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611年,在隋煬帝多次征兵遼東后,又趕上山東、河南水災,各地民怨四起。王薄率先在長白山(今山東鄒平)發動起義。
隋朝疆域圖
這也掀起了隋末亂世的開端,不久起義被隋軍鎮壓,隋煬帝繼續用兵遼東。
公元613年,劉元進據吳郡起兵,自稱天子,同年被滅;
同年,隋朝大臣,禮部尚書、楚國公楊玄感起兵反隋,雖然最終楊玄感兵敗被殺,但其帶動了各地達官子弟的謀動之心,隋朝統治集團開始出現分裂。
至此,隋末群雄逐鹿的局面開始上演,我方唱罷你登場,為了最終的終極統治寶座展開廝殺。
隋末群雄割據
毫無疑問,李唐是最終的勝利者。
公元617年,一直伺機而動的李淵在次子李世民,幕僚裴寂、劉文靜的支持下,起兵反隋。殺隋朝太原副留守王威、高君雅,起兵晉陽。
李淵影視劇形象
隨后李建成、李世民揮師南下,攻克霍邑,斬隋將宋老生;
公元617年十一月初九,李部攻下長安,李淵立隋煬帝孫代王楊侑為帝,遙尊隋煬帝為太上皇,改元義寧,自為大丞相,封唐王,以李建成為唐王世子,李世民為京兆尹、改封秦國公,封李元吉為齊國公,李氏父子完全控制了關中局勢。
公元618年五月,隋煬帝在江都被宇文化及殺死,李淵隨后逼迫楊侑禪位,自己稱帝,國號唐,改元武德。
隨后經過一系列征戰,唐軍征服了各地割據勢力,最終完成統一全國的大業。
公元617年四月,金城(今甘肅蘭州)校尉薛舉正式起兵反隋,自稱西秦霸王,年號秦興。
薛舉本人驍勇善戰,以西楚霸王項羽為榜樣。公元617年七月,薛舉稱帝,遷都秦州(今甘肅天水),立長子薛仁杲為太子。公元618年六月,薛舉領軍與唐軍李世民部大戰于高墌城,秦軍大敗唐軍,唐將慕容羅睺、李安遠、劉弘基等被俘,李世民率殘軍逃回長安。但僅僅兩個月之后,薛舉暴斃而亡。
淺水原之戰
其子薛仁杲倉促之間繼位,很快為唐軍所滅:公元618年十一月,薛仁杲在淺水原之戰中被唐軍擊敗,薛仁杲投降,李世民將薛仁杲押送長安斬首。
公元618年,李淵在謀劃進攻薛舉時,派使臣前往涼州(今甘肅武威)與李軌交好,以期望東西夾擊薛舉。
西涼地理位置
李軌此時已經稱帝,因此不愿接受唐朝的涼王封賞。李軌隨后縱兵經略河西,先后攻克張掖、敦煌、西平(今青海西寧市)等地,河西五郡盡歸大涼政權。
公元619年,在內外勢力夾擊下,李軌兵敗被唐將安修仁抓獲送往長安,隨后被斬首。
先來說說劉武周定下的國號-定楊,很明顯帶有濃烈的喜劇色彩,因為隋朝皇帝姓楊,他的國號就叫定楊。可惜,最終楊也沒定,他自己也沒定。
這個國號后世還有一個與之媲美:元末徐壽輝建立的“天完”政權,在“大元”上都加了個蓋子,以期望蓋住元朝統治。
劉武周影視劇形象
公元617年,劉武周趁天下大亂之機,殺死馬邑太守王仁恭,為了立穩腳跟,他派遣使者依附于突厥。公元618年,突厥為扶植地方割據勢力,冊封劉武周為“定楊可汗”。劉武周自稱皇帝,改元天興,隱隱威脅李唐的龍興之地---晉陽。
公元619年八月,劉武周部將宋金剛在介休大敗唐晉州道行軍總管裴寂,兵臨晉陽。隨后齊王李元吉貪生怕死,臨陣逃回長安,晉陽陷落。
柏壁之戰---定劉武周
