孟子自身高風亮節,非常自律,格守自己的道德標準,然而他把自己的道德標準強加給了所有人。

??孟子及后來的儒家認為是‘正確’的事,就一定要強迫別人也跟著去做,誰不照做,就是違反道德。

??這就導致人開始拿自己的道德標準去要求和評價別人。

??孟子、孔子自己本人道德很高,而其他很多普通人是達不到的,很多人自己做不到,卻拿著孔孟的道德大棒去敲打他人。這種思維一旦合理化,就必然形成了偽道德。

??孟子要求人人行‘正義’,正義就是不以自己的利益做優先考慮,而是強調付出,這本質上就與孔子‘仁愛’是基于優先利于自己的愛相違背了,變成了‘無私的愛’。

??從孟子開始,儒家把‘義與利’看成是對立關系,講‘義’的是君子,講‘利’的是小人。

??直至今天,中國人的觀念里‘關系和諧’是首位,所以得多談‘義氣’、‘情誼’,人們總是怯于談利益,即便要談,也表達得很隱晦,怕傷感情,怕往后人際關系就不好處。

??所以在非正式的商業行為時,是不會談‘利益’的。

??比如中國人與朋友聚會游玩時就愛‘搶著’付款,甚至整出為了搶著付款,還大大出手這種鬧劇。中國人最怕的就是借錢,感覺借錢的反倒成了爺,找對方還錢成了很羞于啟齒的事情。這豈不是本末顛倒了么?

??以上情形在老一輩人里就最容易發生,而當今年輕一代接收了西方思想后,這種傳統觀念的束縛就在逐步減弱。


??墨子的認識就清醒得多,墨子認為人的本性是追逐利益,利益是生存的基礎條件。

??不為自己生存謀利益,空談‘愛’是空洞的,所以墨家的‘兼愛’與‘交相利’是并談的。

??人與人之間友善與禮貌相處,目的都是為了給自己創造更好的生活環境。你對別人惡言相向,蠻橫無理,那么別人同樣會如此待你,這實際上有損于自己的利益。

??墨子告訴了人們,愛他人是有好處的,不愛他人對自己不利。這種愛既符合人性,又使社會不至于出現偽道德。

??孟子罵墨子禽獸,其實并不是因為孟子‘重義輕利’,墨子‘義利并重’的原因,而是因為墨子一視同仁的愛,在孟子看來就是抹殺掉了親情關系,徹底摧毀了儒家尊卑有序政治管理的一整套改革邏輯。

??愛別人怎么可能與愛自己父母同樣多呢?

??如果是同樣多的愛,那對父母的尊重豈不是沒有了?

??親情倫理都沒有了,不是畜生是什么?這就是孟子說墨子也是禽獸的原因。

??孟子一方面推崇血緣親情之愛大于一切,另一方面又推崇行為道德的正義。

??這可就難辦了,從孟子開始,儒家‘仁愛’已經很難自圓其說了,最后逐漸就轉變成了偽道德。

??舉個例子:假如自己父母和別人父母同時掉水里,只能救一邊,另一邊必須死。這個情況下該怎么做?

??救自己父母?大眾輿論會罵這種人多么自私自利。這就是孟子痛斥的為了自己私利的可恥行徑。

??救別人父母?大眾輿論還是會罵這個人連自己親爹娘都不救,還算是個人嗎?這又違背了儒家‘仁愛’百事孝為先的核心理論,更是不能做。

??這就導致了‘救誰都不對’,不管你怎么做,都有道德把柄,這些輿論都屬于道德強迫。

??后世文人掌握筆桿子,那任何人的功過是非都是很好寫的,‘道德’這東西本來就很主觀,只要傷害到統治者或自身利益,那這人注定成為反面教材。這種評價本身就是非常主觀、帶有政治統治的‘正確性’。

總結:
??孔子的‘仁愛’——是人類本性里的‘血緣之愛’,它符合自然的本性,這種愛無可厚非。孔子的目的是用這種愛來引導統治者行仁政,使天下回歸太平。

??孟子的‘仁義’——在認同親情之愛的前提下,把正義融入其中,正義的行徑是愛的體現方式。統治者要想天下太平,就要做正義之舉。

??墨子的‘兼愛’——訴求人與人之間的人格權平等,在天下公理面前,人都是平等的,不應該有特權、分貴賤。

??孟子幻想人應該‘無私’,‘個人利益應該在后’,但他忽略了情感也是自身利益的一部分,真正無私的人,必然無情。

??道家有言:‘圣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

??要當無私的大圣人,這個大圣人就得無情,有情就有偏私,無情才能公正。

??墨家具備法治思想,墨家要求人格平等權,就是去掉親疏關系的私情,等級關系的特權。

??當然墨家‘兼愛’也有不足,墨家幻想所有人都非常自律,一視同仁的愛其他人。

??但僅僅依靠人本性的自律是很難讓所有人都做到的,人的本性就是孔子的‘仁愛’論,優先愛關系更親近的人是必然。

??人與人友好關系,是存在選擇性的。

??大家觀點不同,利益相悖的時候,他就不會愛你,甚至會害你。

??人都有性格差異,所謂道不同不相為謀,不可能保證所有人都保持一致性。

??就拿前文,救親人還是救陌生人的案例來看。大多數人必然是救自己的親人,這是無可厚非的,自己與陌生人一點情感牽絆都沒有,怎么會激發出去救陌生人的心呢?

??相反,自己的父母,自己的子女情感紐帶就非常深,正常人第一反應都是救自己親人優先,這沒什么不對。

??本小節講訴了‘仁愛’是人本性的親情之愛,‘兼愛’是社會需要的法治精神。所以它們各自的用途不相同,沒有哪一方是絕對正確的。接下來的篇章講分析儒墨之爭從理論層面發展到了可操作層面,兩家又懟了起來。

(本小節完)



作者:林露含
鏈接:https://www.jianshu.com/p/e320481f0c2c
來源:簡書
簡書著作權歸作者所有,任何形式的轉載都請聯系作者獲得授權并注明出處。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儒墨兩家思想中對“仁愛”的不同理解
李存山 | 仁愛與兼愛異同論(一)
?張曼迪 | “兼”與“交”:墨家“兼愛”思想新探——兼與儒家“仁愛”思想比較
早期儒家體系矛盾之周公真是圣人嗎?孔子竟說周公非仁,周公不圣
關于儒家、墨家、道家、法家思想的異同
易中天對墨家、法家、儒家、道家的總結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
分享 收藏 導長圖 關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系客服!

聯系客服

主站蜘蛛池模板: 琼中| 利辛县| 吕梁市| 拜城县| 松原市| 楚雄市| 许昌县| 当阳市| 西宁市| 大英县| 双流县| 三穗县| 新沂市| 台中县| 县级市| 虞城县| 云龙县| 依兰县| 闸北区| 平舆县| 高雄市| 太仓市| 灵石县| 长治县| 北碚区| 洞头县| 铜陵市| 上犹县| 阿尔山市| 山阴县| 外汇| 大冶市| 高碑店市| 清水县| 东丰县| 石城县| 奉新县| 黄骅市| 云安县| 鸡泽县| 汉川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