同年十一月,唐高祖李淵命秦王李世民率軍征討劉武周,屯于柏壁。歷經數次大戰,李世民先后收服劉武周大將尉遲敬德、尋相、張萬歲等。劉武周、宋金剛逃亡突厥,隨后宋、劉二人想從突厥逃回中原,均被殺。
不同于隋末其他政權,竇建德建立的大夏是最得民心的。
公元617年正月,擁兵數萬的竇建德在河間、樂壽兩縣的交界處設立祭壇舉行典禮,自稱長樂王,年號丁丑,設置機構委任官吏。公元618年,竇建德定都樂壽,國號大夏。
竇建德出身農民,對待部屬十分親近;甚至有時候對待對手也是十分仁慈:比如竇建德曾經俘獲唐朝左武衛大將軍李勣、唐高祖皇妹同安長公主和淮安王李神通,都能以禮待之。
洛陽虎牢定鼎之戰
公元620年,在消滅北方劉武周的威脅后,唐軍開始東進,此役以秦王李世民為主帥,準備決戰占據洛陽的王世充勢力集團。
李世民采用先掃外圍,再攻中心的策略,先后命:
行軍總管史萬寶自宜陽(今宜陽西)進據龍門(今洛陽南);
潞州行軍總管劉德威自太行進圍河內,從北面壓迫;
右武衛將軍王君廓至洛口(今鞏縣東北)斷敵糧道;
懷州總管黃君漢自河陰(今孟津東北)襲破回洛城(今偃師北);
李世民自率主力屯于北邙山(今洛陽北),連營進逼洛陽。
李世民在中原決戰的同時,他的大哥李建成率軍駐扎蒲坂,抵御突厥南侵。
唐軍久圍城不下,軍心疲憊,總管劉弘基等請求班師,李淵也密令撤兵。但李世民力排眾議,繼續圍攻,王世充也譴使向竇建德求救。
公元621年,在王世充的求救下,竇建德率10萬兵馬西進。此時突厥也應王世充之邀南下攻打唐軍。李世民在關鍵時刻開始分兵,以齊王李元吉、大將屈突通等繼續圍困洛陽,自率步騎驍勇3500人為前鋒,搶占虎牢要地,并在虎牢之戰中擊敗竇建德,阻止竇軍西進。
竇建德部與唐軍相持月余,糧道被抄,軍心渙散。唐軍發起總攻,竇建德部大敗,竇建德被俘押送長安后處死。
王世充本為隋將,奉隋煬帝楊廣命令從江都領軍救援洛陽,輔佐留守的越王楊侗。
王世充
王世充在入據洛陽后,即專權跋扈,不久廢掉楊侗并弒殺,自立為帝,國號鄭。
但洛陽作為四戰之地,根本無法進行戰略擴張。
公元621年,李世民圍點打援將竇建德擊敗后,王世充在外援無望的情況下投降,王世充部屬段達、楊汪、單雄信、陽公卿、郭士衡、郭什柱、董浚、張童仁、朱粲等十多人全部被殺。
王世充被押解到長安后被有殺父之仇的獨孤修德所殺,其一干子侄兄弟隨后也因各種原因被殺。
論出身,李密不比李淵差。李淵祖父李虎和李密曾祖父李弼同為顯赫的西魏八柱國之一,一起隨宇文泰開創北周基業。
瓦崗軍
在隋末亂世之時,李密先是幫助楊玄感起兵抗隋,楊玄感兵敗后李密投入瓦崗軍翟讓部下。不久因戰功突出,引發瓦崗軍內訌,李密殺翟讓取得瓦崗軍領導權。
但內訌造成了瓦崗實力下降,此時留守洛陽的越王楊侗為除掉日益跋扈的王世充,決定招撫李密,派人冊封李密為太尉、尚書令、東南道大行臺行軍元帥、魏國公,聲稱平定宇文化及之后便讓李密前來東都輔政。
李密隨后與弒君北上的宇文化及展開大戰,雙方慘戰,實力均大損。
此時王世充又在李密背后一擊,雙方大戰于邙山腳下,王世充大破李密。
李密部將裴仁基父子、祖君彥、程咬金等被俘,邴元真、單雄信等人相繼投降王世充。李密在走投無路之下西逃長安,投降李淵。
李淵對李密的到來大為欣喜,拜李密為光祿卿,封邢國公,還將表妹獨孤氏嫁給了李密,但李密不甘居于人下,對自己的處境非常不滿。
武德元年(公元619年)年底,李密奉命東行安撫昔日部眾卻中途造反。同年臘月三十,李密為唐將盛彥師所殺,時年三十七。
蕭銑出身貴族,其祖上為南北朝時期南梁開國皇帝蕭衍,其姑母為隋煬帝皇后。
蕭皇后影視劇形象
公元617年,蕭銑在羅縣起兵,自稱梁公。十月,自稱梁王。
公元618年,蕭銑在岳陽稱帝,國號梁,建元鳴鳳,置百官,均循梁朝故制。封董景珍為晉王,雷世猛為秦王,鄭文秀為楚王,許玄徹為燕王,萬瓚為魯王,張繡為齊王,楊道生為宋王,其勢力范圍東至九江,西至三峽,南至交趾(今越南河內),北至漢水,擁有精兵40萬,雄踞南方。
蕭銑外表寬仁,但內心疑嫉,其手下大將董景珍、張繡先后被殺,諸將離心離德。
唐平蕭銑之戰
公元621年,唐高祖命李孝恭與李靖率領巴蜀軍順流而下,廬江王李瑗由襄陽道,黔州刺史田世康出辰州道,合兵攻打蕭銑。
蕭銑部將周法明、雷長潁、蓋彥先后投降,唐軍進逼其都城江陵,蕭銑投降被押送到長安,隨后被斬,時年三十九歲。
杜伏威與輔公祏為生死之交,二人從起兵開始就親密無間。
在轉戰數年后,杜伏威在歷陽自稱總管,以輔公祏為長史,割據江淮。
公元618年,杜伏威向越王楊侗稱臣,被封為楚王,拜東道大總管。
公元619年,杜伏威投降唐朝,授東南道行臺尚書令、江淮以南安撫大使、上柱國,封吳王。
亂世割據
公元622年,李淵召杜伏威入朝任太子太保兼行臺尚書令,杜伏威臨行前將大本營丹陽交給輔公祏,而兵權交給右將軍王雄誕以輔佐輔公祏,此舉導致輔公祏不滿。
杜伏威走后,輔公祏奪王雄誕兵權并殺之,隨后在623年八月,輔公祏稱接到杜伏威書信起兵反唐,輔公祏稱帝,定國號宋,設置百官。
不久,唐朝派趙郡王李孝恭、嶺南道大使李靖等率領大軍討伐輔公祏。公元624年,輔公祏兵敗被李孝恭所斬,傳首長安,江南自此平定。
而遠在長安的杜伏威因為自己部將造反,日子也極其不好過。武德七年(624年)二月,杜伏威在長安暴卒,死因不明。
李子通也是在隋末農民起義中逐漸嶄露頭角。
公元615年,李子通自稱楚王,引兵殺向江淮。公元619年八月,杜伏威占據歷陽,隋將陳棱占江都,李子通占據海陵,三方均窺視江南之地。隨后經過爭奪,李子通攻下江都城,即帝位,定國號“吳”。
在拉鋸戰中,李子通與杜伏威互有勝負,但李子通在江南大敗沈法興,隨后李子通將都城遷到余杭。
公元621年十一月,杜伏威派兵渡江大敗李子通,李子通投降被押送長安。
公元622年,在看到杜伏威也來到長安后,李子通謀劃重回江南招攬舊部,在從長安逃跑的路途中被抓,隨后被處死。
公元616年,隋末動蕩。操師乞、林士弘這兩位鄱陽同鄉率眾起義,起義軍很快攻下豫章(今江西南昌)。
鄱陽湖
楊廣任命治書侍御史劉子翊率軍前去平叛,劉子翊曾任南朝將軍,有帶兵經驗。操師乞率起義軍迎戰,身先士卒卻不幸中箭身亡,在危急關頭,林士弘接過重擔,在鄱陽湖水戰中一舉殲滅官軍,劉子翊也隨軍陣亡。
公元616年12月,林士弘建立楚國稱帝,定年號為“太平”并派軍繼續征戰很快統一江西全省之地。北自九江、南到番禺(今廣東廣州)的廣大地域都為林士弘所據有。
公元621年,蕭銑兵敗被殺,蕭銑的散兵大部分投靠了林士弘,林士弘的軍隊因此重振勢力。同年,唐荊州總管、趙王李孝恭派遣使者前去招撫,林士弘所轄的循州、潮州二州投降唐朝。
公元622年十一月,林士弘派其弟鄱陽王林藥師率兵二萬圍攻循州,唐朝循州刺史楊略與林藥師交戰,楊略大敗林藥師軍,林藥師戰死,林藥師的將領王戎以南昌州投降唐朝。
林士弘隨后于十一月二十一日也向唐朝請降,隨即又逃入安城的山洞(今江西安福東南),袁州(今江西宜春地區)百姓則響應林士弘,唐軍出兵繼續追擊,林士弘在逃亡途中病逝。
梁師都為隋朔方鎮世家大族,公元617年梁師都殺隋郡臣,自立為大丞相,并勾結突厥擴大自身勢力,以雕陰、弘化、延安等郡為基地稱帝,定國號梁。
亂世軍權
突厥始畢可汗封梁師都為大度毗伽可汗、解事天子,梁師都不斷勾結突厥兵馬南侵中原。
唐一統全國后開始兵鋒北上,李世民遣使下書令梁師都歸降,但被拒。
公元628年(貞觀二年),唐軍發動總攻,梁師都據城死守被堂弟梁洛仁所殺,從而歸降唐朝。
劉黑闥,竇建德少年時代就開始的至交好友,后竇建德去世后召集竇部繼續征戰;
徐圓朗,山東起義軍首領,先附瓦崗李密,再投王世充。公元619年投降唐朝,被李淵封為兗州總管、魯國公,隨后感竇建德之義,歸降竇建德。竇建德戰敗身亡后二次降唐,李淵仍封其為兗州總管,魯郡公。
公元621年7月,劉黑闥與竇建德舊部再度起兵。8月,徐圓朗據守兗州率部響應。
《隋唐英雄傳》中羅成即死于征劉黑闥之戰
九月,劉黑闥擊敗淮安王李神通、幽州總管羅藝聯軍;隨后,瀛州、觀州、定州、杞州、冀州均被攻下,同時突厥頡利可汗也派兵來援,一時間劉黑闥兵鋒極盛。
公元622年正月,劉黑闥在相州自稱漢東王,年號天造,任命范愿為左仆射,董康買為兵部尚書,高雅賢為右將軍,將竇建德的夏政權文武官員全部恢復原職,定都洺州(今河北永年東南)。
二月,秦王李世民率軍征討,大將羅士信在洺水縣陣亡。隨后,李世民親率兵馬迎戰,劉黑闥部潰敗,逃亡突厥。
六月,劉黑闥從突厥借兵南下,再度進攻河北地。
七月十五日,李淵任命淮陽郡王李道玄為河北道行軍總管,與原國公史萬寶再度征伐劉黑闥。
十一月初一,鑒于戰事不利,李淵更換主帥,任命齊王李元吉為統帥,隨后十天之內貝州刺史許善護戰死、觀州刺史劉君會投降、李道玄戰死、史萬寶單騎逃脫、洺州總管廬江王李瑗棄城逃跑,河北大地再次歸于劉黑闥。
十二月初七,李淵三度換帥,以太子李建成領兵討伐。唐軍節節勝利,公元623年正月初五,劉黑闥被抓;二月,李建成在洺州將劉黑闥斬首。
徐圓朗聽聞劉黑闥死訊后,棄城逃跑,途中為村名所殺。
高開道,鹽戶出身,隋末農民起義領袖。公元618年,高開道攻陷漁陽,自稱燕王。
武德三年(620年)九月,竇建德率軍圍困唐將羅藝守衛的幽州,羅藝向高開道求救。
隨后高開道借助羅藝遣使奏請歸降唐,李淵任命高開道為蔚州總管、上柱國,封北平郡王,賜姓李氏。
公元622年,高開道反叛,引突厥兵南下,同時與劉黑闥一起作亂河北。
公元624年,高開道部將張金樹反叛,高開道自殺,張金樹降唐。
公元618年,江都禁衛軍嘩變,宇文化及殺楊廣后率軍北歸。
宇文化及影視劇形象
這支思鄉回歸的隋朝禁衛軍戰斗力很強,在與李密慘戰之后退守魏縣,宇文化及在這里稱帝,定國號為“許”。
但此時河北也是四戰之地,李密、竇建德、唐軍都在此有所布置。
公元619年,竇建德擊敗宇文化及,將其斬首,兩個兒子宇文承基、宇文承趾一并被殺。